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英数据显示,在最理想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中,高层占10%,中层占30%,底层占60%;对比人力资源职级分布,初级岗位占到了50.2%,即超过半数的人力资源从业者工作内容仍停留在操作层面,高级职员及经理占44.1%,人力资源总监及以上职位者仅占5.7%,而这5.7%当中,最终能升到CEO职位的,则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很大一部分HRD在遭遇职业天花板后,转而投入创业洪流中。 HRD转行或者创业,基本也是去从事一些和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比如帮助一些企业做高管培训或者人力资源咨询;如果人脉丰富又对销售工作感兴趣,也可以从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 久经职场的HRD大都手握丰富的人脉资源,且具有较强的模型搭建能力、数据测算能力、形势判断力、方案规划能力、产品研发能力甚至服务能力,可以说,这些资源和能力是其创业的先天优势,但很多在职场上做得得心应手的HRD,一旦创业却连连碰壁,连曾经一呼百应的人脉也在一夜之间变得"叫谁谁不应"。因此,在创业之前,HR首先要顺利通过三道门槛,掌握一把钥匙,才有可能接近自己的创业目标。门槛一:认清人脉基于职位 受过往经验、工作惯性的影响,HRD在辞职创业之初,极易陷入"就业、创业傻傻分不清楚"的状态。HRD在规模越大的企业里任职,面对的人脉级别就越高,受到的追捧也就越多,越容易在头脑中形成"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自我认知。而他们一旦下海创业,就会特别明显地感受到一些变化: (1) 以前热情无比的供应商们态度发生转变,要么冷淡,要么敷衍,甚至因为业务竞争还会竖起防御的壁垒。创业前和他们沟通的一系列合作意向全部泡汤,承诺要提供的资源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兑现,甚至偶尔还会问你有没有业务可以介绍。 (2) 一些曾经非常容易约见的企方、资方变得难以预约,甚至你主动提出请客吃饭都被对方婉拒。偶尔一次主动联系你,也是想从你这里获取你前东家的信息。 (3) 之前许久不见的行业同仁,聊天得知你下海创业,马上想到的不是为你提供单子,而是以合作的名义索要免费服务、体验服务等;又或者恭维一番,就是不见实际业务支持。 通常在遭遇这种冷落之后,创业的HRD才会意识到,原来自己曾引以为傲的那些所谓人脉,不过是职位赋予自己的人际关系而已,当你离开了原来的平台,这些人际关系的作用也随之变弱。偶有一两个真正愿意向你施以援手的朋友,却又出现了两个极端:要么其职权有限,在外部合作方面没有最终决策权;要么对方职位太高,给出的单子是你这种初创小公司承接不了的。门槛二:切换思维模式 HRD创业,思维模式的转变可谓是决定成败的要素之一。很多人觉得HRD不能胜任CEO,大多也是因为思维问题。除去大家都能想到的流程化、专业化、规范化等不适合创业的思维,还有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即从甲方思维向乙方思维的切换。 当你作为企业HRD的时候,思考问题的角度是甲方思维,站在甲方位置上的你在与客户谈判时,通常关注六个重点: (1) 性价比,物美价廉的东西才是甲方需要的,货比三家之后最好只占便宜不吃亏; (2) 口碑,默默无闻的供应商或者口碑不好的供应商都是不予考虑的; (3) 品牌最好门当户对,作为五百强的甲方,只能与五百强的供应商合作,找个名不见经传的供应商那可是掉份儿的事; (4) 响应速度,任何服务和商品的采购,响应速度唯快不破,否则就投诉,就换供应商; (5) 有充足的预算,没有预算的事情坚决不去做,因为钱少做事效率不高,还容易被老板 diss; (6) 同行业案例参考,只要供应商服务过同行业的其他同体量企业,那么这个供应商的可靠性和安全系数就可以上调几个百分点。 