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初春时节驱车从昆明出发,不经意间,博南山、潞江坝、高黎贡山……这些昔日耗时费力的路段竟已甩在身后,约十个小时后,我们穿越了六百多公里的路程,来到了边地腾冲。进入腾冲县城,便会看到"天下腾冲,世界和顺"的巨大标语。到县城西边3 公里的和顺古镇看看,是当地标榜到腾冲旅游必做的事情。 和美淡然的田园 在中国的版图上,横断山脉一改自西向东、缓缓而下的地势,大刀阔斧、南北纵向,辟出一条条大江......它人迹罕至,恍如旷野洪荒。可是,当人们沿着这条山脉往南进入高黎贡山的奇峰险道时,越过垭口,便会在腾冲坝子里蓦然看见一片桃花源般的青砖瓦舍——和顺村,它一改原始苍茫,飘过来的是阵阵书卷的香气、油菜花的芬芳。 山下的油菜花开得正浓,铺天盖地,汪洋如海。花海中村舍相连,阡陌纵横,农人牵着耕牛正翻开肥沃的土地,撒下春耕的种子。大大小小的火山锥,如同仙人的棋子,撒落在原野上,提示着亿万年前的远古地质运动。温泉从地下涌出,引入附近的村庄,用来洗澡做饭。 和顺有童谣:"河顺乡,乡顺河,河往寺前过。水映寺,寺映水,水从寺中流。"就是在这样一片温暖和煦的坝子里,孕育出西南边境最大的汉文化"飞地" 和顺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据史书记载:和顺古称"阳温暾",因有小河顺乡前流过,清代康熙年间这里开始被称为"河顺乡"。后有人认为此名欠雅,便借用"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改称"和顺",用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代洪武年间,和顺的先民从四川、江南、湖广等地奉命至此屯垦戍边,世代生息繁衍,距今已有600 年历史。和顺乡人多地少,但因地处西南古丝路要冲,一代代和顺人为谋生顺西南古丝道出发,远走他乡从商,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南亚,使和顺乡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和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多达上万人,比当地居民还多。 去看和顺之前,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大多在于其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和悠然闲适的环境,犹如相亲的人们先会把目光投向对方的长相和衣着。但是去过和顺后才发现,和顺的魅力真的不在其外表,当走进边地大马帮的遗存、倾听艾思奇的呼吸、感受抗日军民的力量时,和顺就会美丽而坚定地在你心中站立起来。 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 和顺整个村子建在一个山坡上,游逛时经常需要上坡下坡,而且坡度不小,颇有爬山的感觉,许多巷道也因为地形的缘故显得有些逼仄,当地名人的故居和八大姓的宗祠便落散在这些街道中。 可能是偏居西南一隅的缘故吧,也可能是我们来的时候有些晚,镇上的游客并不是很多。偶有游客路过,当地人也不以为意,继续忙自己的事。我们便在这些街巷、院落当中闲逛,看老人在院落里闲聊,看妇女在洗衣亭洗衣洗菜,看年轻人骑着摩托车穿过长长的甬道。 和顺有着一般小镇的特色,传统的小镇建筑,淳朴的人们。和顺四周是大大小小的火山锥,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深渐高,房舍密集,错落有致,一条三合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连接村内外的大路。村中所有的道路、甚至连村外的田埂都是用石条铺就,晴不扬尘,雨无泥泞。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阶,遇到雨水天气,能很好的起到了防滑作用。 在这里,可以领略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可以欣赏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美景,可以看到西方、南亚的建筑元素。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都与"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这样的云南古民居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据了解,这里的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尤其是那老宅的门窗木雕,各种雕刻造型栩栩如生。 和顺能有如此多的古香古色的建筑民居,主要是和先人们的信念有关。和顺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文化素质较高,虽为生活所迫,背景离乡到异国去,但是只要在国外赚到钱,大都要回归和顺故里买田置地、起房建屋、耕读传家、光宗耀祖。由于他们在国外闯荡,眼界更加开阔,所以建筑方面更加吸收了海外文化。到近代,和顺民居也多出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和顺的魅力精华正是这里的古建筑和民居。每一间古老的大屋都有自己的特色,天井都会有一棵历史悠久的古树,加上古老的镶花门窗和古朴的大钟,内涵与讲究让人惊叹不已。那个叫做"弯楼子"的房子就是从前"永茂和"的东家,气派的建筑和考究的家具彰显了曾有过的辉煌。 巷子口对着的是月台,从风水学上讲,是不让财运等溜走,月台还是巷子中居民的娱乐场所,创造了和谐的邻里关系;财神庙对面的戏台尚存,戏却已早早收场,只剩下残阳夕照偶尔闪回百年前;祠堂将几大姓氏的往日时光一一收纳,供后人怀念与荣记。 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从我们踏入和顺开始,所有的介绍文字便都变得空洞起来。当亲自走过一座座牌坊,有些威严,有些寂寥,在静默中沉淀着历史的沧桑,让我们真的如同与时光一起快速转换,让那些古镇的前世今生不断地鲜活起来。