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推进特种设备监管改革


  2015年8月26日—2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质检总局")在北京召开特种设备职能转变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近年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进展情况,进一步研究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部署推进行政许可改革、检验工作改革、电梯安全监管改革的具体措施。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特种设备局局长宋继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三大战役"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5年,质检总局在全系统内部署开展了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和燃煤锅炉节能减排攻坚战"三大战役"。经过全系统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5年上半年,特种设备事故总体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全国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含相关事故)96起,死亡94人,受伤106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3起、下降3.03%,死亡人数增加1人、上升1.08%,较大事故22起,同比减少2起,下降8.33%,一般事故74起,同比减少1起,下降1.33%,没有发生重、特大特种设备事故。
  在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中,各地共排查15年以上老旧电梯8.2万台,督促使用和维护保养单位自查电梯236.9万台,发现存在隐患的电梯11.1万台。其中,隐患已整改的7.9万台,停用5 697台。另外,全国已有6个省(自治区)开通了电梯应急专用呼叫号码,平均救援时间可以控制在4.8 min以内,多个城市建成并运行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
  通过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成立了质检总局压力管道安全技术中心,用以提供技术支撑。各地质监部门也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工作方案,大力推进油气输送管道检验检测和风险评估工作。
  燃煤锅炉节能减排攻坚战,将在用燃煤工业锅炉能效普查工作列为重点节能措施,纳入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
  陈钢指出,近几年,我国特种设备事故呈下降趋势,当前基本处于平台阶段,在大安全生产领域也处于较好水平。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潜在风险,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探索电梯安全监管改革
  湖北荆州"7·26"自动扶梯事故发生以来,引起了媒体、公众较大关注。陈钢表示,此次事故的事故等级虽然不高,但是却造成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演变成了一起公共安全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的危机感。
  近年来,特种设备数量快速增长,特种设备的潜在风险越来越高。自2005年至今,全国电梯数量从60万台增长到360万台,压力容器从150多万台增长到320多万台,并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陈钢指出,在未来的5~10年间,电梯、压力容器等设备的老化问题将更加突出,安全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需要用创新思维,进一步推进监管工作改革。
  电梯安全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责任链条长,利益关系复杂。在电梯监管方面,各地以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为起点,建立了符合各地需求的方案,以解决"三无"和"老旧"电梯的维保问题。北京通过建立电梯维修基金"蓄水池",有效缓解了维修基金提取过程长、速度慢的问题;重庆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较好地完成了部分老旧电梯的改造;广东推行责任保险,建立了赔偿救济机制。
  另外,针对电梯安全责任链条长的情况,广东省推行了制造、安装、维保一体化机制。电梯安全监管涉及开发商、业主、制造单位、物业、维保等多责任主体,广东在使用环节上,推进首负责任制,以此来解决制造与使用割裂的问题。针对部分使用单位认为一体化机制会提高维保成本问题,陈钢表示,可以通过修改安全技术规范,建立按需维保制度。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要求,电梯应该每15天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陈钢认为,对于质量较好、维保状态较好的电梯可以延长维保时间,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我国人口密度大,电梯使用频率高、负荷大,很多电梯存在24 h运转的情况。因此,要根据我国国情,对比国外标准,从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保、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凝练出电梯安全技术基本要求,加快制订我国电梯安全技术规范。目前,电梯应急救援处置平台已在11个城市开通,电梯物联网应用也已经在5个城市开展试点。质检总局将利用电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电梯事故、故障的原因分析,并将其与电梯应急救援处置平台结合起来,加强对电梯运行状况的监控,提升电梯安全管理水平。
  制定顶层设计方案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深层次的矛盾和突出问题日益凸显,"三个不适应"问题仍然存在,即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和监管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不适应、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和检验力量与设备快速增长的客观需要不适应、特种设备监管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节能工作的需要不适应,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加快推进改革加以解决。因此,质检总局制定完成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以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有效有序推进改革。
  顶层设计方案分别提出了2017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到2017年,主要是要完成当前较为迫切且具备条件开展的具体工作,包括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行政许可和检验改革、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等;到2020年,主要是提出了建立以多元共治为特征、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的战略目标。分别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改革创新监管模式、增强服务发展能力、深化检验工作改革、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方面,厘清了企业、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检验机构、社会力量的职责边界,提出了行政许可和检验工作等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
  顶层设计方案将风险管理和分类监管的理念贯穿始终,根据特种设备的公共性,实施基于风险的分类监管。对于公共性较强的特种设备,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前提下,发挥政府监管作用。对于其他特种设备,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由政府制定统一的市场规则和设备安全技术基本要求,技术机构或者社会组织是以市场准入为主导,政府对企业、产品和技术机构进行监督。
  行政许可改革主要是根据特种设备的风险和公共性等因素,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从生产环节和使用环节分类推进。对于生产环节,按照企业对产品质量负主责、政府作为多元共治一方,实施科学监管的原则,改变由政府主导的单一许可准入方式,逐步转为由政府保留必要的行政许可、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的产品市场准入以及行业自律三种准入方式。对使用环节,明确使用登记为使用许可,分类改革现有的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强化属地责任。
  检验工作改革是按照检验性质、领域分类推进的,在顶层设计方案中改革了现有制造、安装的监督检验制度,调整了监督检验的范畴和收费政策。对定期检验的项目、周期等,依据风险程度进行重新划定。实施核准加授权的检验机构准入方式,即在经核准的检验机构中,由中央或属地监管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检验机构能力、业绩、诚信等多方面因素,授权部分检验机构在本地开展检验业务,实施动态调整。
  但是,鉴于特种设备涉及公共安全,在当前我国社会诚信体系未完全建立、社会法制意识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尚无法完全依靠企业自主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特种设备检验还不能实行完全的市场化,应该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及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特种设备检验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有限、有序地放开检验市场。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技术检查机构是安全监察机构的技术支撑。因此,在优化监管体制方面,质检总局提出要探索建立安全监察、技术检查与行政执法相结合的安全监管制度,而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设立技术检查机构。在顶层设计方案中,将技术检查机构的职能定位为,主要从事使用许可(使用登记)相关的技术检查,包括设备登记前的技术检查和使用中的技术检查。此外,还从事鉴定评审、检验质量抽查、安全技术研究、事故调查分析等。技术检查机构的设立,可保持安全监察工作的完整性,切实落实属地监管责任。
  有效有序推进改革
  陈钢强调,要充分认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监管职能不断扩大,设备数量快速增长,技术难度不断加大,质量安全风险日益增加,改革是特种设备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质检总局制定完成的纲领性文件《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可指导各地有效有序推进改革。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还有两个核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陈钢指出,一个是明确各方的责任边界,一个是科学配置监管资源。顶层设计的实施就是要明晰各相关方责任边界,建立权责一致的多元共治体系,落实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在特种设备数量迅猛增长的情况下,政府的监管重点就要放在风险高、公共性强的特种设备上,并以此为依据,科学配置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最大的监管效能。
  陈钢要求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通过集中培训、专题研讨、现场实习等方式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执法水平,以适应质监体制调整新形势。
  实习编辑   毕文婷
网站目录投稿: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