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辛酉政变慈禧太后步步惊心的权力之路


  《那年花开月正圆》慈禧(剧照)
  晚清71年间,慈禧掌权47年。
  在47年的政治生涯中,她以三场政变击垮了所有政敌,牢牢掌控着大清的最高权力。
  同治和光绪两任皇帝被玩弄于股掌之中,曾、左、李、胡等一时人杰俯首听命,肃顺等权臣灰飞烟灭,奕䜣等王公战战兢兢,康梁等维新派奔亡海外,老太太始终屹立不倒。
  单就权术水平而言,慈禧的段位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今天,说说慈禧的权力游戏。
  《苍穹之昂》慈禧(剧照)
  一、奕䜣时来运转
  1860年9月22日,北京恭亲王府。
  这本是当年和珅的府邸,但宅子现在的主人奕䜣,却有着与和珅末路时一样的心情,灰色的心情,已经持续了整整十年。
  作为一个王爷,整个帝国99.999%的人都得向他匍匐称臣,但王爷的悲哀有谁知?
  有的,豪格知道,胤禩知道,弘昼也知道。所有当过王爷的人都知道。
  清朝以前的王爷,能否成为接班人,主要取决于受精卵形成的时间,早5分钟,就可能拥有整个天下,迟5分钟,命都可能保不住。
  权力游戏的规则就是这么残酷。
  到了清朝,汉人立嫡长子的那一套被扔进了垃圾堆,谁在皇帝心中印象分最高谁接班。
  道光皇帝生了不少儿子,但真正有机会角逐皇位的只有两个:老四奕詝和老六奕䜣。
  奕詝稳重老成,忠厚温良,小时候曾患天花,脸上有麻子,长大后坠马受伤,腿有点小跛。
  奕䜣天资颖异,能文能武。至于形象气质,有照片为证,谈不上风度翩翩但起码模样周正。
  恭亲王奕訢
  拼能力,奕詝"万不敌"奕䜣。
  老师杜受田指导奕詝扬长避短,从德道、态度等主观性较强的事上挣印象分。
  一次,道光带皇子们打猎,奕詝一箭不发,问其故,答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又到了交配的季节,不忍杀生破坏自然和谐,也不愿以骑射与弟弟们争高低。
  道光很欣慰。(宣宗大悦)
  又一次,道光病重不久于人世,招老四老六问话,奕䜣对答如流,侃侃而谈,自我感觉良好。奕詝则一言不发,突然趴在地上痛哭流涕,异常悲伤,尽显对父皇的无限眷念。
  奕䜣内心估计都想一脚踢飞这个"戏精"哥哥了,但道光很受用。(帝大悦)
  老年人的内心孤独且脆弱,他们对是是非非已不再有兴趣,但对家庭温情却充满无限渴望。奕詝这一哭,唤醒了最纯粹的父子之情,老皇帝如何招架得住?
  1850年正月,道光病危,宣布建储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
  奕詝登基,改元咸丰,封奕䜣为恭亲王,兼领侍卫内大臣、领班军机大臣等重要职务,权倾朝野。
  但一个"恭"字,已尽显兄弟嫌隙。
  恭亲王并不恭敬。
  奕詝由奕訢的母亲静妃带大,静妃病危,奕䜣请求把母亲晋封为皇太后,奕詝犹豫。奕䜣认为不反对就是默认,传旨册封。
  "矫诏"的后果很严重,奕䜣被一撸到底,只保留了一个亲王头衔。
  不出意外,奕䜣这辈子也就是个死宅王爷了。
  然而,意外来了。
  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带着老婆孩子和一帮亲贵大臣跑路,把烂摊子甩给了奕䜣。
  钦差大臣,督办与英法等国议和事务。
  说得好听,其实就是顶雷的。
  议和不成,有罪,议和成了,丧权辱国,还是有罪。
  二、肃顺前途莫测
  1860年9月22日。
  爱新觉罗·肃顺已经离开北京,带领逃难队伍向热河进发。
  他身材高大,面容英武,穿着考究。"一顾盼间,风采照人"。
  他"圣眷隆重",是咸丰的左膀右臂,也是大清最耀眼的政治之星。
  风度与权势,来之不易。
