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每年春暖花开的四五月份,杭州市三年级学生都会被布置养蚕的"规定动作",而找桑叶的任务让一批杭城家长苦恼至极,有的孩子直接把养蚕这项"工作"交给了家长。 布置家庭作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完成作业继续深化某项技能或是培养某种素质,杭州小学每年四五月的"规定动作"——养蚕,便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相比思想品德课堂的"纸上得来",亲身养蚕的"躬行"无疑彰显了教育的改革创新与素质教育的活力。但是,就养蚕作业本身而言,这显然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无益于提升学生的素养技能。这不仅违背了家庭作业"锻炼技能、增加知识熟练度"的目的,更是对教育创新和生命教育的误读。 近年来,中小学教育中各种奇葩作业被媒体披露,引起广泛热议,素质教育创新的预期与现实发展产生了巨大落差。2014年11月,幼儿园儿童被要求上网做安全知识竞赛;2015年11月,天寒地冻中玉泉小学三年级学生被要求"带一只蜗牛到课堂观察";去年12月,西安新城一年级的孩子竟被要求做彩色电子手抄报……高难度作业,不仅是对学生的折磨,更令家长焦头烂额。这些作业之所以被称为"奇葩作业",就在于超出了学生的正常认知与可操作范围,孩子的无能为力最终只能转为家长的辛酸重担。 对家庭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把握,不仅需要老师单方面的判断,更要家校的密切交流。学校适度布置一些亲子作业并无不妥,但如果超越了孩子的认知,这些作业就异变为负担。在这些作业实施之前,就应当将活动的安全性以及可实施性纳入考量的范围,在家长与子女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展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作业创新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素质技能,这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创新的理解与实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家庭状况和个人能力,不要让"促进亲子交流"、"提升素质素养"的教育,因为老师的误读,演变为家庭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