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苹果手机的人都知道Siri,它是苹果手机标配的语音助手,截止到这周三,Siri团队的所有成员都离开了苹果。 5月12日据外媒报道称,达伦·哈斯(Darren Haas)已从苹果离职加盟通用电气。哈斯被称作"Siri团队的最后一名成员"。几周前,另一名Siri团队的前成员史蒂夫·德洛拉(Steve D"Aurora)也从苹果离职加盟通用电气。 和Siri聊过天的人,印象最深的应该不是它回答的有多准确,而是时常说出好玩的呆萌话。很多时候,与其说人们真指望它帮你做点什么,不如说是满足一下好奇心跟它的"智商"开开玩笑,各种调戏Siri的截图也是经常出现,我们也就是一笑了之。 但是Siri的开发者可不想只让Siri干这些,他们的出走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觉得Siri本该更强大、能干的事情更多,而苹果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支持。 "Siri 之父"Kittlaus 在接受多家外媒采访时都表示,他们当初并不是想把 Siri 做成聊天机器人,而是想以此重塑移动商务模式。 据说2010年2月,Siri 作为一款独立App发布时,你可以用它买票、订餐、打车,全程无需搜索或下载其他 App,那时候的Siri能从Yelp、StubHub、Google Maps等40多家网站抽取数据。 2010年被苹果收购之后,Siri的技术被用在了iPhone 4s中,而目前已被整合至所有iOS设备。其功能包括创建日程表条目,以及响应用户的基本请求等;但是之前和电商合作的购买电影票和餐厅预订等功能苹果都取消了。 当苹果在 2011年10月发布iPhone 4S时,各种新闻头条关注的都是Siri。她对人的话语的理解方式和回应几乎像人一样。这样一种人工智能的进步看起来似乎把我们推上了向奇点挺进的快车道。但随着时间推移,Siri 的局限性愈见显露。 2012年秋天,Siri的开发者Kittlaus与Chris Brigham离开苹果联合成立了Viv公司。随后,包括 Cheyer 在内的原Siri开发团队成员,三分之一都陆续从苹果离职。四年后的5月12号,在纽约举办的 TechCrunch Disrupt 上传说中的Viv语音助手正式登场了。 与Siri同为Viv Labs开发的Viv,可以说是Siri的亲姐妹,但从示范看来,在能力上它可比 Siri 要强大多了。Viv(拉丁文里"生命"的意思)的技术重点不在语音辨识(它与Siri一样暂时用的是Nuance的语音辨识技术),而是在于分拆、理解你的语句,并提供合适的答案。 比如你说一句话,Viv 会先进行自然语言分析,确认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然后利用一种 CEO Dag Kittlaus 称为"动态程序生成(Dynamic program generation)"的技术,自行组装出一套程序。这套程序会跟据语意建立来建立一系列的分析与条件树,取得每个部件所需的信息,并自动做比对删减。Kittlaus 形容这就像Viv在自己即时写自己的程序,是"电脑科学的重大突破"。 我们用白话解释一下,比如你问,"Viv,明天早上9点要去国贸,会比现在热吗?穿啥衣服好?" 如果是Siri,可能会装高冷,"有趣的问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Viv会默默的组装一套程序,先搜下明天9点的国贸的天气情况,再看看今天温度是个什么情况,肯定没明天高,然后再根据你的长相、身材等各因素量身为你搭配一套服装。 所以"西直门桥怎么绕"、"在宇宙中心望京定个餐"、"打个出租去机场"之类的对Viv都是可以有的。 不只是Viv团队,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科技巨头都在去年宣布要开发智能助理,都想在这场决定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军备竞赛中抢占先机。之所以拼命,原因是这里面的商业模式很明显:竞争的终点并非是开发一款强劲的人工智能产品,而是想成为连接消费者和商业服务的终极接口。 Viv和争夺语音虚拟助理的巨头们都想建立自己的条条语音通商业的入口,它们可能更聪明伶俐、更有用,但是或许还是有些人,更喜欢呆萌不那么驯服的Siri,在你问它"你喜欢我吗"的时候,它会高冷地"不懂你说什么",或者天真地说"惺惺相惜,但无关风月",而不是把你引到婚恋社交网站。 版权:本作品由作者首发于经理人分享(managershare.com)。若非授权,转发时切勿删除版权信息,否则追究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