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目所说,很多人在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把崇祯杀掉了魏忠贤也算在内,认为只有魏忠贤活着,明朝的朝廷才能够相对正常的运转,有人去做事,而且当魏忠贤还活着的时候,努尔哈赤一直都没能打进来,他死后明朝也没有存活太。那为什么当时努尔哈赤打不进来?这足以说明魏忠贤对于明朝来说很重要吗? 当真是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没到。 关于明朝灭亡的说法一向是很多,前一段时间和别的历史作者聊天,我说我一下子可以说出十种明朝灭亡原因,结果大家总结归纳后,不下二十种,可见明朝灭亡的争议有多大。 其中,阉党祸国与崇祯乱作为都是较为主流的说法,这两种说法也关系到本文,基本上搞明白了这两点内容,标题也解释出了一二。 崇祯乱作为导致明朝灭亡这种说法,我是比较持赞同说法的,崇祯即位之初迫切想要将明朝从危亡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然而崇祯的乱作为,不但没有缓解帝国的危机,反而成为一种催化剂,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从当时的环境来说,想要摆脱困境必须依靠财政,为了获得财政,崇祯的"开源节流"方针不但没起到正面的作用,反而使危机愈演愈烈。 当然,以此来说明崇祯杀魏忠贤而导致国家灭亡,借此抬高魏忠贤的地位,有魏忠贤在,大明就不会灭亡,则有点过分抬高了魏忠贤的分量。 魏忠贤不过一个乱政的太监,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操纵政权,但也是在体制之内,其实我认为魏忠贤很多时候还是秉承了天启皇帝的意志,借助阉党集团打压文官集团,同时加强皇权,应该是天启皇帝采取的权宜之计。 但是,明朝党争却发展越来越激烈,魏忠贤曾经搞出一个《东林点将录》来针对文官集团中的东林党人,当然,东林党人也并不是软柿子,双方展开你争我夺的斗争,谁输谁赢,争议也很大,问题的关键,崇祯即位后扳倒了魏忠贤。 如前面所说,明朝的灭亡跟崇祯是脱不开关系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明朝的统治危机早在阉党与东林党党争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从这点来说,魏忠贤掌权使得努尔哈赤没有入关则是没有道理的。 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说,天启皇帝在位期间,努尔哈赤没有入关,完全是因为当时后金的力量不允许,以明朝的国力想要灭掉努尔哈赤易如反掌。 努尔哈赤最开始的身份,其实是为明朝戍边的部落之一,只不过后来努尔哈赤父亲被明军错杀,努尔哈赤迁怒于明军,并且不满明朝对待女真的少数民族政策,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对建州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 这个时候努尔哈赤还远没有到起兵反明的境地,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努尔哈赤还向明朝朝贡,明朝对努尔哈赤也没有过多的防范,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前一年,也就是1615年的时候,蓟辽总督还向明廷报告努尔哈赤"惟命是从"对朝廷忠心耿耿。 努尔哈赤的崛起是偷偷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对明朝都是卑躬屈膝的,一直到万历后期,1616年努尔哈赤才建国号,称为大汗,始有反义。 这个时候如果明军应对得当,干掉努尔哈赤也是易如反掌,但是明军派遣11万精锐军队却因为战略上的失误大败而归,从而失去辽东战场的主动性。 这并不能代表,明朝的综合实力不如后金,后金不过是一种军政政权,想要拖垮他也很容易。 很不幸的一个消息是,在魏忠贤大权独揽的时候,也就是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正是努尔哈赤快速发展并且壮大的时候。 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陷沈阳、辽阳等大城市,给明军造成重大的损失,开始迁都辽阳,建立东京城。这个时候魏忠贤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对东林党进行挑战; 天启二年(1622年),努尔哈赤打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先是夺取辽西广宁、义州、锦州、大凌河等四十余城堡。打得熊廷弼、王化贞等明朝将领是溃败而逃。这个时候魏忠贤夺取了锦衣卫的指挥权,开始攻击东林党。 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将内操军增加到一万人,内穿衣甲出入宫廷,并且兼领东厂事物,天启四年(1624年)魏忠贤开始大兴大规模针对东林党成员,打击异己。 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持续发动对明朝的攻击,这个时候魏忠贤的党羽已经遍布整个朝廷。 努尔哈赤入关的节奏被打乱是在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大战中,努尔哈赤之所以被明军打败,是明军将领袁崇焕创新性用红衣大炮守城,而后金不擅攻城。这个时候的魏忠贤,整天忙着修建祠堂,让别人喊他九千岁。 如果将这说成是魏忠贤在的时候,努尔哈赤无论如何也没有打进来,我也无话可说了!明末的生态政治是,文官集团已经影响到了皇权,使得国家内部矛盾频发,皇帝想要加强皇权打压文官集团已经无可厚非,但是双方的斗争严重影响到了明廷的边防。 所以,不是魏忠贤在的时候努尔哈赤没有打进来,而是天启皇帝不死,魏忠贤不下台,或许用不上十七年,清军就完成了入关大业。 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