  肃顺
  咸丰想励精图治,把大清搞好,但官僚机构苟安倦怠,暮气沉沉。
  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奕䜣就是好帮手,但奕䜣下岗了。
  在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雍正王朝》老十三的五世孙)的举荐下,肃顺走进了咸丰的视野。
  肃顺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代,刚毅强硬,有胆识敢担当,豪放不羁,好结交三教九流,对大清国情很通透。
  传说他见人一面,终生不忘相貌,他处理文件,几年后还记得文件上的字句。
  对于咸丰朝的困局,肃顺开出的药方是: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
  一个字,猛。
  顺天府乡试被爆出舞弊,主考官柏葰的门人丁靳祥收钱办事。
  咸丰想大事化小,肃顺却想把大事搞更大:科举取士,事关重大,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柏葰等五人被斩首,人头滚滚,大批相关官员被处理,怨声载道。
  耆英,清朝宗室,曾代表大清签订《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耆英再次被抬出来,与英法联军议和。
  耆英忽悠英国人被发现,英国人认为他不诚信,拒绝和他谈判。
  耆英觉得再待下去也没意思,报告也没打,直接回家了。
  回家就被下狱议罪了,奕䜣等皇室宗亲建议判绞监候(死缓)。
  肃顺强势补刀:都像他这样遇事逃跑,成何体统?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于是,耆英被赐自尽。
  大清为了筹措军费,决定印纸币。此事由户部主导,官商合作。
  按照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所说,每一次财经货币改革,都会有人大捞一笔。
  肃顺出任户部尚书后,查出有人做假账,把官钱变成私钱,导致户部累计库空几千万两。
  结果,户部遭大换血,几十家巨商被抄家,数百人被株连,连恭亲王府的人和前户部尚书翁心存都被卷了进去,京城商界人人自危。
  要不是咸丰喊停,肃顺仍不会刹车。
  肃顺就是这样一个猛人。
  柏葰是两朝老臣、学界大咖,门生故吏遍天下,肃顺敢拿他开刀。
  耆英是皇室宗亲,在恭亲王等人力保的情况下,肃顺依然弄死他。
  翁心存是汉官领袖,是学界大咖,肃顺搞他搞得咸丰都出面求情。
  对内,肃顺是反腐能手,对外,肃顺是鹰派领袖。
  俄国佬拿《瑷珲条约》来找肃顺谈判,肃顺一把将条约甩在桌子上:这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并声称《尼布楚条约》"断不能更改"!
  俄国佬只得拂袖而去。
  肃顺是满人,但他对满人很不屑,开口就是"咱们旗人混蛋多"、"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还不断削减满人的福利待遇。结果"满人深恶之"。
  肃顺对汉臣很客气,对有能力的汉臣很看重。他经常不顾非议,经常提拔重用汉臣,曾国藩能当上两江总督,左宗棠能免于牢狱之灾,离不开肃顺的运作。
  毫无疑问,肃顺是爱大清的,是忠于咸丰的。
  为此,他得罪了皇室宗亲,得罪了洋人,得罪了读书人,得罪了汉官,得罪了商界。
  他认为他做的是利国利民的事,但天下人都恨他,认为他操弄权柄,作威作福。
  "文宗(咸丰)最喜肃顺,言无不尽"。
  有这一句话,值了。
  三、懿贵妃野心勃勃
  1860年9月22日。
  懿贵妃也在逃难的队伍中。
