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呵护过度致男生低能 以前这个现象并不突出,也许和当时的家庭环境有关,那时家里通常有好几个孩子,家长很忙,物质条件也不好,养孩子很‘粗放’,所以男孩子相对皮实,独立性强,大点的男孩在家里几乎顶半个家长,要负担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重男轻女的家长也为数不少,男孩养得太娇了!对这一点,教育专家孙云晓也表示,独生子女问题确实是重要原因,娇生惯养使男孩运动量严重不足,肥胖或瘦弱,缺少男孩阳刚气质。 2、学校教育压抑男孩个性 不少家长指出,男孩女孩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同步,差别很大,学校无视这种客观规律,没有"因性施教",那些千篇一律的听话、守纪律的要求严重压抑了男孩个性。教育专家孙云晓也指出:"男孩爱冒险、爱挑战、爱争吵、爱跑动,这些行为倾向都与男孩体内更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分泌有关。"一味地限制只能让他们感到不满和受挫,最终被严重伤害。 3、父亲陪伴很少,男孩对男性角色认同不够 在很多家庭中,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是缺席的,学校里的男老师也相对较少。没有男性榜样,男孩向谁学习呢?他们憧憬的这些充满男子气的"出格"行为永远无人带他们实施,以至于有的男孩很烦恼:"为什么我的身边都是女的?"由妈妈带孩子是很多家庭的现状,很多由妈妈带大的男孩都会表现出多愁善感的依恋,他们通常情感细腻、有爱心,但是也性格软弱、勇气不足。 4、家长教养不当,幼儿时期打扮出错 有些家长希望生个女儿,可生了个男孩,为了弥补这些缺憾,一些男孩从小被当做女孩养,导致长大后没有男子汉的气概,说话细声细气,不果断。有些男孩骨子里还是很男性化,可是表现得却很女性化。 做好孩子的性别教育 1、按照性别给孩子穿衣打扮:出生后,无论性别如何,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期望孩子是父母所盼求的性别,或双亲偏爱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均会影响孩子的性自认,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 2、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家长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及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本质,使性自认得以完成。 3、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选择适当时机,如洗澡、睡前等,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要孩子认识到生殖器官与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而且引导孩子要保持自体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不要回避孩子的性问题: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疑问时,父母不应回避,宜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言语和方式予以解答,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解决和满足。 5、父母自身行为的模范也很重要:父母之间感情真挚、融洽,道德高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就会使孩子热爱人生,热爱生活,正确对待性的问题。 6、对常遇到的问题应恰当予以理解:如人是怎样出生的?可以从植物开花结果讲起,接着联系到人的性与生殖,也可以从动物的生殖活动进行示范性比喻。浅显地介绍人类生殖的生理,有助于孩子弄清问题。进行性教育时既要如实相告,又不能太复杂;既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又要把一些具体细节很自然地延迟到孩子的未来生活中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