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跳花节


  贵州广顺、关岭苗族民间传统纪庆交游节日,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至十五日,节期三天。
  节日期间,惠水、紫云、花溪、安顺及广顺等地苗族及布依、汉族的群众纷纷聚集到摆雅几寨的花场上参加"跳花场"。届时,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围绕着花场中央的花杆吹芦笙跳舞蹈。姑娘和小伙子则对歌交朋友,为自己寻找理想的意中人。关于节日的由来,民间传说是为纪念抗击官府的民族英雄墨哥。据说,墨哥为保护乡亲们不受官兵的侵害,带领十几个勇敢的青年人在广场至摆雅几寨的羊儿关上抗击官军,最后英勇牺牲。大家为怀念这位英雄,便用捐献的项圈和银镯在寨前大树下铸了一尊银像;每年跳花场上的花杆上都悬挂一口宝刀,以示不忘先烈的光辉业绩。而关岭等地有关跳花节的传说则认为,此节原是为多年不育的夫妇们举行的娱乐盛会,后来方演变为众人共庆的民族节日。
  跳花,又称跳场、采花、花场或跳园,是苗族代代相传的古节。
  当春风拂岭,桃李争妍的时候,苗家人涌出寨子,汇集在传统的跳花场上,尽情欢乐,尽情歌唱。这一天,姑娘们穿着最漂亮的衣服,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手艺。后生们腰系绣花带,分外精神地吹着芦笙和箫筒。上了年纪的老人,提着披红挂际的鸟笼,围坐山坡聆听百鸟的欢叫。花场是一块宽敞的大坝,或是一块平坦的山坡。跳花开始前。在鞭炮声中由一位老人在花场中·央竖起一根用粗大的楠竹做成的花竿,花杆上系着一束红彩带或一匹红绳这就是"花"。跳花有着不同的形式,分为:升花、跳花、转花、卸花、献花、还花。伴随着优扬的芦笙曲,青年们跳起芦笙舞,跟着老人围着花竿转圈。
  技艺高超的青年吹着芦笙,爬上花竿把花取下,全场为之喝彩,跳花达到了高潮。节日里,男女青年格外高兴,他们利用跳花的机会寻找情侣。苗家姑娘精心刺绣的腰带,用播米草的草蕊、细麻、桐树皮编织的草鞋,是她们定情的信物。如果对方接受了腰带,或者把草鞋穿在脚上,就算结下情缘了。
  跳花节各地有异,有的地方是在农历二、三月跳桃花,有的在五月跳端午花,有的在六、七月跳稻花。不管怎样,跳花节的内容基本上一致。
  跳花是苗族民族节日之一。跳花,又称跳场、跳年、跳厂、跳月、跳芦笙等等。名称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活动。这类形式的活动,古代曾流行于绝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中,现在,很多苗寨仍然保留这一习俗。跳花节,时间多在正月初二,有的也在其它月份。跳花节的主角大多是未婚青年男女,其余是看热闹的。届时,男的打扮时髦,女的穿着艳丽,共同跳芦笙舞,以此作为媒介,互相认识,谈情说爱。从此后就经常往来,互相接触。威宁等地的跳花节,另有一番情趣,除了集体跳舞外,男的还要进行吹笙、扯草、骑马、射弩、跳远、跳高等比赛,斗技艺、赛勇敢。
  女的要进行穿衣、穿针、刺绣、绩麻等表演,比智慧、赛灵巧、争美丽。其优胜者,往往是异性争相追求的对象。
  鸭寨苗族跳花场
  惠水县的鸭寨、鸭绒、摆金、关山、斗蓬、九龙、长田、大坝等地的苗族,每年阴历正月初三至十三都要跳花场。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四、五千人,是苗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
