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旅游的巴斯模式


  前不久和留学英国的同学去了上海近期的网红地标——上生新所,那个像极了巴斯罗马浴场的游泳池把我们的思念同时带回了巴斯。
  穿越连绵的山丘,崎岖险峻的气势突然变得温柔,绿油油的草坪边埃文河静静地流淌、小镇广场上拉着小提琴的艺人和静静听着演奏的小镇居民、世界各国的游人……
  巴斯有着所有欧洲小镇的特质,但也有着她那份独特的美:一种穿越千年从古罗马走来的温泉圣地慵懒的美;一种纵然历经三次空袭、损毁数万历史遗迹和建筑,依然完美再现了厚重历史的美;一种时尚与古典、典雅与奇幻完美融合的美;一种城市与乡村相得益彰的美;一种将文化遗产演化成了生活方式的美。或许这就是英国文学家、艺术家移居至此,并用巴斯赋予的无穷灵感创作出举世闻名之作的原因吧。
  在巴斯的那天,阳光和煦,从罗马浴场到巴斯教堂,从环形广场到皇家新月楼, 沿着埃文河,我一路穿越草坪、花园、街巷,跨越帕特尼桥。每一条巷弄,每一个转弯,每走一步,她都带给我截然不同的风情与感受。最后,我在简.奥斯汀的书房里,久久不愿离去,努力的在脑海里穿越时空期望窥见她的生活。这位写作生涯和她的爱情一样不顺利的女作家,是怎样在抑郁和病痛中、在一次次的改稿中不断绝望又重生。而巴斯这座历经千年再度熠熠生辉的小镇,曾治愈了简、治愈了狄更斯,也治愈着许多当代人。当然,我更希望,巴斯作为一个遗产活化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可以治愈中国更多的文化遗产地。
  截至2018年7月2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3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3项,全球排名第二,与意大利仅1项之差。然而,遗憾的是,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上却并未名列世界前列。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基本走遍了中国的世界遗产地。要么是申遗的时候很重视,之后缺维护;要么是过于注重硬件设施的开发,忽略了对遗产本身的研究。尤其是文化遗产,遗产保护与所在地的城镇生活严重脱节。景区内外两张皮的现象在遗产地更为突出,遗产在外人(游客)那里弘扬,却未在本地居民这里得到培育与传承。当然,还有持续保护的资金来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管理体制制约等诸多问题。
  那么,惨遭战火躁躏的巴斯,是如何走出沧桑、走出优秀古城和乡村簇拥的英国,绽放出自己独有光芒的呢?
  01:
  以突出遗产普世价值为主的城市规划与风貌控制   巴斯作为一个温泉小镇而名声大噪是在乔治亚时代。游客的增加为这个古老的小城带来了容量危机。巴斯面临着老城扩容与新城建设并进的问题。在这一时期,优秀的设计师约翰父子将遗产作为链接新旧的纽带,保留了城市建筑的历史肌理,并在新旧建筑协调上下足功夫。此后,巴斯在申遗成功后的90年代对城市风貌控制实行了"基于文化属性的突出普世价值"为核心思想的系统规划与全面管控。要求新建建筑或采用当地建材贴近于古建筑或以当地开采出的鱼卵石与新型材料结合,并与老建筑相衔接,同时保留老建筑具有标识性作用的局部,如墙面、檐壁、门面装饰、屋顶、窗户。这使得巴斯全城基本保持了乔治亚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即便是近年来新建的现代的商业建筑也保留了土黄色为主色调的石材肌理和门窗、饰面的简约线条。   02:
  旅游导向的空间形态设计与巧用游线扩容   大片的公共绿地与山地公园让巴斯并不像我国的大多数古城一样拥有十分明显的城市边界,这样的空间格局丰富了古城的肌理、实现了山地乡村景观(绿色)与古城历史景观(黄色)的有机融合。   受埃文河的影响,巴斯的城市空间形态以组团式发展,道路呈网格状。没有很长的轴线,短轴线把空间分割成了大小不一的街坊模式。这对提高游客对整体空间道路的认知和提升游览便利性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旅游小镇规划中,反复强调要注意:街坊式布局,避免单条商业街过长;形成街巷交错的格局,并在交汇处构建多样化的景观节点与休憩空间。   巴斯古城的核心游览区与大多数旅游城市一样,也是围绕着top 1景点为中心展开的。在巴斯浴场周围是主要的商业步行街西门大街和平价大街。而皇家新月楼、圆形广场距离巴斯浴场的步行距离较远,圣斯威逊大教堂等以及遍布古城周边的各类公园分布较散,因此巴斯设计了环形的旅游线路,包含了所有的旅游景点。这条线路避免了穿行人流最为集中的西门大街与平价大街,而是特别引导去往人流相对欠缺的区域。双层旅游巴士以及各个交通节点、游客服务中心的导览图都会着力为距离核心区域较远和分散的景点引导人流。这种闭合式的、回路式的游览线路设计与强化引导,值得景点分布较散的地区借鉴。同时,城市文脉肌理在不同区域中的传承和彰显是空间规划与游线设计的基础。   03:
  街道尺度决定闲适度,闲适度决定停留时间   在特色小镇建设蔚然成风的今天,小镇的规划设计大多数依然沿袭着"上档次、国际化就要街道更长、道路更宽的认知"。我曾在写瑞典西格图纳小镇的时候,对比她的山寨版上海美兰湖小镇,谈到过街道尺度与休闲氛围营造的问题。(原文链接:《小镇的形与神:从美兰湖小镇和她的原版西格图纳说起》)巴斯与大多数的欧洲小镇一样,街道的排布方式与极小尺度的商业区为小镇创造出了极佳的闲适氛围。   在巴斯,公共通行的道路宽度都不超过10米,其中包括 1.5-2 米的人行道以及 6-7 米的机动车道。而上述提到的最为核心的商业街区(西门大街和平价大街)只有7-8 米街道宽度,没有护栏,商店橱窗缤纷的摆设装饰成为了街道最美丽一道风景,让人们乐于在此行走、闲逛。也是这样步行体验极佳的街道,淡化了人们对与中心距离的感知,也就助推了上述提到的依靠旅游线路引导非核心区景点的可行性。   04:
  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生相融   在巴斯行走,你应该会被绽放在小镇各个角落的绿油油的大草坪吸引。有些草坪又有着各类奇异的花卉园点缀期间。这些草坪连接着周边的建筑与街道,让每一次行走都变得惬意和舒适。   巴斯的景观规划堪称小镇建设的典范:   城市中,居住区由园林广场所围绕,建筑群和广场环抱的地方规划成了景观,大道被改造成绿带;而在城市外围的乡村,大片的自然风景园包围了城市,并延伸至城市的内部,与内部的景观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景观以一种渗透的形式将建筑和道路等硬质空间包围起来,在建筑之间穿插交融了大量自然形态的绿地。景观在城镇的内部创造了一种乡村的风景,并与城市外围的乡村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很多人去巴斯旅行,会感慨"即使不去景点,就在小城走走也是赏心悦事"的原因。你可以在城中看到远方绿油油的山坡草地和羊群,也可以躺在草坪上将周边的古典建筑和埃文河风光尽收眼里;而当你登上山顶的公园,俯瞰全城,会发现每一片绿地就像珍珠,装点在古城的各个角落。这就是巴斯在景观规划中高度重视"视线规划"的成果。   05:
  提炼文化遗产精髓,融入城市品牌运营   很多时候,大家往往把"遗产活化"片面的理解成"旅游开发"。比如很多遗产地,开发了考古探索等项目,就认为是"活化"了。而实际上,文化遗产精髓的提炼和弘扬或许才是活化的根本。2015年开始,巴斯推出了"BATH"品牌计划,将巴斯文化遗产的解读作为巴斯品牌的精髓:   快乐与健康的生活   创意的生活遗产   美丽优雅的城市风貌   同时还面向全球旅游市场推出"健康休憩地"的定位。并指出健康概念囊括了巴斯的本质:健康不仅仅是我们的天然热水和水疗服务,更是外地居民与本地居民、城市与乡村互动共融的音乐、艺术,运动、社交、美食,是实现身体与心灵共同健康的休憩地。在这个品牌定位的基础上,推出了系列的文化战略以及推动品牌的措施,如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创意节庆与事件活动;强化街道家具设计等在公共领域的文化特点;促进跨文化部门的知识转移等。当然,对遗产教育的重视也是重中之重。在爱丁堡的发展经验分享中,我也曾提到过英国在遗产教育和遗产自豪感培育上的举措。(原文链接:《高冷爱丁堡:一座古城的有机更新与扭转季节性旅游之路》)   在国内,我们的遗产教育往往只针对游客进行,主要通过在景区的宣传单、解说牌或者一些研学项目。但是,英国的遗产保护与管理组织English Heritage (英国遗产),则提供年费会员制,允许会员免费参观英国范围内它所管辖的所有历史建筑。并且会按月寄送介绍历史遗产以及文化活动的杂志,以扩大历史遗产的影响力。   06:
  把握遗产商业度,做好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术   包含巴斯在内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从不避讳将遗产管理商业化。除了宗教类建筑如教堂以外,几乎每一个独立景点都会有附属的纪念品商店在遗址景区出口处,都会有咖啡馆等休闲业态围绕在景区的入口广场和室内空间。如巴斯的罗马浴场、维多利亚艺术博物馆。即便是不具有商业性质的纪念馆类景点,如简.奧斯汀故居,为旅客提供居住房间以感受名人生活空间也是盈利的模式之一。   巴斯之所以能够实现综合性地保护历史遗产,又能在管理上更具有商业偏向、创造经济效益,做好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术,关键还是取决于科学的遗产运营思路和所有权、保护机构、旅游发展机构三者分离的管理制度。   巴斯历史建筑的所有权是多样的,不仅有当地居民还有巴斯与萨默塞特郡自治会,国家信托基金,巴斯保护信托基金,巴斯大学等。这意味着政策与管理是需要同时考虑多样化主体的利益。城市阶层的管理机构为Historic England (英格兰遗产委员会)与The City of Bath WHS Steering Group (巴斯世界文化遗产指导组),前者平衡国家与当地管理,后者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层面对保护工作进行监控。而所有的旅游发展则交给另外一个独立组织BTP。   一场战争、一台推土机都能够将一个城市数千年的历史彻底摧毁,而要重新构建一个城市的文脉却要数代人持之以恒的科学的努力。巴斯通过对遗产价值精髓的挖掘,在恢复城市文化特质、展现城市生活记忆、培育居民文化自豪感和遗产传承保护意识上都值得我国的遗产地学习借鉴。   申遗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遗产不是过去,而是未来。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   图为作者在简.奥斯汀故居   作者| 彭婷婷   图源 | 部分来源网络   图文编辑 | 夏小吖   ○   ○
网站目录投稿:惜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