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中国普惠金融的开局之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普惠金融概念写入党的决议之中。2015年末,《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普惠金融上升至国家战略。此后在多层次政策的护航下,中国的普惠金融开始驶入快车道。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银行作为普惠金融的先锋军和骨干力量,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倾斜。这些政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财政部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流向了各类银行; 第二,央行第一档定向降准可惠及绝大多数银行,部分小行可享受第二档优惠; 第三,税收优惠在免征对象、免征标的和免征额度方面实现了"三个扩大"; 第四,国家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 在政策的春风下,普惠金融为银行业务转型提供了一片"蓝海",若将全球60个新兴市场尚未享受金融服务的消费者和中小微企业纳入金融服务范围,预计中国银行业2020年收入可增长634亿美元。 目前的普惠金融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农"业务和小微贷款业务两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行、邮储银行以及村镇银行是"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而小微贷款方面,国有五大行放贷比例稳居第一,从增速上看农商行近三年开始发力。 这些银行做得怎么样呢? 谁是普惠金融市场的玩家? 普惠金融针对的三大主要群体是农民、贫困人口及小微企业,对应到银行的具体业务主要包括"三农"、扶贫及小微贷款三个方向,其中"三农"业务与扶贫业务有很大的重合性,因此联讯证券在报告中分涉农业务和小微贷款两部分进行讨论。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行、邮储银行以及村镇银行是"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剩余的98.6亿则用于其他三个方向,主要流向了各类银行。 流向银行的这部分资金包括三部分: 1)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用于奖励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3%的县域金融机构,引导其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 2)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是为了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补贴对象一是当年贷款余额及存贷比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二是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 3)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是为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包括个人和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 其中前两项属于"三农"业务补贴,并且这些补贴的额度都是基于银行业务量,因此得到这两类"三农"补贴较多的银行就是涉农业务量较多者。 不妨从财政补贴的资金流向去反推业务规模,看看在微观层面上谁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 1)涉农贷款增量奖励主要流向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商行及信用社)、五大行和邮储银行。 联讯证券通过对某省财政厅公布的数据进行测算,发现各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吸纳了大约一半(48.71%)的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接着是五大行(19.77%),其中农行占比最多,约三分之二的奖励资金流入了农行;排在第三位的是邮储银行,获得资金占总量的17.05%,比农行还要高一些;另外村镇银行和城商行也得到了一定比例的奖励资金,分别是8.12%和6.23%,而股份行几乎没有得到这部分财政补贴。 2)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补贴流向更均匀,排在前四位的依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五大行、邮储银行及村镇银行。 通过整理某省财政厅公布的数据,发现这部分定向补贴约有13%的补贴流向了村镇银行,比例较涉农贷款奖励资金要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依然是最被惠及的金融机构,其次是五大行和邮储银行。 综合这两类财政补贴的资金总额及具体流向,联讯证券认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五大行(尤其是农行)以及邮储银行最受财政补贴之惠及,另外考虑到经营规模,村镇银行得到的财政补贴的相对比例也较大。因此在商业银行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五大行(主要是农行)、邮储银行以及村镇银行是服务"三农"和县域金融的主力军。 小微贷款:五大行居第一,农商行热情高涨 根据《中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的定义,小微企业贷款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企业贷款形式发放的狭义小微企业贷款,即小型企业贷款和微型企业贷款,另一类是以个人贷款形式发放的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 小微企业贷款余額稳定增长。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3.34万亿,较2016年末增长了15%,并保持与2016年一致的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的口径只统计了五大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及农商行和外资银行五类机构,未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邮储行纳入,这几类银行在2016年末的小微贷款余额合计4万亿元,分别为1.7万亿、0.1万亿、0.5万亿和0.7万亿。 五大行是小微贷款主力,农商行、城商行及股份行居第二梯队。从2017年小微贷款余额比例(银监会口径)来看,可以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国有五大行,以7.4万亿占比近三分之一;第二梯队是股份行、城商行及农商行,其中农商行和城商行余额均超过了5万亿,占比分别为26%和23%,股份行略低,占比18%。 如果结合2016年(全口径)的情况来看,还要加上第三梯队,由农村信用社组成,它在2016年的余额也超过了万亿。 近年来农商行发力小微贷款,股份行不振。如果纵向来看,2015年的情况略有不同,主要是在第二梯队:2015年股份行与农商行的小微贷款余额水平相当,比城商行略高些。从这三类银行的余额增速情况来看,近三年农商行增速保持高位,逐渐赶超股份行,成为小微贷款业务领域最"生猛"的一股力量;城商行增速次之,在2016年初超过股份行居第二梯队中间;而股份行的增速低位震荡,考虑到小微贷款余额整体的增速,股份行实际上是在倒退。 并且股份行内部分化严重,2016年末恒丰银行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了50.29%,而兴业、招商和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出现了负增长,其大幅缩减小微业务主要是出于对中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担忧。 "三农"金融服务陷入"舍利取义"的困境 资产质量及安全性方面,县域金融业务不良贷款率在2015年大幅上升,由1.82%提高到3.02%,2016年也维持在3%的水平,与全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趋势一致,不过始终高于全行水平,说明其"三农"信贷资产质量不佳且在恶化。从整个银行业来看,近五年来"三农"信贷不良率也一直高于行业整体水平,呈现"V"字形,2013年达到最低点(2.1%)后缓慢上升,2016年达到最高点5.0%。 另外县域贷款总额准备金率高于全行水平,说明"三农"信贷资产安全性高于其它信贷资产,但是拨备覆盖率逐年降低,抵御信用风险的能力在下降。 盈利性方面,县域金融业务成本收入比在2013年达到最低水平(40.96%)后开始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平均资产回报率也在不断下降,说明某银行在"三农"业务领域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与全行水平的比较显示"三农"业务相对其他银行业务具有"高成本,低利润"的特征。 "三农"金融服务质量方面,某银行县域贷存款总额都在不断上升,并且增长率呈现"V"字形,近年有上升的趋势,其提供的普惠金融业务在加速惠及更多受众。尤其是贷存比不断上升,说明近年来提供的"三农"信贷额度不断丰裕;存贷款利差不断下降,借款人融资成本降低。不过贷存比平均水平偏低,存贷款利差与全行水平相比仍偏高,某银行"三农"信贷服务质量仍有上升余地。 总体来看,近年某银行提供的"三农"金融服务质量在持续改善,但是自身财务状况方面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利润"的特点。因此从自身盈利性和安全性的角度考虑,"三农"业务本身对银行的吸引力不够,国家需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定向降准等方式增加银行做"三农"业务的收益,来提高银行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