  车辚辚,马萧萧。
  唯一的宫车,是皇帝的御驾,其他妃嫔坐在临时雇来的车上。
  保时捷和叫花车毕竟是有区别的,懿贵妃受不了颠簸,何况她本就是个会享受生活的女人。她要求肃顺给她换辆舒服点的车。
  肃顺骑着马跑前跑后照料逃难队伍,忙的焦头烂额,只得敷衍几句。
  懿贵妃不是好糊弄的人,不达目的不罢休。
  肃顺敷衍几次后,也不耐烦了,顶了几句。
  梁子就此结下。
  慈禧(剧照)
  路上吃饭,皇上吃肉,嫔妃们只能喝点豆乳,传言肃顺也有酒有肉,懿贵妃对肃顺更不爽了。
  热河行宫,物资匮乏,肃顺一心伺候咸丰,对妃嫔们不怎么管,懿贵妃的不爽升级成了恨。
  女人心思,肃顺全然不知。
  但谁忽视女人的恨,谁必定会倒大霉。
  懿贵妃,本命叶赫那拉·杏贞,小名兰儿,17岁入宫,因生下了皇长子,被封为贵妃。
  懿贵妃肤白貌美,善度人心,识文断字,这使她不仅有机会红袖添香,还有机会红袖代笔。
  咸丰想偷懒时,常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咸丰有疑惑时,也常问懿贵妃你怎么看。
  女人干政,源于男人不行。
  咸丰确实不行,身体不好,破事还一大堆,太平天国野火燎原,英法联军寻衅滋事,结果心力交瘁,对政事逐渐厌倦。
  懿贵妃却很行,她遇事沉着冷静,抗压能力极强,反应机敏,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并迅速作出决断。
  唐代天皇天后的故事,正在萌芽。
  四、帝国最高权力
  闲赋的王爷,得势的权臣,干政的贵妃。
  三个人的命运轨迹因英法联军入侵改变,大清国的命运也因这三个人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一场步步惊心的权力斗争即将开始。
  和洋人议和,奕䜣是不愿意的,但是有些事情,克服了第一次,之后就会越做越有感觉。
  奕䜣发现洋人其实不难搞定,他们不想搞垮大清王朝,也不想占大清的土地,只想通商。而且洋人很讲信用,签了的条约都会遵行。
  奕䜣本是聪明绝顶的人,应变能力极强,几个回合下来,就把联军搞定了。
  联军对奕䜣非常欣赏,认为他是大清国少有的能和联军处于同一频道交流的领导人。
  《北京条约》签订,联军撤出北京。
  奕䜣力挽狂澜,安定社稷,一时备受朝野上下赞誉。
  趁北京无主,奕䜣利用巨大的声望和多年积攒的人脉,统战了一批重臣,如桂良、文祥、宝鋆、全庆、胜保等。之前一批被肃顺打压的大臣,也纷纷归附奕䜣麾下,如贾祯、周祖培,沈兆霖,赵光等。
  之后,奕䜣等人上奏咸丰,提议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办理外交。获得批准。
  总理衙门名义是外交机构,其实位列六部之上,一切均仿军机办理。
  奕䜣的目的,就是想搞一个能取代热河军机处的机构。
  大清逐渐形成了热河和北京两大政治中心。
  曾经,肃顺取代奕䜣成了最有权势的大臣,曾经,肃顺坚决搞死耆英打奕䜣的脸,曾经,肃顺查案查到恭王府,曾经,肃顺和咸丰把国家搞乱了一走了之,让奕䜣收拾烂摊子。
  过去的事都可以让他过去,但现在,奕䜣要搞肃顺只要一个理由,权力。
  奕䜣时来运转,咸丰江河日下。
  咸丰当上皇帝后,几乎没有过一天舒心日子,国内叛乱不断,洋鬼子还把他赶出北京城,大清历代先皇有谁这么窝囊过?
  咸丰皇帝(剧照)
  抑郁,抑郁只能靠酒和女人来排遣。
  1861年春,咸丰因酒色过度病危。
  奕䜣请求前往热河探视。
  咸丰批复:相见徒增伤感,不必来觐。
  一问一答,看起来简单,其实暗藏较量。
  奕䜣想来探风,好早做准备,以便在未来核心权力中分得一杯羹。
  咸丰拒绝奕䜣,就是想把他排除在核心权力之外。
  咸丰的儿子才6岁,孤儿寡母怎么斗得过年富力强的皇叔?