而一旦HRD成为创业者,很多人仍然以甲方思维考虑事情,关注的重点依然是企业HRD考虑的事情,甚至觉得自己曾经是乙方的客户,所以也是最懂客户心理的。基于这种认知,他们容易做出以下判断: (1) 性价比,自己提供给客户的服务一定要性价比非常高,高到利润空间极低,甚至为了打开市场不惜打价格战,将获取市场份额作为第一目标; (2) 口碑,产品和服务还没做出来,先通过广告和宣传造势,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自己能傍上大品牌,否则没人背书,推销起来都没有底气; (3) 品牌必须匹配,自己小门小户,不敢找大公司合作,觉得自己肯定不能入对方的法眼,要等自己做大之后才能拿下大公司; (4) 响应速度,对于任何产品咨询都是第一秒回复,又担心给客户带来压迫感,提供了服务却迟迟不敢向对方催单,总想着以优質的服务获得客户认可继而产生订单; (5) 需要预算撑腰,和客户谈判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没有预算,如果没有预算就会觉得此事难成,如果有预算则费尽心思为客户节约预算创造价值; (6) 同行案例参考,托关系、找人情,拿到几个企业的合同,以低价甚至免费为对方提供少量服务,获得服务案例,这部分的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以甲方思维创业是对自我要求的过度拔高,甚至会把一个创业公司当成一个成熟公司去管理。而创业者恰恰应当回避这种思维。门槛三:资金永远都不够 通常来说,HRD的成本概念應该不亚于财务总监。所以在创业这件事情上,他们很可能已经把自己的积蓄、融资能力、创业成本计算得极其清楚,从而得出类似这样的结论:创业前期投资预算100万元,其中人力成本20万,产品研发20万,软件及系统研发40万,市场营销20万。在开业半年内拿到天使轮融资500万,可以让项目存货2年以上,继而…… 殊不知,一旦开始创业,花钱的地方远比预算多,具体的项目费用也往往比预算高得多。比如:预算的产品研发经费是20万,但才出到第二版产品,预算就已花光,研发出的还有可能是客户不买账的产品;又或者,软件系统的预算忘记考虑服务器的成本,而且工程师的人力成本根本不是20万可以覆盖的;三个月换一批的高人才流动节奏也浪费了大量人力成本,为了增加人员稳定性又不得不推出一系列员工福利项目;人员增加速度较快,房租水电网络都要升级,还多出了差旅费和交通费报销的新环节……算来算去,账上的资金越来越少,谈了几个融资都没成功,眼看着公司资金链就要断裂。 于是乎,创业前期预算详细精准所带来的信心,在资金不足的打击下迅速削减,甚至开始怀疑一切:怀疑自己的市场预判,怀疑客户的购买能力,怀疑国家对创业项目的导向,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员工的能力……这些怀疑有的恰如其分,有的则纯粹是臆测,但是也充分说明了HRD习惯了成本思维,欠缺投资思维,吸纳资金的能力是其一大短板。一把钥匙:勇敢走出去,不挑合作方 其实,HRD创业要迈过的门槛远不止三道,但综合起来看,解除障碍却有一个共同的思路,那就是走出去,不要挑合作方。 创业之前,HRD接触的多是供应商和同行,但在做出创业的决断之后就应该走出去,多和创业者,或者有创业经历的人聊聊市场,聊聊行情,这样你才能知道真正的创业者是怎么活下来,或者怎么败下阵的。对照自己的创业规划,才不会盲目乐观地认为自己得道者多助,才不会被自己的职位影响力迷惑。 一旦投入创业大军当中,就不要自视甚高,对合作方挑肥拣瘦,不管对方是大客户还是小客户,不管对方愿意投资500万还是5万,你都要想尽办法取得沟通机会。只有见面谈起来,才有订单进入的可能,才有持续合作的可能,才有吸纳资金的可能。 另外,HRD创业最容易陷入产品思维和伪用户思维,在还没有订单前过度关注产品细节,以一己之经验来揣测用户的需求,结果,人在办公室里忙个天昏地暗,最后却被市场无情抛弃。 总而言之,HRD创业就是不要给自己设限。跳出原先的小圈子,真正到创业者当中去。当你在某个领域将自己的优势积蓄得足够强大的时候,所有的资金、人脉、资源都会主动向你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