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育中不合理奖励的恶果美龄老师


  ——北京青年报记者就教育问题专访美龄老师(三)
  导读:教育中该如何奖励孩子?不合理奖励的背后是什么因素?不合理的奖励都存在哪些方面?会给孩子的学习、工作及婚恋情感生活中带来什么样的恶果?
  韩老师:希望你能写出一篇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能对很多家长有点儿启发。
  记者:嗯,好好,老师,您说,太感激您了。
  韩老师:嗯。
  记者:太谢谢您了,老师,您说。
  韩老师:说这个,我们现在做的有一个案例,是一个90后的孩子,这个孩子目前在我们这儿做治疗的原因是啥呢,就是他特别的焦虑和恐惧,每天都睡不好觉,他父母在这个暑假里,在他跟我们做咨询的过程里面,带着他就出去旅游了五次,整个过程里,你看这个暑假也就一个来月吧,是不是?
  记者:嗯,对对,是。
  韩老师:他旅游了五次,每次出去旅游之前,他的情绪不是表现得特别开心,他会告诉我,他有点儿忧心忡忡,他告诉我说,看,我要是回来了不好好学习,我妈肯定说我,"你不是想要出去玩儿吗?你不是想要自由吗?我不是带着你出去玩儿了吗?花了那么多钱。"
  记者:你还不好好学习?
  韩老师:对,所以我就特别担心这个。
  记者:嗯,嗯。
  韩老师:家长的奖励,用所谓的游戏、用玩儿的时间去奖励,咱说,这个奖励的背后是什么?
  记者:应该是一种激励吧,
  韩老师:不是激励,姑娘,是压力。
  记者:哦哦。
  韩老师:不过,我问你,你会不会听到爸爸妈妈有这种抱怨,我们都已经努力了,能给你做的都给你做完了,你怎么还这个样子?
  记者:有的。
  韩老师:"你怎么就不能体谅我们当父母的心呢?"他们会这样跟你说。
  记者:嗯,对对对。
  韩老师:而且这种说辞在很多孩子那地方,特别是90后孩子那地方是最为常见的。
  记者:哦。
  韩老师:他不说话倒好,他说了之后,反而会让孩子起更大的逆反心理,我不去了,我哪儿都不去玩儿了。
  记者:哦,是是是,我回想确实有这种情形。
  韩老师:他就是拿这个的游戏时间来跟你交换。
  记者:嗯。
  韩老师:他总是拿游戏的时间来跟你交换,交换到后来,你给我游戏我也不玩了,然后我趴下来学习,你不就是想让我学习吗,好了,我死学,我学给你看,但是,他学了一星期,学了一个月,他的成绩没有升反降,然后这父母又着急了。
  记者:又开始施加压力。
  韩老师:对,"你是咋搞的呀?"然后有的父母就很聪明,这孩子肯定是学习累了,学习没效率了,走吧,咱们带他出去玩儿吧,咱们带他去香港玩一通去。我做的这个孩子就是爸爸妈妈带他去了香港、青岛、四川,去了很多地方,这去玩儿了一通回来,好了,你该好好学习了吧?该放松放松了吧?
  记者:呵,家长那句话非常常见,"啊,你学习好了去玩儿吧,要不就是给你买东西,啊,给你买完了,你该好好学了吧?"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
  韩老师:我相信90后的孩子百分之九十五的都有这种体验。
  记者:对,就像你刚才说的那句,这回玩儿都玩了你该好好学了。我印象非常深的就是我要求买东西,然后买完之后妈妈就说,啊,买了东西你该好好学习了吧?"感觉这是同一类的话语,同样的压力。
  韩老师:你立马头就大了。
  记者:对对对,而且马上要从玩儿的状态调整到学习状态,而且非常难,然后家长又紧追慢赶地在逼着我,会比较压迫了。
  韩老师:家长自以为自己做得挺好的,你看我还有收有回的,你们怎么这么不争气呢?
  记者:是。
  韩老师:你要学习成绩一直都蛮好,他还挺高兴的,他还出去炫耀,"看,我家姑娘特别好。"他会这么说,但你要成绩一有波动,他比你都紧张,
  记者:对,他会比较,你看我们单位谁谁谁家的孩子,你看人家考了什么,人家又了什么奖,你看看你!感觉这种话语就经常在耳边萦绕。
  韩老师:你想想你听到这句话啥感觉?
  记者:你怎么又拿人家孩子跟我比呀?我当时感觉可能也有一点逆反了,那你去找别人家的孩子吧,我就这样了,我不行了。
  韩老师:这样会导致你更加喜欢学习,还是对学习的一种逆反呢?
