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西游记魂谒唐三藏主要故事内容及赏析


  《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魂谒唐三藏》赏析
  却说三藏坐于宝林寺禅堂中,灯下念一会《梁皇水忏》,看一会《孔雀真经》,只坐到三更时候,却才把经本包在囊里,正欲起身去睡,只听得门外扑剌剌一声响喨,淅零零刮阵狂风。那长老恐吹灭了灯,慌忙将偏衫袖子遮住,又见那灯或明或暗,便觉有些心惊胆战。此时又困倦上来,伏在经案上盹睡,虽是合眼朦胧,却还心中明白,耳内嘤嘤听着那窗外阴风飒飒。好风,真个那:
  淅淅潇潇,飘飘荡荡。淅淅潇潇飞落叶,飘飘荡荡卷浮云。满天星斗皆昏昧,遍地尘沙尽洒纷。一阵家猛,一阵家纯。纯时松竹敲清韵,猛处江湖波浪浑。刮得那山鸟难栖声哽哽,海鱼不定跳喷喷。东西馆阁门窗脱,前后房廊神鬼瞋。佛殿花瓶吹堕地,琉璃摇落慧灯昏。香炉敧倒香灰迸,烛架歪斜烛焰横。幢幡宝盖都摇坼,钟鼓楼台撼动根。
  那长老昏梦中听着风声一时过处,又闻得禅堂外,隐隐的叫一声:"师父!"忽抬头梦中观看,门外站着一条汉子,浑身上下,水淋淋的,眼中垂泪,口里不住叫:"师父,师父!"三藏欠身道:"你莫是魍魉妖魅,神怪邪魔,至夜深时来此戏我?我却不是那贪欲贪嗔之类。我本是个光明正大之僧,奉东土大唐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者。我手下有三个徒弟,都是降龙伏虎之英豪,扫怪除魔之壮士。他若见了你,碎尸粉骨,化作微尘。此是我大慈悲之意,方便之心。你趁早儿潜身远遁,莫上我的禅门来。"那人倚定禅堂道:"师父,我不是妖魔鬼怪,亦不是魍魉邪神。"三藏道:"你既不是此类,却深夜来此何为?"那人道:"师父,你舍眼看我一看。"长老果仔细定睛看处,——呀!只见他:
  头戴一顶冲天冠,腰束一条碧玉带,身穿一领飞龙舞凤赭黄袍,足踏一双云头绣口无忧履,手执一柄列斗罗星白玉珪。面如东岳长生帝,形似文昌开化君。
  三藏见了,大惊失色。急躬身厉声高叫道:"是那一朝陛下?请坐。"用手忙搀,扑了个空虚,回身坐定。再看处,还是那个人。长老便问:"陛下,你是那里皇王?何邦帝主?想必是国土不宁,谗臣欺虐,半夜逃生至此。有何话说,说与我听。"这人才泪滴腮边谈旧事,愁攒眉上诉前因,道:"师父啊,我家住在正西,离此只有四十里远近。那厢有座城池,便是兴基之处。"三藏道:"叫做什么地名?"那人道:"不瞒师父说,便是朕当时创立家邦,改号乌鸡国。"三藏道:"陛下这等惊慌,却因甚事至此?"那人道:"师父啊,我这里五年前,天年干旱,草子不生,民皆饥死,甚是伤情。"三藏闻言,点头叹道:"陛下啊,古人云,国正天心顺。想必是你不慈恤万民,既遭荒歉,怎么就躲离城郭?且去开了仓库,赈济黎民;悔过前非,重兴今善,放赦了那枉法冤人。自然天心和合,雨顺风调。"那人道:"我国中仓禀空虚,钱粮尽绝,文武两班停俸禄,寡人膳食亦无荤。仿效禹王治水,与万民同受甘苦,沐浴斋戒,昼夜焚香祈祷。如此三年,只干得河枯井涸。正都在危急之处,忽然锺南山来了一个全真,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先见我文武多官,后来见朕,当即请他登坛祈祷,果然有应,只见令牌响处,顷刻间大雨滂沱。寡人只望三尺雨足矣,他说久旱不能润泽,又多下了二寸。朕见他如此尚义,就与他八拜为交,以兄弟称之。"三藏道:"此陛下万千之喜也。"那人道:"喜自何来?"三藏道:"那全真既有这等本事,若要雨时,就教他下雨,若要金时,就教他点金。还有那些不足,却离了城阙来此?"那人道:"朕与他同寝食者,只得二年。又遇着阳春天气,红杏夭桃,开花绽蕊,家家士女,处处王孙,俱去游春赏玩。那时节,文武归衙,嫔妃转院。朕与那全真携手缓步,至御花园里,忽行到八角琉璃井边,不知他抛下些什么物件,井中有万道金光。哄朕到井边看甚么宝贝,他陡起凶心,扑通的把寡人推下井内,将石板盖住井口,拥上泥土,移一株芭蕉栽在上面。可怜我啊,已死去三年,是一个落井伤生的冤屈之鬼也!"
