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忘记中国味


  学习国外品牌的经营之道和文化策略,就是学会在中国味里,忘记中国味,以走出局限。
  那是N年前的事情了。电影节上巩俐的一身中国旗袍,征服了全世界最挑剔的眼睛。然而时光流转,当青花瓷或者刺绣从中国的华服上抬起头来,却不能带来初次的惊艳。
  时尚就是这样"无情无义"。因为除了美学本身,还需要对美进行深化、发扬,甚至是日积月累的品牌经营和产业布局。带着这样的好奇和思考走进"中国国际时装周2010春夏系列发布会",收获的也许不仅是视觉上的惊喜。
  本次时装周于11月1-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在9天时间里,主办方在D-PARK北京会所和北京饭店举办近70项专业活动。11月9日晚,在北京饭店举行的中国时尚大奖2009年度颁奖典礼中,时装周落下帷幕。
  本土面孔
  中国国际时装周自1997年创立以来,已举办了510场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发布会、60场专项大赛和专项评选,以及12次中国时尚大奖颁奖盛典。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成为时装设计师和知名品牌发布流行趋势、展示创新设计、建立品牌形象的时尚舞台。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几乎是本土设计师的天下,没有一家欧美品牌参加北京时装周。在时装周上,商家和专业人士展示了50多个时尚品牌、220位知名设计师的40场专场发布会,并有7项专题赛事举行。时装周期间,还有时尚论坛、新闻发布会、招待酒会、专题讲座以及展览展示等10余项活动。
  从参展设计师的名单和资料可以看出,今年参加国际时装周的设计师平均年龄为38岁,年龄最小的25岁,年届不惑者也大有人在,而前几届设计师的平均年龄是30岁左右。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国内设计师在成长过程中正遭遇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像前几年那样一夜成名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唯美背后
  在第一天的品牌亮相后,几乎所有媒体都给出了"美轮美奂"的评价,认为中国设计师已经超越了向国外品牌学习或者借鉴的阶段,在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甚至有设计师认为,现在不少外国设计师在反抄中国的作品。
  这是因为,全世界有70%-80%的成衣是在中国制造完成的。中国服装领域中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但它们的年销售额却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而这些企业大多都有给国外品牌做加工的历史。除了经济效益以外,这些企业最大的收益就是服装制造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
  前几年,国外的设计师会提供样式和具体图样,中方只需照着样子生产即可。但现在很多国外品牌只提供一个粗略的概念,具体的样式多由中国设计师来完成。正是在这样始于亦步亦趋的学习和实践中,中国设计师的技能突飞猛进。
  这到底是一种得到,还是一种失去?国际服装对中国服装具有"威胁"和"培育"的两重性。也可以这样理解,国际服装对中国服装的威胁显而易见,而它们对于中国服装市场的培育却也同样是功不可没。
  破茧成蝶
  国外的品牌大多有一个流传下来的品牌故事,比如香奈尔定位"经典传奇";纪梵西几乎成了"优雅"的代名词;范思哲表达"性感";阿玛尼价值定位"精致的城市生活"。
  中国的服装产业发展源自改革开放,具有品牌意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品牌热潮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说,中国服装品牌的历史也就20来年。反观世界服装品牌的成长已经有100多年,世界十大服装品牌,几乎都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以前。
  因此,在总结自己的核心内涵时,中国服装品牌显得有些语焉不详——短促的历史,多年来为他人做嫁衣导致的底气不足,在设计界为"中国味"沾沾自喜的同时,却没有土壤和文化来将这个中国的故事好好讲下去。学习国外品牌的经营之道和文化策略,是学会在中国味里,忘记中国味,以走出产业局限。
  当下的金融危机,使很多国外品牌受到冲击。日前,山本耀司都国际大牌纷纷宣告破产,Crocs等品牌连续亏损严重,纷纷缩减投资规模和生产规模。对于中国服装产业来说,在经济阵痛中理清思路,以最快的速度"破茧成蝶",也许才是最美丽、最伟大的救赎。
网站目录投稿: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