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扩张,建立渠道优势 1998年安徽小伙儿刘会平初到上海,用手头仅有的几千元开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包子铺。但由于不了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关门了,本钱亏得精光。之后,刘会平也做过其它品类,但都不成功,最终他还是决定回到自己最擅长的包子、馒头上。 但要从不计其数的包子馒头店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刘会平仔细观察后发现:小店价格便宜,但卫生差;大门店卫生相对好,但价格也高,而且都是机器搅拌制馅,口感不够脆。 2000年,利用大、小包子铺的缺点,刘会平重操旧业,取名"刘师傅大包"。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尝试:为保证肉的味道纯正,他专门从安徽乡下采购天然饲料喂养的猪肉;菜馅全部由人工切碎,这样青菜的口感好,非常脆;在价格上也走亲民路线,最初一个包子只卖7角钱。 "刘师傅大包"迅速火起来。2003年,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刘会平将店名改为"巴比馒头"。2004年初,刘会平已经开了10多家直营的巴比馒头店,加上亲戚朋友加盟的门店,共计20多家。 但真正让巴比馒头走上快车道的,是2005年开始启动的加盟模式。这种低成本的扩张模式让巴比馒头在当年9月就突破了50家店。2010年直营店和加盟店突破500家。目前其1368家店中,直营店只占比约10%。 开放加盟后,"巴比馒头"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从一个包子馒头连锁店的经营者,变成中式面点制造商,主要的营收来源有两部分:向加盟店销售供应包子、馒头的原料或半成品和加盟费、管理费(单店每月300~500元)等收入。 2008年,刘会平注册成立了上海中饮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辖"巴比馒头"等子公司。2012年,中饮集团仅通过巴比馒头品牌就实现4.5亿元销售,加上团餐等业务,共计营收5亿多元。 目前,巴比馒头店主要聚集在长三角,仅上海就有700多家。刘会平计划将覆盖范围扩张至环渤海经济圈和珠三角地区,2016年前门店总数达2500家;未来他希望在全国开设2万家门店,而且以加盟为主。 除了横向扩张,刘会平还从纵向上提升渠道的利用效率:向巴比馒头的门店供应速冻饺子、速冻馒头。在这个业务坐标系上,中饮集团对应的是三全、思念、湾仔码头等速冻巨头。不过,刘会平自认为有胜算的"筹码"——相比走商超渠道的速冻巨头,中饮集团将产品直接配送到巴比馒头的门店,渠道层级少,不仅零售价可以更便宜,而且实行每天派送,产品更新鲜。 刘会平的逻辑很明了:渠道为王。他还从当下风生水起的生鲜电商中看到了渠道的价值。生鲜电商难就难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但这是刘会平最大的优势。他说,巴比馒头每天通过上百辆冷链车为门店送货,如果承接生鲜电商的配送业务,将生鲜包裹带到门店,几乎不增加成本。另外,门店的生意主要集中在上午,下午也有时间上门配送,获得更多收入。正是借助连锁加盟,巴比馒头才迅速实现了低成本的扩张。 标准化经营,力争掌控产业链上游 标准化运营是所有连锁经营模式绕不开的问题,巴比馒头也不例外。在公司内部,刘会平逐渐建成了两大体系:分管门店和生产。中央工厂是巴比馒头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以及走向更大规模的核心。 早在2008年,刘会平就斥资2000多万元,在上海松江建了一个中央工厂。但是,这个中央工厂只能支撑1600~1800家门店的需求。而在这个工厂周围,一个投资3亿元、占地百亩的新工厂正在建设中。据刘会平透露,为支撑在珠三角地区的扩张,巴比馒头也正在南方区域筹建中央工厂。 2014年中期,松江的新工厂将投产,刘会平不仅希望借此为所有门店配送,还会着重发展团餐业务,即为学校、工厂、医院等单位的食堂集中供应面点。 中央工厂也只是刘会平蓝图中的一个环节。2012年,巴比馒头的中央工厂仅猪肉的采购额就上亿元,未来几年预计会达数亿元:蔬菜的使用量每天也达几万公斤,未来每天有可能需要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公斤的采购量。 在长期规划里,刘会平还计划与专业的养殖公司合作,让对方专门按照巴比馒头的要求供应猪肉;同时与专业的农业公司合作,成立农业园,为巴比馒头种植更标准、安全、可控的蔬菜。在他看来,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可以为巴比馒头的中央工厂在成本和质量上赢得双重优势。而中央工厂无疑是巴比馒头标准化、规模化的核心。 2003年诞生的巴比馒头,已经从一间小小的包子铺成长为门店数量过千家、营收10亿元的中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