  唐僧见说是鬼,唬得筋力酥软,毛骨耸然。没奈何,只得将言又问他道:"陛下,你说的这话全不在理。既死三年,那文武多官,三宫皇后,遇三朝见驾殿上,怎么就不寻你?"那人道:"师父啊,说起他的本事,果然世间罕有!自从害了朕,他当时在花园内摇身一变,就变做朕的模样,更无差别。现今占了我的江山,暗侵了我的国土。他把我两班文武,四百朝官,三宫皇后,六院嫔妃,尽属了他矣。"三藏道:"陛下,你忒也懦。"那人道:"何懦?"三藏道:"陛下,那怪倒有些神通,变作你的模样,侵占你的乾坤,文武不能识,后妃不能晓,只有你死的明白。你何不在阴司阎王处具告,把你的屈情伸诉伸诉?"那人道:"他的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尽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异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
  三藏道:"陛下,你阴司里既没本事告他,却来我阳世间作甚?"那人道:"师父啊,我这一点冤魂,怎敢上你的门来?山门前有那护法诸天、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紧随鞍马。却才被夜游神一阵神风,把我送将进来,他说我三年水灾该满,着我来拜谒师父。他说你手下有一个大徒弟,是齐天大圣,极能斩怪降魔。今来志心拜恳,千乞到我国中,拿住妖魔,辨明邪正,朕当结草衔环,报酬师恩也!"三藏道:"陛下,你此来是请我徒弟与你去除却那妖怪么?"那人道:"正是,正是!"三藏道:"我徒弟干别的事不济,但说降妖捉怪,正合他宜。陛下啊,虽是着他拿怪,但恐理上难行。"那人道:"怎么难行?"三藏道:"那怪既神通广大,变得与你相同,满朝文武,一个个言和心顺;三宫妃嫔,一个个意合情投。我徒弟纵有手段,决不敢轻动干戈。倘被多官拿住,说我们欺邦灭国,问一款大逆之罪,困陷城中,却不是画虎刻鹄也?"那人道:"我朝中还有人哩。"三藏道:"却好,却好!想必是一代亲王侍长,发付何处镇守去了?"那人道:"不是。我本宫有个太子,是我亲生的储君。"三藏道:"那太子想必被妖魔贬了?"那人道:"不曾,他只在金銮殿上,五凤楼中,或与学士讲书,或共全真登位。自此三年,禁太子不入皇宫,不能彀与娘娘相见。"三藏道:"此是何故?"那人道:"此是妖怪使下的计策,只恐他母子相见,闲中论出长短,怕走了消息。故此两不会面,他得永住常存也。"三藏道:"你的灾屯,想应天付,却与我相类。当时我父曾被水贼伤生,我母被水贼欺占,经三个月,分娩了我。我在水中逃了性命,幸金山寺恩师救养成人。记得我幼年无父母,此间那太子失双亲,惭惶不已!"又问道:"你纵有太子在朝,我怎的与他相见?"那人道:"如何不得见?"三藏道:"他被妖魔拘辖,连一个生身之母尚不得见,我一个和尚,欲见何由?"那人道:"他明早出朝来也。"三藏问:"出朝作甚?"那人道:"明日早朝,领三千人马,架鹰犬出城采猎,师父断得与他相见。见时肯将我的言语说与他,他便信了。"三藏道:"他本是肉眼凡胎,被妖魔哄在殿上,那一日不叫他几声父王?他怎肯信我的言语?"那人道:"既恐他不信,我留下一件表记与你罢。"三藏问:"是何物件?"那人把手中执的金厢白玉珪放下道:"此物可以为记。"三藏道:"此物何如?"那人道:"全真自从变作我的模样,只是少变了这件宝贝。他到宫中,说那求雨的全真拐了此珪去了,自此三年,还没此物。我太子若看见,他睹物思人,此仇必报。"三藏道:"也罢,等我留下,着徒弟与你处置。却在那里等么?"那人道:"我也不敢等。我这去,还央求夜游神再使一阵神风,把我送进皇宫内院,托一梦与我那正宫皇后,教他母子们合意,你师徒们同心。"三藏点头应承道:"你去罢。"
  那冤魂叩头拜别,举步相送,不知怎么踢了脚,跌了一个筋斗,把三藏惊醒,却原来是南柯一梦。
  ——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谒唐三藏悟空神化引婴儿》
  【赏析】
  这则小说所写,是唐僧在宝林寺中做的一个梦。
  在梦中,唐僧见到一个浑身上下水淋淋的男子,在哭着喊他"师父"。唐僧深感奇怪,他"头戴一顶冲天冠,腰束一条碧玉带,身穿一领飞龙舞凤赭黄袍,足踏一双云头绣口无忧履,手执一柄列斗罗星白玉珪。面如东岳长生帝,形似文昌开化君。"分明是一国君主的打扮。唐僧十分惊讶,问明缘由,才知他原来是附近正西面四十里远近的乌鸡国的国王。