  记者:那就看不下去了,反正你也不认可我,那就算了吧,我就这样,别人家的孩子好,你去找别人家的孩子吧。
  韩老师:嗯。
  记者:真的感觉会有这种心理,会的,会的。
  韩老师:会吧?挺明显的心理。
  记者:嗯,挺明显的,我反而更不想学了,如果说你在我失望的时候鼓励我一下,或许我还有一些动力,毕竟我妈妈也是这么对我付出,她没有因为我的成绩不好嫌弃我呀怎么怎么样,如果鼓励反而我稍微会有一点动力。
  韩老师:嗯。
  记者:我感觉我们这一代人好想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经常被比较,被对比,这点我感觉比较明显。
  韩老师:不单被对比,被比较,不光是学习,你玩游戏也是和别人比较的。
  记者:哦。
  韩老师:比如妈妈给你点儿空闲时间让你出去玩儿,她也会跟别人比较的。
  记者:这个怎么比呢?这个好像没有什么难受的。
  韩老师:我一说你就有了。
  记者:嗯嗯,是。
  韩老师:比如谁家的孩子去青岛玩儿了,你妈知道了,她肯定会跟你说,好了,下一次咱们也去。
  记者:嗯,对,是。您在说比较的时候我还没有,但你说例子的时候就有这种感受了。
  韩老师:立马就出来了。
  记者:嗯,对对对。
  韩老师:因为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司空见惯,非常司空见惯的事情,你说谁家的去香港了,咱家的钱紧张点儿,没关系,妈妈缩衣节食也会让你去香港玩儿。
  记者:嗯,是,但是从家长的角度讲,他们为什么?或许他们不了解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是我觉得有些家长或许也不是完全地不知情,那为什么他们还要使用这种方式呢?
  韩老师:那我请你站在你妈妈的角度想一想。
  记者:嗯,我有这样一个想法,韩老师,但我不知道对不对。
  韩老师:嗯。
  记者:然后我觉得是不是,因为一开始我小的时候,我学一点棋,家长给我一个奖励,比如糖,我觉得挺好,很开心,下次就学得更好,家长可能是尝到这样一个甜头,他给我一个东西的时候我学得更好一点,所以就一直用这种方式激励我,但是当他发现给我好处我没有上进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个甜头的力度加大,发现我又没有上进,然后就出现前头我们谈到的,种种问题暴露出来,会不会是这样的原因导致的?
  韩老师: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记者:嗯,那还有?
  韩老师:这是他们完成心愿的一种方式,其实说不上是一个原因,真正的原因在哪儿呢?真正的原因在于现在的家长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过得好,但是他的希望孩子过得好呢,忽略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
  记者:哦。
  韩老师:他忽略了这个人,他所记住的是你是他的孩子,你就应该过得好,他必须想千方设百计,使出浑身的解数让你过得好,你是他的责任,你是他的成就,你是他爬得一座大山,要超越别人的一座大山。
  记者:对,是有这种感受。
  韩老师:他动不动拿出你来和别人比,你想想他在比什么?
  记者:他其实是在比他自己,是吧?
  韩老师:对,他比的里边不乏有他自己的虚荣。
  记者:哦。
  韩老师:既有他对子女的爱心,也有他的虚荣。
  记者:嗯。
  韩老师:这个爱心、虚荣,才是真正让孩子特别头疼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旦这样传下来,你想想,它导致的恶果是什么。
  记者:它带给孩子压力。
  韩老师:不停地给孩子诱惑,不停地给孩子压力。
  记者:其实我觉得家长有时候给那个诱惑,一段时候之后,对孩子来讲其实就已经是一种压力了,是吧?
  韩老师:嗯。
  记者:因为他说要出去玩儿,那意味着我回来要好好学,要不然那就算了,我干脆不出去玩了。
  韩老师:这是一方面,那还有另一方面,90后的孩子现在开始参加工作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不管你给他开工资开多少,这些……
  记者:不满足嘛。
  韩老师:他第一个是不满足,第二个他都不会真正入心。
  记者:嗯,是。
  韩老师:还有一个,就是不管你给他开多少工资,他都没有很强的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耀感。
  记者:这个事跟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情况的出现呢?
  韩老师:就是跟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关,他这种方式,就是说用游戏做奖励,在游戏的背后是高压的学习,你想这样换来的游戏,换来的旅游还有多少旅游的味道?
  记者:对,是。
  韩老师:这个后果的严重性,一系列的严重性就出来了。
  记者:嗯。
  韩老师:现在孩子还有一个特点,我再问你一个,这个你肯定比我体验更深。
  记者:嗯,您说。
  韩老师: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无论说多么多么爱,无论你多么多么想着对对方表达爱,一转眼,对方就能提出对你的种种不满来。
  记者:是。
  韩老师:而且还有一个,你跟他在一块儿处得再好,海誓山盟,然后她(他)一转眼,碰到别的男孩或女孩,她(他)又去向别人表达他的温柔去了。
  记者:对,可以很快地从阴影,也不能是说阴影,就是能很快地放手、放弃了。
  韩老师:我觉得放弃倒也没有,他也未必是真正地放弃了,但是他就是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见了妹妹忘了姐姐。
  记者:嗯,对对对,是,是这样的。
  韩老师:是这样的吧?
