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一年,互联网各大业务线大多都进行了收缩调整,一些伪风口、伪需求,以及依赖融资维持、缺乏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在2018年摔了个大跟头。 电商行业也没能躲过去。 京东、唯品会、聚美优品等知名电商,都在这一年市值出现了巨额蒸发,即便是每年的重头戏双十一,看似各家依旧给出华丽的数字背后,也写满了隐忧。 根据星图数据,2018双十一当日0:00-24:00,各平台全网销售额最终为3143亿元,较2017年双十一的2540亿增长24%,只是较前几年45%以上的增速,2018年双十一的增速明显放缓。 这并不是个积极的信号。宏观经济的低迷,再加上电商的人口红利已经消退,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电商行业或许已经告别高速增长的时代。 更关键的是,进入2019年1月1日以来,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 这个马云曾给出明确态度的"电子商务法应该具有国际性、前瞻性,希望能够增添促进电商发展的内容,电子商务法立法并不成熟"的行业法律,还是稳步落地。 立法冲击 作为行业监管法律,电子商务法的实施自然会在行业内引发不小的冲击波。 其中,电子商务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包括自然人在内的电商经营者需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也就是说电商需要办理营业执照,以往一张身份证就随意开网店的情况将不复存在。随着这项新规的加入,无证经营必将成为历史。 此外电子商务法还对电商经营者做出行政、纳税、服务等上的规范。 不难预见,随着电子商务法的实施,这势必会深刻影响电商平台的商家生态。不过,因模式的不同,电商平台所受影响各不相同。 像苏宁易购、京东、天猫、严选等B2C电商平台更贴近传统商业形态,并不会被新规太多冲击,受影响最大的则是拼多多、淘宝等C2C电商,以及微商、海外代购等,后者多需要进行调整。 以在2018年大火的拼购为代表的社交电商为例,过去一年,拼购借助社交玩法新手段,以C端消费者的抱团刺激与商家协商,给到消费者高性价比产品,在渐趋稳固的电商格局,撕开一大片阵地。 但同时也乱象频出。市场上出现了假货、山寨货、劣质货等泥石俱下的问题。 事实上,社交电商上的假货问题根源多出在招商端。由于市场上多数拼团平台,"个人"店铺占大头,企业店铺占比小。这样就会导致商品层出不穷、鱼龙混杂。尤其是个人店铺在品控方面更难控制,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难以稳定用户体验。 电子商务法对"个人"店铺作出准入限制,自然会对这些奉行C2C的拼团信息撮合平台造成冲击,不过同时对推行B2C模式的拼购平台,又会是一个不小的机遇。 比如苏宁拼购。 由于苏宁易购以及苏宁拼购则由于平台上都是企业级店铺,合作伙伴都是具有一般纳税人资质,最起码是小规模纳税人资质的这种企业入驻,受新规波及不深,且会因为多年合规布局,积累了大量优质品牌商户资源,在新规实施后,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 且根据苏宁拼购总经理张奎介绍,不合规,不合法,以及违背电子商务法企业和个人均不允许他们入驻苏宁拼购平台,要从源头上保证苏宁拼购输出的全部是正品好货。 苏宁拼购总经理张奎 同时电子商务法的实施,再加上行业人口红利的消退,这都意味着电商平台野蛮生长的时代终结,未来彼此比拼的是生态力量,是质量把控,是服务体系,是技术积累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自马云提出新零售之后,几乎所有的主流电商平台都纷纷跟进开启线上线下的全融合,并大力布局线下。 比拼内功 便利店便是其中之一的发力点。 京东于2017年6月在河北省任丘市开张了第一家京东便利店,刘强东还对外宣布京东正式进军农村,五年之内要开100百万家,其中农村要开50万家。 一年后,刘强东又在2018年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公开透露,到2018年年底,京东目标是要达到每天新开1000家京东便利店,未来每300米开一个京东便利店。 只是话音未落不久,京东便利店便传出一波"关店潮"。 一来是便利店行业整体遭遇阵痛,邻家、全时等知名品牌都出现了一定的业务停滞、关闭门店等情况,二来京东积累了多年线上经营的经验,但对于线下零售业的运营却并不熟悉,其选择以改造"夫妻老婆店"的方式迅速扩张,却存在着对加盟商培训不足、供应链弱、缺乏营销赋能等问题,导致效果跟不上野心。 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显然并非易事,也并非一朝一夕。 不过对于苏宁来说,有28年零售经验和对供应链整合和赋能能力,以及超过一万家苏宁门店构成基石,在布局苏宁小店时,便少走了不少弯路。 2018年12月27日苏宁易购召开的2019年年货节发布会上,根据苏宁小店集团商品经营中心总经理鲍俊伟介绍,2018年苏宁小店整体开店数量超过4000家,服务覆盖70座城市,20000个社区,15000个社群和6000万用户,实现了逆势扩张。并且"明年的开店数量跟今年相比,只多不少。" 不难看出,在2019 年电商行业尽管面临多方挑战,但每一次危机就是一个新机遇。 问题就在于,谁能把握住,谁的内功又修炼的比较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