  奕䜣没有来热河,但他的政治盟友将热河的情报源源不断送往北京。
  8月,咸丰病逝于热河行宫,临死前册立懿贵妃所生的载淳为帝,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顾命八大臣)。
  为了防范八大臣欺负孤儿寡母,咸丰还拿出了两枚私章"御赏"和"同道堂",分别赐予皇后钮钴禄氏和儿子载淳,规定凡是皇帝谕旨,开头必须加盖"御赏",结尾必须加盖"同道堂",才能生效。
  大清的最高权力,落在了八大臣和后宫手中。
  奕䜣被排除在最高权力之外,连个顾命大臣都没捞到。
  最高权力只能一个人掌握,这是专制社会颠之不破的真理。
  八大臣和后宫得撕,奕䜣也得和八大臣撕。
  五、两宫皇太后与顾命八大臣的斗争
  咸丰死后,皇后钮钴禄氏和懿贵妃都升级成了皇太后,是为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
  慈安比较佛系,没什么主见,大事都是慈禧拿主意。
  慈禧告诉慈安:肃顺等人一向猖狂,以前就不把后宫放在眼里,现在成了顾命大臣,肯定会欺负皇上年幼,长期以往,大清将会皇权旁落。
  慈安被慈禧一煽忽,联想到之前肃顺对后妃的傲慢态度,赞同搞掉肃顺。
  两宫太后率先发难,召集顾命大臣,商量以后诏书怎么颁发,奏折怎么处理。实际上就是商量怎么分配最高权力。
  肃顺是个耿直BOY:谕旨由我们拟好,两位太后盖章就可以了,大臣们上的奏折,我们处理就好了,不敢劳烦太后。
  两宫太后难道只是个盖章的工具?大清难道是你肃顺一个人说了算?
  双方撕了四天,八大臣妥协。
  妥协的结果:奏折先给太后看,谕旨拟好后先征求太后同意再盖章。
  八大臣掌握了决策权,两宫太后掌握了否决权。
  这边刚撕后,奕䜣出马,他要来热河哭丧。
  出发前,文祥会见英国公使,阐述了恭亲王此行的目的,以争取英法两国的谅解和支持。
  英法表示对热河方面没有好感,对北京方面充满期待。
  奕䜣到热河刚祭奠完,两宫皇太后传旨召见。
  肃顺等人阻止。
  杜翰道:叔嫂当避嫌,况且先帝刚挂,皇后居丧,尤其不宜见亲王。
  肃顺鼓掌称赞,嘿,说得好,说得好。
  奕䜣反应也很快:这好办,郑亲王(端华)可以陪我一起进去。
  端华很尴尬,只得放行。
  叔嫂见面,密谈了很久。宫廷密谋的细节不得而知,但可以根据片段记载推测,至少谈了三件事:
  怎么搞掉肃顺——在北京动手
  洋人是什么态度——洋人无异议
  谁来执行——醇郡王奕譞(奕䜣的弟弟,慈禧的妹夫,未来光绪的亲爹)
  布置好一切后,奕䜣立马回京,为防止被刺杀,一路快马加鞭,不走寻常路。
  与此同时,御史董元醇上了一封奏疏,提议:皇太后执掌朝政,选派亲王辅政。
  这明显是北京方面的投石问路。
  两宫太后召集八大臣,表示决定采纳董元醇的提议,让八大臣拟旨。
  肃顺:我们是辅佐皇帝的,不能听太后之命。
  慈禧:必须拟旨。
  肃顺:办不到。
  两宫太后与八大臣互不相让,双方嗓门原来越大,情绪越来越失控。
  两宫太后气得发抖,同治皇帝吓得大哭尿裤子。
  八大臣见状,愤然退下。
  回来后八大臣就拟旨,以大清向来没有太后垂帘听政为由,逐条批驳董元醇的奏疏。
  但两宫太后拒绝在拟好的谕旨上盖章。
  又是一顿猛撕。
  僵持到第二天,八大臣决定"搁车"。
  "搁车"就是罢工。
  慈禧本来不占理,肃顺等人撂挑子,她还真没办法。
  《走向共和》慈禧(剧照)
  大清没有垂帘听政案例,却有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八大臣是先帝钦点的顾命大臣,现在被两宫太后逼的罢工,不仅打先帝的脸,还直接导致大清中枢停摆,政治影响太坏。
  两宫太后只得盖章。
  此后,两宫太后再也没和肃顺等人正面硬刚过,肃顺觉得这两个女人已经服服帖帖了。
  当面微笑背后MPP的事,每天都在上演。
  慈禧当然明白,什么时候该强势,什么时候该示弱。
  六、两宫太后与奕䜣的胜利
