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快速写出一句网络金句


  本文笔者将通过描述一些热门金句的关键使用场景,带大家一品2019年我们使用过和吐槽过的网络金句。
  《好莱坞往事》撤档了,但看过电影的观众,应该会对其中浓烈的嬉皮士文化印象深刻。电影最后的高潮部分改编自臭名昭著的"曼森杀人案",在案发时的美国社会,嬉皮士是一种典型的负能量文化症候,与今天人们对这一词汇的理解迥异。
  但颇为讽刺的是,"垮掉的一代"著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写下的那句形容年轻嬉皮士荒诞不经的行为方式的名言,却成为了21世纪网络用户的励志鸡汤。(垮掉的一代意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
  这条金句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是的,总有那么一些金句,在岁月沉淀中孕育出了更多元的涵义;总有那么一些金句,初读时无比惊艳,让人恨不得列为人生至理箴言,但时隔经年,回头再看,却发现它已经成了泄气的碳酸饮料,总归是少了点刺激感;也有些金句,本来是醍醐灌顶的真理,最后异化成了歪理,本来是胡说八道的歪理,最后又可能被当作了真理。
  金句,从字面上拆解,是像金子一样的句子,具有传播上的流行性、价值性,它不是纯粹网络化的"霜之哀伤"或"火之高兴",而是能够引发集体无意识的模仿和跟随的内容。
  在新的传播语境下,网络金句成为人们日常社交的重要表达要素,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流行全网的金句被生产、被二次加工。
  那么,这背后体现了哪些简单的传播规律?我们又该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当下的网络金句?
  本期通过描述一些热门金句的关键使用场景,带你一品2019年我们使用过和吐槽过的网络金句。
  一些热门金句的流行规律和使用语境
  关键描述:第三人效果:错的是全世界?
  热门金句: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这句箴言出自于波兰诗人斯坦尼斯洛的名作《更凌乱的思绪》,它的原意是:"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语境,主要说的是纳粹集中营里的平庸之恶。
  在网络世界里,平庸之恶并不是罕见的事物。典型如"网络暴力",就是平庸之恶的代表。从早期的"网络水军""人肉搜索"到今天的"键盘侠们",其实都是"雪花"的代名词。
  这句名言的另一条翻译版本——"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就是这么流行起来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雪花论"提醒了大众,"小恶"积累起来会产生严重后果,带有浓厚的反思意味。然而,时代在变化,社交的效率和形式、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在发生变化。当金句过度知名,导致被滥用到各种不适合的语境中,说话人的立场和传播效果就会与原先判若云泥。
  举个例子,在韩国女星崔雪莉自杀事件的微博评论中,也出现了不少"雪花论",本质上其实是对其他人进行无差别的指责。但很显然,在这一事件中,媒体对网络暴力的报道焦点在韩国舆论场,国内大多数网民是真的挺无辜的。
  因此,在相关评论下也能够看到被冒犯的网友留下的大量跟评:"我什么都没做,为什么要被当作雪花?""韩国的‘雪’崩了,关中国的雪花什么事?"
  在类似场景里将"雪花论"当作鞭辟入里的俏皮话说出来的人,陷入了所谓的"第三人效果"。即人们往往会倾向于高估大众传播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信息对自己的影响。
  回顾网络生活,是否常常觉得自己在接收到某一信息时表现得比他人更加理性克制?
  例如,在雪莉事件中,会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网民在推波助澜;又例如,在近来热议的医患关系话题中,部分受众可能会感受到舆论场上的讨论过于激烈,但实际上,争议性事件的相关内容多多少少会对所有的信息接收人产生影响,改变其对医患关系的看法。
  也许,当我们面对此类问题时,可以在异化了的"雪花论"外,找到其他具备同样价值的议题。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中,提出了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更为强烈。心理学家把这种倾向称作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在解读别人的行为时,人们总是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体情形和环境因素。
  这就是说,我们总是倾向于从人的性情一面而不是从环境的一面寻找问题的答案。
  关键描述:群体情绪与感觉适应
  热门金句:
  "我太南了""人间不值得"
  当下年轻人酷爱宣泄和标榜丧文化,以致于"丧"这个词甚至被不少瞄准年轻用户的品牌放到了名称里。近年来流传甚广的"我太南了""人间不值得""胖没关系,至少你长得丑啊",可谓集丧文化之大成。
  《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传播分析》一文中提到,"情绪具有极强的感染性,愤怒、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在微博中呈现出来并经过评论转发,传播的速度更快更广,很容易酝酿出类似于集合事件中的群体情绪。"
  丧就是这样一种偏消极的负面情绪,由此衍生的金句,如在遭遇无奈时戏谑地蹦出一句"我太南了"或"人间不值得",在对争议新闻事件中的家长表示质疑与失望时说的那句"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都是容易引发裂变式传播和群体情绪叠加的内容。这些看似超然或站在第三方视角发出唏嘘的金句,往往更容易勾起人们内心的"丧"感,让人感同身受。
  不过,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作感觉适应,主要指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人们的各种感觉会发生适应,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换句话说,"人间不值得"听得多了,大众的触动心理会因为被"过度频繁"地唤起而逐渐麻木,到了这个阶段,金句也就达到了自身的"边际效应"。
