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能不能带手机入校?如果禁止,如何解决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通知》强调,学校要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的保管装置;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手机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自制力,一些中小学生对手机"拿得起""放不下",影响了视力,分散了学习精力,阻碍了健康成长。此前,一些中小学陆续出台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规定,但由于缺乏主管部门的明确规范,加之在执行过程中简单粗暴,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家长的质疑。《通知》的出台,为学校管理提供了依据。 但是,学校在制定管理细则时,还要发扬民主精神,广泛征询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让学生有认同感、约束感,学生才会产生自觉遵守的内制力。同时,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切实解决好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后的保管问题、手机被学校收管后的通讯问题,避免学生的财产、隐私受到损失,合理解决学生的通讯需求。 对于"禁"用规定,难免有学生会反感。对此,学校有必要开展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做好"疏"的文章。比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理解过度依赖手机的危害;与一些特别依赖手机的学生达成一定时间的禁用协议,帮助学生分析停用后的积极变化,让学生产生自制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将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禁用手机只是教育纠偏的手段,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才是积极的教育方式。为此,教师要做好示范,不把手机带入课堂,不当着学生面玩手机游戏,不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引导学生理解合理使用与过度使用手机的利弊。同时,还要做好家校沟通,引导家长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做示范、强监管,家校协同念好"育"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