  这乌鸡国本来风调雨顺,粮足人旺,人民安居乐业。不料五年前却遭到百年未遇的大旱,造成草木不生,民皆饥死,钱粮尽绝,国王领导民众同心协力抗旱,未有好转。三年前,从南山来了一个全真道人,擅长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先见我文武多官,后来见朕,当即请他登坛祈祷,果然有应。只见令牌响处,顷刻间大雨滂沱"。国王见他如此本事,就和他作了八拜之交,以兄弟相称。就这样,国家又恢复了元气。两年前的一个春天,艳阳高照,万物苏醒,红杏夭桃,万紫千红,男女老少,前往游春赏玩。国王携手和那个全真道人一起来到御花园中的八角琉璃井边,那个全真道人起了杀心,突然把国王推入井内,并且在上面用石板井盖封死,放上泥土,还种了一棵大芭蕉树在上面。瞬时,全真道人变做国王的模样,夺占了江山。真正的国王却成为冤鬼。他听夜游神说,东土来的和尚有个大徒弟孙悟空,可以为他报仇。国王还告诉唐僧,明天早朝,太子将领三千人马出城打猎,希望他设法于此时与太子见面,告知他父亲的现状并且把手中所持的金厢白玉珪给唐僧以作认时的表记。诉说完后,国王拜谢而别。而唐僧醒来,却甚感害怕,忙着和徒弟们商量解救国王之法。
  在小说《西游记》中,梦境的描写并不多。而出现的唐僧做梦,也许这是唯一的一次。对唐僧所做的这南柯一梦,一般的人都没有注意。因为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这梦或许只是为唐僧师徒再一次的除妖破魔所作的一个铺垫。是的,这是一个艺术的过渡,是上一回唐僧"劈破傍门见月明"的很自然的发展,也是后来"悟空神化引婴儿"的前奏。这是完全不错的理解,我们也同意这样的理解。我们在此特提出来讨论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除上而外,还因基于以下的一些想法。
  人的做梦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心理活动。梦境反映了人的一种思虑。思虑越多,做梦的几率越大。反之亦然。那么,唐僧的思虑是什么呢?这可以从小说第三十六回中看得很明白。他在一个月明之夜,口占一首长篇古风。要知道,小说描写的唐僧是个志向远大、毅力坚定的僧人,取经念佛是他的正事,但他绝非一个诗人,吟诗不是他的专长。但他为何要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傍门"吟诗呢?原因无非是他触景生情,有话要说。我们还是来看看他想说的话吧:
  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
  万里此时同皎洁,一年今夜最明鲜。浑如霜饼离沧海,却似冰轮挂碧天。
  别馆寒窗孤客闷,山村野店老翁眠。乍临汉苑惊秋鬓,才到秦楼促晚奁。
  庾亮有诗传《晋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面寒无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关键是结句"何日相同返故园",原来是他的思乡情结在跃动。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见景思乡,是很自然的事,也是中国传统文人吟唱的主题。如今身在异乡多年的唐僧,也见月忆念起"故园",说明他也是一个凡人。这种人之常情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联想到他在路上已多次询问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总感觉到他的耐心不足。这在小说中作为一个文学形象说来是真实的,然而对于历史人物玄奘来说,它又是不公平的。因为历史上的玄奘肩负重大的取经使命,在取经路上是勇往直前从不退缩的。倒是孙悟空的取经意志一直很坚定。他说:"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他把取经路上的各种灾难,视作是对自己的考验,犹如当年的八卦炉中的煅烧,烧净了杂质,而本性却更坚定。小说作者在他们西天取经的路上,每逢战胜一大怪经历一大难以后,往往要利用情节发展的间隙叙述一下各人对理想的态度,不时在强调着主题,提醒着读者对它的注意。