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摘 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
  【关键词】现代管理理论;管理;发展趋势
  一、管理的起源及历史背景
  管理(Management),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在某些人的监督下,将人们的努力组织起来,这些监督者负责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种活动已存在几千年。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表明,在几千年前,人类就能够完成规模浩大的,由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工程。金字塔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建筑一座金字塔要动用10万人干20年。谁来吩咐每个人该干什么?谁来保证在工地上有足够的石料让每个人都有活干?答案是管理。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尤其是从上一个世纪开始,管理才被系统地加以研究,逐渐形成一种共同体系,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
  在经济学课程中,经常会提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名字,这是因为他对古典经济说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一书,以及他的关于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光辉论断,为古典管理注入了核心内容。斯密在200多年前提出的劳动分工,使当时企业产生了经济效益。但在20世纪前,贵管理最重要的影响还是产业革命,它开始于18世纪的英国,在美国的内战结束后又传到了美国。直到20世纪初叶,建立正式管理理论的尝试才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
  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性质与构成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研究并阐释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中的管理理念、思想、理论与学说及其产生、发展、完善的条件、特点、过程与规律性的科学,是对中国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管理实践、管理理论的客观归纳、概括与总结。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依其目的、性质、特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1)新民主主义及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理念、理论、思想、学说;(2)辛亥革命前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思想、理论、学说;(3)我国非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管理思想、理论、学说,包括香港、澳门以及1949年后中国国民党治下台湾的管理思想、理论、学说。
  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特征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与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国情基础相关,另一方面也与现代管理理论的内涵与逻辑要求相关,实际是其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与中国精神的学术体现。
  (一)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这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另一方面,作为具体的社会活动,管理是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相应社会形态与社会系统的特征与趋势,从而既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又使得具体的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相应的时代或国别的特殊性,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综合性与专门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在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现代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借鉴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学等学科体系与基本概念,同时选择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财政学、工商管理学、非营利组织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具有明显的交叉性、渗透性与综合性特点。可以说,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专门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其综合性与专门性统一于具体的管理行为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
  (三)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仅包括微观领域(如企业与家庭)等各类组织的管理,也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以及地区、行业等中观管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国家的制度设计、国家职能、治理模式等直接影响其内涵与特征。
  (四)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从总体上看属于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紧密联系实际、以现实应用为学科取向是其重要特点。它以现实的政治制度设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方方面面的管理作为研究内容,客观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努力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服务,是其最重要的学科目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使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丰富、创新与完善自身,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五)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以实际应用为主要学科取向的学科,突出强调经验科学的证实、预测、客观、权变等特征,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经验事实归纳与分析,提出假设或有待验证命题、理论,由客观事实证实或证伪相关假设、命题、理论;在客观描述与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阐释相关现象及其本质,并运用经过证实的理论与分析模型对现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要求通过实证性研究回答公共事业管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因而是实证性的科学。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 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王毅武.现代管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晓红,李涓.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2).
  [4]杨杜.现代管理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
网站目录投稿: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