被绿萌遮挡的石板小径、中西合璧的民居、一棵树龄超过百年的大榕树都无声地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和顺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除了这些老宅院外,还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图书馆和不亚于现今名牌大学师资配备的益群中学,以及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哲学家艾思奇、教育家寸树声、缅甸四朝国师尹蓉、被孙中山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的寸海亭、护国讨袁秘书长李日垓、翡翠大王张宝廷……乃至数以千计的博士、硕士和大学生。 张孝仲老师是和顺图书馆的退休管理员,他说:"1924年,几个和顺华侨青年在瓦城组建了崇新会,然后回乡创办了阅书报社;随着藏书和读者的增加,1928年成立了和顺图书馆,号召广大华侨捐书捐款,很快形成了一次捐书运动。大商号专门到上海购书,都是大部头的丛书,什么《四库重刊》、《二十四史》、《武英殿聚珍》等,每次都是上千册;个人捐十几册,有的就一两本画报,还有的捐书架、办公用品。"这是何等壮观的一番景象,一捆捆书报从上海装船,万里迢迢到仰光,然后用火车运到瓦城。最后是成群结队的骡马翻山越岭,就这样,知识的曙光照亮了小小的和顺乡,照亮了边陲大地。 到1938年,和顺图书馆的藏书已逾3万册,超过了当时众多的城市及大学的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不仅在全国乡村排名第一,且它的藏书也弥足珍贵。在时局变幻的年代,和顺人在极边之地创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乡村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昭示着近百年和顺人追求文明进步的步履,它是和顺人亦商亦儒、重商亦重文的和顺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是一种有境界的面向未来的文化现象。 和顺图书馆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和顺阅书报社";1928年由该乡旅缅华侨和乡人共同努力下,在此基础上创办"和顺图书馆";1938年拆除旧馆屋后,兴建了这座中西合璧式的新馆屋。馆址占地1392.06平方米,建筑由大门、中门、花园、图书馆主楼组成。 小小的书阁,其美不仅在于名气之盛、名人著作之多,更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结构新颖、气宇轩昂,馆内窗明几净、园内花木扶疏,环境安谧,氛围厚重。尖尖的飞檐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是不会出现的,它吸收了东南亚的设计理念,半圆形的门窗很有几分欧式的味道;而小楼整体依然雕栏画柱,如传统中国建筑的精致和淡雅。 目前馆藏图书约8万余册,其中除了近年收藏的一些赠书外,绝大部分是多种珍本、善本书籍。从书架到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桌钟以及二门的铁栅栏,都是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缅甸购置,充满了沧桑的味道。虽然从藏书量与规模上看,小小的和顺图书馆与藏书数十万百万的省地市图书管相比,微不足道。但是,他出现在"极边第一城"的农村之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独特的宗祠文化 行走间和顺的景点一一在眼前呈现,百岁坊、洗衣亭、艾思奇故居、龙潭、元龙阁等只需安静的看和了解,无须大张旗鼓的喧哗,人流也不过年时的多了,古镇几乎快恢复安静的局面,我们只需慢慢走慢慢看即可。累了边上坐一会,吃一碗凉皮等或者烤粑粑也行,渴了可到路边的咖啡馆坐坐,很惬意的慢游。 和顺古镇就坐落在几座火山间的小平原上,依山傍水。居民的祖先最初来到这里铲草立寨、屯田戍边。先有寸、刘、李、尹、贾五大姓,以后又有张、杨、赵、许、钏等各姓进入。各姓氏的人在这里分族而居,和睦相处,一代代传承下来。同姓的人需要宗族的凝聚力,只有内部团结起来,才能对付外来的种种困难与问题。 宗祠也叫祠堂,是同一家族祭祀祖宗的地方。尽管这些宗祠规模不一,但建造模式大致相同:正殿建于高台基之上,三开间,中间设供台,台上设暖阁,殿内供奉始祖及九代先祖牌位。祠内都悬挂有知名人士撰书的楹联、匾额,流光益彩,蔚为壮观。 充盈着温馨爱意的洗衣亭 慢慢踱出镇外,悠悠小河环乡而过,一副清新的田园画出跃于晚霞之下。村子周边的油菜花都开了,很漂亮,村口有一棵上千年的古树,好像是大榕树,村妇在小亭子里洗衣服。在环村而过的溪水旁,每走一段就有一座奇特的建筑,它建在水上,其顶部似亭子。"亭"内地上是"田"字形石条,众多村民蹲在石条上洗衣洗菜,这就是和顺具有独特景观的洗衣亭。 如此具有特色的洗衣亭,并不是为了点缀风景。据说是和顺前辈出国经商归来,正遇上河边洗衣的老婆和邻居被淋得满身湿透地回来,看着自己的妻子又黑又瘦,家里却收拾的十分整洁。便不惜重金,修建了新颖独特的建筑来答谢持家有功的妻子。 洗衣亭让和顺的女人们不受日晒雨淋之苦,在舒适的环境中洗衣,洗菜。这许多的小亭,如同男人结实的臂弯一般,虽然不能为女人们遮蔽多少风雨,但却让她们感受到了温暖。也许只有久远出门而又牵挂着故乡的人,才有如此的心思。洗衣亭见证了男人对女人的无限爱意,也诉说着女人们的思念之情。 翠绿柳枝下,潺潺溪水边,村妇在厚木板上捣衣洗菜,嬉笑声随风飘来。平静的湖面上,成群的野鸭在追逐嬉闹着,岸边的垂柳枝随着柔和地风,摇摆着那纤纤的腰身。犁地的人们吆喝着牛,还能扯着嗓子唱上几句,引得洗衣的妇人们齐声哄笑。 悠悠的古镇就是这样的安静的等待着识它的人来慢慢的解读,每次经过双虹桥的时候看见那些鲜活的鸭子在属于冬季的2月里快活的游动时,我就想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和顺是不是也知道我的到来并流连忘返的情怀? 有着如歌般的田园、牧归的悠闲耕牛、夜读的乡民、溪边洗衣的农妇,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生活,这里圆着现代人的家园梦。 这样的古镇需要慢慢去品味的,需要用心去解读的,我终究还是一个匆匆过客,幸运的是这次我停留的时间较长,可以能静下心来慢慢徜徉,也许古镇吸引人也源于这种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