这犹如电影中的一个个特写镜头,通过多次的反复,有利于加强视觉形象。从小说的艺术节奏上来说,也可起到一张一弛,张弛有致的艺术效果。读过《西游记》的人不难发现,这部小说的情节发展虽然是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历程为纵向、按时间先后为次序单线发展的。无疑这是一条主线和明线。同时它也有着两条辅线或是暗线并行前进的。这两条辅线或是暗线都是围绕着有关唐僧师徒四人这个取经团队的。一条是他们相互间的关系,也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而另一条就是他们各自对理想信仰的态度,也就是意志和毅力的坚定性来展开的。一明两暗(或说是一正两副)交叉发展,使全篇呈现波澜起伏、张弛有致,达到了小说艺术的高峰。
  小说中的乌鸡国,虽然出现在唐僧的梦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它的影子。人都说,文学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最好的镜子。这个乌鸡国,虽然是在域外,但无疑存在于作者的脑海中。它的受灾,正是当年社会生活的缩影。封建时代的中国,统治者往往只管自己的享乐,哪里顾得上民生。他们把大量纳税人的钱用于挥霍,而对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灾难却熟视无赌。翻开一部《明史》,记述当年自然灾难的篇章不在少数,不仅是干旱,还有洪涝水灾以及瘟疫等等。这些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众志成城,就能抵御它们的侵害,减少损失。而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人民遭受干旱以后,只能流离失所,四出逃荒,或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祭天、祈祷等活动,这就给有些不怀好意的人钻空子的可能。他们或趁灾打劫,大发灾难财,或蒙骗民众,黑道横行,使民众雪上加霜。小说中描写的乌鸡国绝非个别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西游记》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切,绝不只是神话中的乌托邦。如乌鸡国王提到的"忽然钟南山来了一个全真,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一句,除了作者误把终南山写成"钟南山"以外,其余均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完全吻合。
  南宋初年,中国北方是金朝统治的地区。当时战争连年,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再加上异族的压迫和统治日趋严酷,广大的中原百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迫切需要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慰藉,于是一个全新的道教新宗派全真道也就应运而生了。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是南宋中、后期至元明时代,全真道的影响很大。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可知,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重阳(1112—1170),是金代的一个著名的道士。而全真道的发源地就是今日陕西省的终南山,祖庭就是户县祖庵镇北的重阳宫(或称重阳万寿宫)。小说《西游记》中所说的"忽然钟南山来了一个全真,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话,当然不是指王重阳,而是指在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派的道士。他之被称为"真人",表明他的本领很大,近似于无所不能的仙人,也就是小说所说的"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可以漫游于无边无际的太空,玩嬉在虚无广阔的境地。作者在这里把矛头指向了道教的全真教派,也是小说宗教倾向的一种表现。
