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边社交边求职


  找工作,它可以帮你忙,不过要获得Offer,LinkedIn并不是一切。
  文|CBN记者 李蓉慧
  美国人力资源公司I Love Rewards今年2月的调查显示,28%的美国90后大学生计划通过LinkedIn找工作,而一年前的这一数字仅为7%。
  华尔街在6月中旬的一篇文章中指出,LinkedIn在中国的用户数已经突破100万。
  LinkedIn是一个社交网站,用户通过注册设置个人主页—也许你的脑袋里冒出Facebook、人人网等这些名字—不过它的关注点不在于你的生活。
  你想告诉人们你喜欢吃什么,平时在哪些区域出没,今天晚上刚刚看完一部令人悲伤的电影……对不起,follow你的人可能对这些没兴趣。
  与其它社交网站不同的是,它的用户的个人主页设置里有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的详细信息。需要多说一句的是,如果你觉得这些信息是隐私,你必须保护它们不被人看到,那么注册LinkedIn就基本没有意义。
  通过完善个人资料,LinkedIn的个人主页就仿佛变成了个人的英文简历,加上社交网站的社交概念,用户可以在上面follow自己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人。同时系统也会根据用户之间的关系自动推送给用户"可能认识的人"。这样形成一个个Link。
  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每个人背靠真实社交圈的线上简历集群。也正因如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它找工作。
  这是一个英文网站(暂时没有中文版),注册并填写了完善的个人资料,已经说明你具有一定的英文基础和基本素质。上这个网站找面试候选人的公司通常是以英文为工作语言的跨国公司,或者国内一些规模比较大、意在拓展海外市场的知名企业。
  它的两个划分维度—Industry和Group,让用户在填写资料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小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属于不同的圈子,这个圈子主要是所从事的工作的行业圈子。LinkedIn Group也会不断发布不同的行业消息、招聘信息等等。
  你可以在LinkedIn上Link一个业内的资深人士,告诉他/她你的想法,不管会不会收到回复,机会总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
  在传统的求职网站上,人是被动的。且不说HR不会有那么多时间一份一份地看简历,即使有,你也无法和业务管理方面的资深人士有深度交流。与此相比,社交网站是双向互动的。
  话说回来,像LinkedIn这样的社交网站适用范围主要在一些以英文为工作语言的跨国公司,也就是说,对想进入这类公司的人来说,注册一个账户是只赚不赔的。但是对这类公司不感冒的公司人,多注册一个社交网站,好像又多了一件牵肠挂肚的事。
  不过这类社交网站就像一座桥,即使它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找工作的机会,你也要明白机会不等于实际的工作。也许你通过写了一份个性鲜明的资料和简历,在相关的小组里做了有意义的发言,比较幸运地获得了HR或者猎头公司的青睐。但真正进入面试阶段,一切就脱离LinkedIn了。并且,要获得工作Offer,LinkedIn并不是一切。
  01:
  有用没用,LinkedIn就在那里   现在正在美国读研的许洋,刚到美国的时候就听说很多同学用LinkedIn来找工作,他也跟着注册了一个账号。   因为只是研究生第一年,所以似乎还不用把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不过希望留在美国工作的许洋还是在LinkedIn上加了很多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以及"国际生找工作"小组。他保持着每周登录一次的习惯,主要是浏览好友或者看看有意folllow的人最近又有什么新动向。"其实我觉得同学们找工作的主流渠道还是学校发布的职位信息和招聘会,不过现在时不时在里面看看同龄人都有什么经历,对自己也是个督促。"   看着周围同学一个个找到实习,许洋通过在LinkedIn上认识的师兄介绍,顺利找到了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实习工作。现在还不用直面毕业找工作的问题,但他每次登录之后必定会在"国际生找工作"小组里看最新发布的职位信息。他希望这对明年求职有帮助。   对于许多人来说,LinkedIn可能会让他们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平面了,就像"世界是平的"这个概念说的,找到一个人、认识一个人、与陌生人变得熟悉起来,都更趋于简洁、平面化。   文婷大学毕业后换了几次工作,职位始终是文秘,朋友们都说她是这个圈子里的老熟人了。   从国企到外企,她在英文方面的语言能力帮了她很大的忙。但是和很多频繁换工作的人一样,文婷毕业之初在国企工作,每天朝九晚五、生活规律,但是不甘寂寞的性格让她始终觉得这个工作是在耗费时间,使她逐渐丧失了热情。   没过多久,她跳槽到外企。工作节奏很快,一开始她还挺高兴。可是过了一阵,她又觉得给现在的老板做秘书实在太辛苦,因为老板一半的时间在美国,一半在中国。她的生活变成了要么有一半的工作时间都很闲,要么得同时兼顾两个时区,连时差都没法倒。   也是因为朋友的关系,她注册了LinkedIn,在上面写了自己的Profile。加入了一些小组后,在交流时总能拿出流利的英文,使得她引起了猎头的关注。是否要跳槽又成为她要考虑的问题。   02:
  求职之外的功用   因为张菲经常收到邮箱里美国同事发来的邀请,她抱着练练英语社交能力的心态注册了。   她几乎把注册过的公司同事全follow了一遍。除了偶尔看看又有哪些新同事加入进来之外,她总能在上面惊喜地发现某个拐角座位上的陌生人竟然是自己同校同院系的师姐,或者看到同事们私下常常议论的某经理来头不小。在LinkedIn上浏览同事的主页成了她的乐趣。   工作一阵后,她按照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目标,打算去美国读书。她在浏览时了解到公司里几个有点头之交的同事都曾就读于她想去的那所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其中一位和她一起做过项目的同事答应以校友和同事的身份帮她写一封推荐信。   即使是辞职去读书,她还是会常常在LinkedIn上看看同事们都在做什么。   03:
  它也许很没用   沈馨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大学毕业后进了西安一家还不错的国企。   她每天朝九晚五,下班后回家陪父母,周末偶尔和中学同学聚餐。在大家都纷纷上微博的时候,她还不知道微博是什么,后来即使注册了也没觉得有什么作用,无非是看朋友们每天发布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她不觉得这类社交网站能给她带来什么。   春节时,沈馨在上海工作的妹妹硬是替她注册了一个LinkedIn的账户,她草草地填了一些资料就忘记了这个网站,只在偶尔邮箱里有来自这个网站的消息时才想起来。   像她这样,并不打算去外企工作,也不想去北上广"漂",只希望在西安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的很多人来说,"注册LinkedIn真的没什么用"。   秦杨   任仕达中国北区猎头顾问   C =CBNweekly   Q =秦杨   C 用LinkedIn这样的社交网站求职的确有效吗?   Q LinkedIn的注册用户首先是有一定的英文基础,比较有国际化思维;其次,上社交网站的人比较愿意敞开思想去接受新的东西和新的机会。LinkedIn上面按照Industry和Group来划分,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上形成了真实的圈子,因此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渠道。   对企业来说,也会很关注这样的网站,在这里出现的个人资料很有价值,这些注册会员的基本素质可以肯定。而且各个公司都在控制人力资源招聘的成本,公司可以通过LinkedIn来储备自己的资源库。   C 用LinkedIn找工作有哪些技巧?   Q 对在校学生来说,要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比如可以加入相关领域的Group,对某个公司感兴趣可以在上面和他们的工作人员有个Link,平时跟他们谈一些自己的想法。毕业生要融入自己的行业圈子,打通交流的渠道,和圈内的人保持交流。加入Group,参加话题的研讨,如果认为你的理论水平够的话,就会有HR的人关注你。   对在职人士来说,如果在求职网站上更新自己的信息会让别人感觉到你好像在找工作,但是在LinkedIn上面不会,因为它首先是个交友平台。在这上面,猎头、HR,甚至竞争对手都是你的朋友。建议每个月更新自己的简历,虽然每天的工作可能差不多,但是每个月下来会有些新的不同。另外,不要把自己的第一联系方式放在上面,可以公开一些不会经常受到骚扰的联系方式,比如Email。   不能觉得你把简历放在上面就行了。积极地通过LinkedIn来找工作是对的,但是不可能完全靠它。在上面留下自己的简历,还要添加自己曾经完成的工作。同时尽量少在上面留下太多感性的东西。   C 怎样让自己的个人资料受到关注?   Q 关键词很重要。教育背景、感兴趣的行业,即使没有相关的实习经历和教育背景,也可以写上自己对它很感兴趣,然后简短地写一些自己的看法。最好精心准备一份英文的简历。要准确写出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   对应届生来说,简历也许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可以通过写这些关键词,给自己定位方向,再通过加一些行业内的人,比如业内的人给你写一两句简短的推荐,就可以让这份人际关系把自己带起来。这可能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了。   C 猎头公司愿意通过LinkedIn寻找什么样的候选人?   Q LinkedIn的许多用户属于精英阶层,它对于工作语言是英文、要求比较高的跨国公司来说是个很好的交流渠道。举个例子,猎头公司要找一位做海外市场营销的总监,工作地点在俄罗斯,工作语言是英语,这种情况下用传统方法就比较困难。根据LinkedIn上行业和小组的分类,结合已有的人脉资源,先找到一个同领域负责西欧地区业务的人,级别也很高,通过他的好友链接,再找到一个比较符合要求的候选人,发邀请、等回复,后面就是通常的流程了。
网站目录投稿: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