  关键描述:身份建构,故我今我他我
  热门金句:
  "我们都是明媚而忧伤的孩子。"
  去年11月份,《新京报》曾经关注报道过网络上兴起的反"矫情文学"运动。事件起源于豆瓣,有人在上面建立了一个"矫情文学品鉴小组",很快掀起一股反矫情文学的浪潮,目前小组成员已超过60000,每日更新讨论维持在150条左右。很多年轻人冒着"辣眼睛"的风险加入其中,边呕边看,十分热闹。
  在这些被品鉴的矫情文学中,有不少是在2019年依然很火的金句,它们大多出自过去的青春疼痛文学,代表语录例如:"我们都是明媚而忧伤的孩子。"过去的人们善用此话来抒发那些既深刻但却美好的忧伤情绪,到今天,这条金句背后的含义也经历了从纯洁、小资情调到故意揶揄调侃的流变。
  诗人常说,"今日之我,已非往日之我。"
  这句话用来形容人们回望过去时的心理,再合适不过。今天的我们,觉得过去钟爱的青春疼痛文学矫情又酸涩,是因为身份建构和周身环境都经历了巨大变化。身份建构理论认为,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对自我身份的建构与认同来源于社会的文化环境,所展现出的特质是否能为周围的群体文化所接受、保护,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每个人都文艺的00年代,文艺青年们跟在郭敬明们的身后,"心里盛满了水,不敢动,怕漾出一地的悲伤。"如今,脱离了当时的社会风潮与认知局限,再发出这样的语句,大概只能在朋友圈收获一大波问号。
  这张糊得掉渣的图,形象地表现了人们看到矫情金句时的样子。
  时过境迁,我们学会了对过去自我身份的塑造进行"自嘲",以便更体面地接受"当年的自己"。品读着十年前的金句,大家又再次对它进行了一波消费。然而,流行是一个怪圈,令一些人牙酸又"咯噔"的矫情句子正以新的面貌在00后间流传,"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在感情充沛的年纪,迸发出几句矫情的金句,或许是人类的"真香定律"。
  关键描述:名人效应,娱乐至死
  热门金句:
  "TA好像只是短暂地爱了我一下。"
  相比于前面保质期较长、来源于知名写作者的金句,由明星热门事件衍生出的金句则会在短时间内呈现大规模爆发态势,但生命周期更短。
  在泛娱乐类热点事件中,围观群众总是能够迅速而精准地截取当事人的"名言名语",加工成为热门金句,以或批判、或同情、或凑热闹的心理广泛地使用传播。
  前段时间,主持人朱丹因为连续口误叫错明星名字上了微博热搜,她的"骚凹瑞"梗被各路网友恶搞;网红分手也屡屡增添金句,从"你喜欢大海,我爱过你",到"摸你的身体就像摸自己",这些渣男语录不断丰富着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那些更知名的名人分手事件诞生的金句则具有更大的传播魔力。2019年8月,具惠善和安宰贤的离婚事件在国内引起热议。比情感纠葛传播穿透力更深的,是具惠善的那句"他好像只是非常短暂地爱了我一下",引起了网友的疯狂拷贝。
  例如,今年南方异常温暖,"我的毛衣好像只是短暂地爱了我一下";英语考试题目太难,"四级好像只是短暂地爱了我一下";这个月工资很低,"工资好像只是短暂地爱了我一下"……群体再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这类金句的传播链路,不过,在批量化、娱乐化的使用下,这类金句也很容易制造审美疲劳。
  网络金句,好像也只是短暂地让我们爱了一下
  在09年的一篇名为《当代流行语》的文章中,作者指出:
  "流行语是特定时期内的产物,它反映的是当时当地的情况,往往洋溢着时代特质,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生活气息,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流行文化。"
  网络金句作为流行语的一种,也受到使用者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多数网络金句的"生命"往往是短暂的,江山代有金句出,各领风骚那几个月。没有永不过时的金句,也没有不生产金句的时代。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9年,五花八门的网络金句遍布在社交媒体的各个角落。12月2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千万条,××第一条"、柠檬精、996、"我太难/南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其中就有不少是以网络金句的形式流行的。
  金句看得多了,也能从中发现一些套路,比如:
  金句往往雅俗共赏,能够兼具趣味性和深刻性;
  多数金句来源于名著、名言,自带格调,大众认同感高;
  金句富有强感染力,能够触动人心,为情绪表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
  金句简短,方便记忆的同时,还能现学现用,有效降低了人们评论时的思考成本。
  小马宋在《如何快速写出一个金句》里更是直接总结出多条金句公式。例如"AB,AC",重复一个词,但另外两个关键词会发生变化,再加之高大上的词汇,就可以塑造出一句金句:他可以领导一次抗议,而我在领导一个国家(出自前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还有"AB、BA"句式: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出自刘慈欣《三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出自卞之琳《断章》)。此外还有选择句式、递进句式等等。
  金句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变得更有套路,更容易被大众理解、接受和模仿,这样的祛魅,声势浩大,普遍发生在过去20年的互联网世界当中。传播语境的变化,让过去只有大师才说得出的金句成了普通网友的口头禅,不过,频繁地恶搞、消费和滥用,也的确在加速流行金句的腐朽。
  所以,热衷于金句式表达的人们,还请且行且珍惜。
  参考链接:
  https://new.qq.com/omn/20191105/20191105A08BW500
  http://web.anyv.net/index.php/article-3753563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2789/238416/17004900.html
  https://mp.weixin.qq.com/s/7CUm0Z2Jq9TYGkE6uVDdaw
网站目录投稿: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