  毫无疑问,从思想倾向来说,《西游记》是一部宗教小说。因为小说所表现的题材就是在中国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时玄奘受命赴西天取经的故事,而且出现在这部小说中的绝大部分人物都是宗教人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是一个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的国家,可是在这部有近百个人物艺术形象出现的著名小说中,竟然没有一个儒生的艺术形象,真是一种怪事!平心而论,《西游记》所写,虽是佛教题材,但它也并不排斥道教人物。在各种各样的宗教人物中,作者看似信手拈来一般,随意驱使,并不刻意地抑此扬彼。也许这里对"全真"道人的批判只是一个例外。然而正是这个例外,让我们看到了明代社会佛、道斗争的一个侧面。
  在这场宗教斗争中,作者是崇佛的。他坚信佛法无比,可以战胜一切。孙悟空可以大闹天宫,而且鼓吹"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原因就在于天庭的最高权威玉皇大帝是道教中的至尊。然而,他的地位远远低于佛祖。他无法镇压孙悟空,只得向佛祖讨救兵。而孙悟空在佛祖面前也没了脾气。小说第十七回,有一节孙悟空自我介绍说:
  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养性修真熬日月,跳出轮回把命逃。
  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
  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
  得传大品天仙诀,若无根本实难熬。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
  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返老还童容易得,超凡入圣路非遥。
  三年无漏成仙体,不同俗辈受煎熬。十洲三岛还游戏,海角天涯转一遭。
  活该三百多余岁,不得飞升上九霄。下海降龙真宝贝,才有金箍棒一条。
  花果山前为帅首,水帘洞里聚群妖。玉皇大帝传宣诏,封我齐天极品高。
  几番大闹灵霄殿,数次曾偷王母桃。天兵十万来降我,层层密密布枪刀。
  战退天王归上界,哪吒负痛领兵逃。显圣真君能变化,老孙硬赌跌平交。
  道祖观音同玉帝,南天门上看降妖。却被老君助一阵,二郎擒我到天曹。
  将身绑在降妖柱,即命神兵把首枭。刀砍锤敲不得坏,又教雷打火来烧。
  老孙其实有手段,全然不怕半分毫。送在老君炉里炼,六丁神火慢煎熬。
  日满开炉我跳出,手持铁棒绕天跑。纵横到处无遮挡,三十三天闹一遭。
  我佛如来施法力,五行山压老孙腰。整整压该五百载,幸逢三藏出唐朝。
  吾今皈正西方去,转上雷音见玉毫。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
  从中可以看到,他拜的是道家师,炼的是道家术,吃的是道家饭,干的是道家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道家子弟,而后来得到佛祖的指点后,才由道入佛,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走上皈依佛教之路。他的"大闹天宫"之类的造反行动,反的是道教的最高权威与专制统治。他根本不反佛教,不仅不反,还处处维护佛教的尊严,成为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这里的批判全真教,就是当时佛、道斗争的一种反映。
网站目录投稿:靖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