  记者:而且我感觉存在着很多的不满足。
  韩老师:对,你对他再好,他都不满足,你对他千般好,万般好。比如他今晚有点儿不舒服,他希望你给他做点什么事情,说点什么话,你没有说,那完了。
  记者:嗯,就是这种感觉,然后会把这一个小点、这句话,把它放大到很大的地方,就给它无限地放大,你是因为很多的原因所以才对我这样的,所以才没有满足我对这句话的需求,怎样怎样,会讲出很多这样的东西。
  韩老师:而且还很会给你做无限放大的分析。
  记者:对,你是因为你心里的某种想法导致的,没有说这句话,没有满足我,你是不是不重视我呀,怎么怎么样?你是不是不在乎我呀,怎么怎么样?一个小点的问题扩大,然后扩大到一个面,最后归结到对方的身上。
  韩老师:嗯,那我再问你一个,你想想,90后的这些孩子,不管是现在在工作的,还是在上学的,大家是不是都有同一种感觉,大家总是看到别人恋爱的甜蜜,总是体验着自己恋爱中的伤痛?
  记者:有,这种确实印象蛮深刻,而且对比,人家是那样那样的,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呢?为什么人家可以这样这样,我们之间什么都没有呢?真的会这样去对比,然后又会去无限遐想,你是不是因为不在乎我呀,所以才这样?
  韩老师:嗯。
  记者:就会去无限地遐想。
  韩老师:这种遐想的结果到底是什么?
  记者:想的最后就归结原因,你不在乎我呀,你怎么怎么样,那我们就干脆不要在一起了,反正你也不在乎我。
  韩老师:好,这恋爱告吹了。
  记者:对,还有一种情况,就可能他把我哄好了,但以后一有事我还会这么想,一有事就(还会这么想),就反反复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好一会儿,坏一会儿,陷入一种循环。
  韩老师:陷入一种循环之中,无论对方或者你多么想着把这段感情维护下去,最终还是以伤痕累累而不得不分手。
  记者:对,是这样的。
  韩老师:分手之后,那个伤害又在心里一遍一遍的咀嚼。
  记者:嗯。
  韩老师:再找一个你怎么看人家都不顺眼,还拿第一个来和别人对比。
  记者:对比,对对对。
  韩老师:可能最终的结果是,看一个人差不多,父母也催了,自己年龄也大了,快进入剩女了,稀里糊涂嫁了一个人。
  记者:然后感觉就草草了事一样结婚了。
  韩老师:嗯,这种可能性是蛮大的。
  记者:对对,最后导致离婚率很高,是吧?
  韩老师:对。
  记者:嗯,我是不是给你分析的挺恶毒的?
  韩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把我经历的,或是不是我切身经历的、我看到身边的人经历的东西,我真是觉得今天我们都把它梳理了,感觉让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是这样的,老师。
  记者:嗯。
  韩老师:就包括我接触的一些不是90后的,88年、89年出生的人,他们结婚早一点儿的现在都已经结婚了,但是婚姻生活就非常的不快乐、不满足,可能已经有比较好的经济条件了,但是他们的生活、婚姻,在感情的处理上,有非常多的磕磕绊绊。
  记者:那我就再问你一个,这样的父母如果他生了孩子,他会怎么对待他的孩子?
  韩老师:就是会比我们这些90后经历得更压抑、更压迫。
  记者:是不是恶性循环?
  韩老师:对,是,那恶性循环下去会不会是一种社会人的畸形发展了?
  记者:社会畸形人不畸形人,咱们可以看到美国近来频频曝出,服了某种致幻剂之后上大街上胡乱啃人。
  韩老师:对,是。
  记者:这个事件绝对不是偶然事件,就光这个月还是上个月,这一个月都曝出三起还是五起,我看到三起。
  韩老师:嗯,对,我也看到了很多,最近频频发生这种事情。
  记者:嗯。
  韩老师:你想想如果他在婚姻中找不到归宿感,在父母那儿又找不到贴心感,这个人活着他是什么感觉。
  记者:感觉自己可有可无。
  韩老师:这个"可有可无"可不行,因为这些孩子从小都是在父母的高度关注之下活过来了。
  记者:啊,他就会去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来博得、赢取这种关注,博得其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会这样吗?
  韩老师:会。
  记者:这就导致了那些社会恶性行为的发生,我觉得。
  韩老师:对,所以现在很多人对90后,甚至2000后的小孩做的事情,他们完全无法理解。
网站目录投稿:飞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