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北欧纪行瑞典我的首都叫木头岛


  我们乘坐的维京号游轮经过十小时的航行后停泊在了斯德哥尔摩Stadsgården港口。
  在图尔库登船时被告知游轮将于次日6:30抵达,瑞典与芬兰的时差为一小时。临睡前,我用手机定好了5:30的闹钟。
  谁料竟然在4:30就被叫醒。
  洗漱完毕,5:30时闹钟又再次响起,我方才明白原来自己在波罗的海上一小时内跨越了两个时区,就连智能手机也难以"适应"了。
  下船时,这座北方水城拿出比赫尔辛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凄风冷雨迎接我们的到来。
  对于瑞典这个名字好长的首都,我第一次能够完整并且迅速的读出来还是因为香港TVB警匪剧里常提到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而对于瑞典的认知,除了诺贝尔大概就是深刻改变中国家居市场格局的IKEA(宜家)了。
  经过导游的讲解,才第一次以对首都名称理解的方式记住了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的名字。原来在瑞典语中是指木头(stock)和小岛 (holm),而这座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岛就是现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老城。
  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老城的石头小路上,仅有一个足球场大的"大广场"周边坐落着绿红橙黄四栋极似阿姆斯特丹的建筑,一样为了降低房产税而设计的窄窄的门和宽大的窗户,一样的解构主义运用与殖民复兴风。
  考察团中年纪最长的王老师最早注意到广场中央的水井,远看有点像中国的"四羊方尊"的放大版。这个几百年前供居民饮用的淡水井,如今依然作为老城居民的水源在使用。
  寻着咖啡香我们沿着宽窄不一的街道前行,被涂鸦装点的墙面为沉闷的古城增添了些许生机。在一个不足40公分宽的类似国内景区常见的"一线天"小巷前,大家争相留影纪念。
  我们总是将心放逐在旷野,却渴望身体被狭小的空间包围,或许是因为我们都需要安全感与存在感吧。
  拍照的欢愉被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置换成了失落与无奈,幸而接下来参观的市政厅用他的宏伟与庄严弥补了我们。
  这座由8800万块红砖砌成外墙的建筑透露着北欧高冷中的诗情画意。
  而这个市政厅内令全球各界专家毕生梦寐以求穿着晚礼服、迎着闪光灯、接受祝福、享用晚宴的宴会厅,才是令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真正心生敬畏之处吧。
  雨渐渐停了,拨开乌云后的蓝天倒映在湖水里,与空中飘扬的蓝色国旗交相辉映。
  远处,红瓦绿树、黄墙白艇,被雨后的轻纱笼罩进如梦如幻的画境
  近处,雨露在俄罗斯方块草坪上轻舞,被阳光照射出翡翠般耀眼的光泽
  走出市政厅的人们喜出望外,争相与眼前的美景合影,而我却担心一旦走进这画里,便成了幻影。
  对于一个分布着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的城市而言,行走变得富有趣味。
  沿着蜿蜒的蓝色飘带,穿越隧道与桥梁,我们便从市政厅所在的国王岛抵达了基尔哥登岛。
  岛上分布北欧博物馆、Vasa沉船博物馆、六月坡儿童博物馆和赫赫有名的全球第一座露天博物馆Skansen斯堪森。俨然一座博物馆岛,不愧为斯德哥尔摩的重要旅游文化中心。
  也许是因为对《长袜子皮皮》的故事不太了解所以难以产生共鸣;
  也许是因为国内这些年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类儿童业态让我感官疲惫,
  作为全球十大儿童博物馆之一的六月坡并没有带给我太多惊喜。甚至对其衍伸商品的开发,从设计到品类都感到乏善可陈。
  反倒是Skansen为这一天不断被风吹雨打、倍感凄凄惨惨切切的我带来了阳光。
  126年前就践行了"遗产活化"的理念着实令人崇敬。
  为了保存"正在消失的古老瑞典", 亚瑟·哈兹里乌斯为瑞典、为全世界创造了一个遗产旅游的典范、一个泛博物馆开发与运营的模版。
  占地30公顷的露天博物馆,有着从瑞典全国各地运来的约160间传统房屋和农家庭院,展示着瑞典各地在工业革命前的生活状况和小镇风貌。
  鞋靴铺、银器店、面包店和玻璃坊都以"前店后坊+工艺制作表演"的形式向游人展现着古瑞典的工匠技艺。
  游客服务中心门口站着一位酷似圣诞老人的老爷爷,用大大的铁钳举着一块厚厚的冰砖。原来他是一位冰块运输的角色扮演者,负责向游人讲解中世纪冰雪之国的人如何运输、处理冰块。这让我想起了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的《冰雪奇缘》中的克里斯托夫,那个与驯鹿为伴、用善良与勇敢赢得安娜公主芳心的孤儿。
  我啃着新鲜出炉的带着肉桂与丁香味的面包,看着展厅里圣诞节般红绿配色的传统服饰,不由自主的幻想着自己如果生在中世纪的瑞典,该是怎样一副模样?
  可以肯定的是,我一定不及艾莎冷艳孤傲又坚毅、也不如安娜勇敢刚强又自由奔放。
  走出全球第一个露天博物馆,
  走进全球最长的艺术博物馆。
  在斯德哥尔摩这个长达108公里的全球最长地铁网里,我们见到了期待已久的流动艺术博物馆——地铁站。
  在kungstradgarden站以43瑞典克朗的"巨款"拥有了我迄今为止最贵的一张地铁票。
  我开通了映客直播,一分钟内进来了400余人在无线信号的云端和我一起乘坐陡峭的扶梯,在钢琴键自动演奏出的乐章里穿越进了古罗马时期的洞穴中。
  站内的墙壁被装修成石灰岩的样子,凹凸不平。
  地面是以草绿、赭红、本白拼接的或条纹或方块的装饰。
  桥梁、罗马柱、图腾、古人类雕像一一装点在站内空间里,连候车的座椅也与整个岩洞融为一体。
  我们随着列车前行,先后参观了T-Centralen(中央火车站)蓝色主基调的巨型树叶和cityhall(市政厅)赭石色的山洞。
  三场色彩的盛宴依然意犹未尽。
  下次若独自来访,我定会花上一天的时间,来一个"地铁站畅游"。
  据说斯德哥尔摩有100个地铁站,90个都是由不同的艺术家设计,按照交通卡优惠后30瑞典克朗/张且75分钟限时的票价,要参观完这90个站也花费不菲。
  从市政厅站前往sofo设计街区
  Not great,
  是走完一圈后唯一的感受。
  虽然"北欧设计"、"北欧风"这几年愈发被吹捧,但北欧家居设计过度实用化的理念,于我这样的颜值党来说就差强人意了。
  回到酒店已近8点,天空却变得越来越蓝,我突然很期待彩虹能出现。
  于是叫了uber前往市中心 。接单的司机叫穆罕默德,可想而知我怀着怎样忐忑的心情上车下车。
  梅伦尔湖上犹如上海午时般灿烂的阳光
  把湖两岸照耀得更加美轮美奂。
  我沿湖而行,与天鹅say hi,一路拍下了这段视频。
  这个名字有点复杂的首都早已不再是木头小岛。
  作为北欧地区最大的城市,
  她接受过太多有关"宁静"、"纯净"….的褒奖
  的确,斯德哥尔摩的美需要细细端详。
  那《斯德哥尔摩情人》,你又在何方?
  ----原创文章,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网站目录投稿: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