  搞政变,不能没有军队支持。
  大清的军队主力在南方对付太平天国,北方只有主要有两支人马,僧格林沁和胜保。
  胜保是奕䜣的人,早前就对懿贵妃下了重注。
  僧格林沁是咸丰朝的顾命大臣之一,咸丰死后被排除在核心决策权之外,自然不爽。加之肃顺亲汉臣,打压旗人,行事霸道,这使得僧格林沁对肃顺更无好感。
  这一切,意味着肃顺等人没有统兵大员的支持。
  两宫已然屈服,肃顺等人考虑到工作太忙,也为了平息揽权的非议,主动解除了一些兼职,如銮仪处、上虞备用处、向导处、理藩院、步军统领等。
  这些兼职都是为皇帝的出行和安保服务的,能够调动宫廷侍卫,而步军统领,负责北京城防和治安,重要性不言而喻。
  老江湖犯幼稚错误的例子,太多,太多。
  1861年10月26日,恭奉咸丰皇帝梓宫回京,但皇帝年幼,无法承受繁重送葬大礼。
  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上奏,提议由端华、载垣、景寿、穆荫等护送两宫太后和皇帝抄近路回京,肃顺、仁寿、奕譞等人护送咸丰灵柩走大路回京。
  肃顺没有理由反对。
  《大太监》两宫太后(剧照)
  5天后,两宫太后和皇帝抵达京郊,奕䜣率领诸王和三品以上文武大臣出城迎接。
  一路车马劳顿,慈禧却兴奋异常。
  叔嫂再次密谈。
  与此同时,北京方面又出现了两道由重臣领衔的奏折,提议太后亲理政事,亲王辅政。
  舆论炸响,风向大变。
  第二天,两宫太后召集王公重臣,哭诉肃顺等人如何欺负孤儿寡母,如何猖狂装逼。
  漂亮女人的眼泪,对男人极具杀伤力。
  大臣们异常愤慨,有人配合道:先令解任,再予拿问。
  慈禧当场掏一道拟好的谕旨,要求内阁立即予以颁布。
  谕旨有两层意思:一是解除八大臣赞襄政务大臣职务,二是命奕䜣与两宫太后商议如何垂帘。
  当然,八大臣的罪状并不是欺负孤儿寡母,这样太low,传出去也遭人笑话。
  对外公布的罪状有三:一是外交失败,导致皇帝跑路;二是阻扰皇帝回京,导致皇帝病死热河;三是擅改谕旨,反对垂帘听政。
  谕旨刚读完,端华与载垣进宫,看到奕䜣等人都在,很意外,抱怨道:太后不应召见外臣。
  阻拦太后召见大臣,罪加一等,也不用解职了,直接革职拿问。
  肃顺才走到密云,对北京之事完全不知情。
  深夜,负责监视他的仁寿和奕譞收到北京来的谕旨后,立即调动上虞备用处、向导处的兵丁,解除了肃顺亲兵武装,顺利擒获肃顺,并将他押送到了宗人府。
  七、肃顺的结局
  肃顺等人有罪吗?
  无罪,顶多在施政过程中有失误,在与皇室相处中不太恭敬,这些只能算过失。
  但,肃顺等人若无罪,那这场发生在辛酉年的政变岂非有罪?
  所以,肃顺等人必须有罪。
  肃顺等人虽然有罪,但肃顺、端华、载垣都属于皇室宗亲,而皇室宗亲有优待条例。
  "自王以下及宗室,······非叛逆重罪不拟死,刑不监禁刑部"。
  宗室除非谋反,否则不判死刑,服刑也不在刑部监狱,有特供监狱。
  是不是谋逆,胜利者一句话的问题。
  肃顺被斩首,端华、载垣被赐自尽,其余五人被革职或流放。
  《垂帘听政》肃顺(剧照)
  不知道肃顺会否想起当年柏葰被斩时的遗言:我死不足惜,肃六他日必同我一样!
  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没有追究肃顺余党,并将从肃顺家中搜到的书信账目销毁。
  自此,人心大定。
  八、权力游戏在持续
  大清进入了两宫垂帘听政、亲王辅政的时代。
  但大清的体制决定了大清只能一个人说了算。
  从三人小组到定于一尊,慈禧的权力游戏仍将继续。
  下篇,甲申易枢,敬请期待。
  慈禧(剧照)
  【参考资料】
  《论肃顺人际网络与辛酉政变》-曾靖婷
  《从辛酉政变到甲申易枢——晚清政局研究》-高晓颖
  《博弈论视角下的"辛酉政变"与晚清政治格局》-王兆辉
网站目录投稿: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