  每到节日,姑娘们在母亲或姨妈的帮助下,细心地梳妆打扮;男青年也不例外。午饭后,男青年手持芦笙,女青年手提竹篮,一路欢歌笑语,从四面八方汇集跳花场。·花场一般都设在较为平坦的草坪上,草坪上早已树起了根根花杆,以花杆为中心,形成一个个芦笙场。花场开始,男青年吹响芦笙,边吹边舞,一群姑娘手挽手跟在小伙子的后面,踏着节拍,翩翩起舞,绕杆而行。蜡染的百褶裙,随着舞姿的摆动而飘洒,银质的项圈和响铃发出细脆的声响。围观者欣赏着她们的舞姿,赞赏着她们的艳装。
  花场上的对歌,是青年们缔结良缘的主要桥梁,是采风者极为响往的地方。最有趣的一项活动是"抢羊"由一名小伙子当"牵羊人",后跟一群姑娘,一个拉着一个的后襟,玩起了"抢羊"的游戏。另一小伙子就如闯入"羊"群的"狼",窥测方向,伺机"抢羊"。"群羊"左躲右避,或散或倒,妙趣横生,引起阵阵的欢笑。谁牵的"羊"最多,谁的本领最大,谁抢的"羊"最多,谁最聪明。
  青年们经过跳芦笙、对歌、"抢羊"等活动,结识新的朋友。
  这时,你就可以看到新交朋友,成双成对,互倾衷肠的场面。谈到两心相印时,姑娘就从小篮里拿出五色糯米饭、腊肉、香肠、油煎豆腐等美食,给小伙子品尝。
  小伙子能够吃上花米饭,情感又进了一层,便在月夜继续和姑娘幽会、对唱。这时的情景,就和白天那种含蓄、腼腆有所不同,而是开怀畅谈,无拘无束,但都循规蹈矩,不出流言,更不月卜平L。
  跳花场期间,如遇晴空浩月,一些小伙子还以口哨、吹木叶、吹箫、吹笙或唱歌来邀约女青年跳舞、对歌,别有一番情趣。
  几经频繁接触,感情非同一般,就互相赠送花带、木梳、鞋垫和银饰等信物,为秦晋之好奠定了基础。
  跳花场历史悠久,《贵阳府志》云"…跳月时植冬青,跳场缀以野花,名日‘花树’。(即现在的花杆)男女以巾带相易,谓之换带。然后通媒约"。《贵州通志·土民志》亦云:"苗人,每年于正月十一、十二、十三日,男女装束一新,觅高埠敞地,植冬青其上,曰‘花树’。女子持布一端,互相牵引。两少年吹笙其前,作凤莺和鸣之声,左右舞跳为节。女则随其而缓步作半圆绕之日‘跳花’。十三日跳完,鸣爆竹,倒花树。女子各择所爱者,亦名老表,尾其后而牵而伸者……"
  传说宋朝真宗年间,苗寨摆榜有个名叫赵巴碾洋的人,在门前吹着口哨编织竹器,忽然有六只小鸟飞到他家,叽叽喳喳,好听极了。六只鸟儿发出了六种不同的声音,忽然灵机一动,用六棵长短不一的竹子,组合成了一种乐器(即原始的芦笙),吹奏起来,比那六只鸟鸣还要动听。于是他根据音阶的变化,创作了一百二十首芦笙曲子。其中有斗牛曲三十首,跳花场六十首,送客曲三十首。这种美妙动听的乐器和曲调,受到了苗家人民的热爱,赵巴碾洋也受到人们的爱戴。因为这些乐器是在正月十一至十三创造出来的。寨子里的群众为了庆贺这一伟大发明,在这三天,汇集到上摆大坝,吹笙跳舞。
  赵巴碾洋的父亲住在摆金石头寨,而他的两个弟弟又分别住在鸭寨和鸭绒。为了分享儿子和兄长的幸福,也仿效上摆,在同一时间开辟了芦笙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节日——跳花场。
  近年来,农村经济得到发展,花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还增加了篮球、乒乓球、棋类、跳绳、踢毽、拔河、爬杆、斗鸟和跳铜鼓舞、把棒舞等文艺体育活动,跳花场成了这一带地区每年一度的文化体育盛会。跳花场上涌现了不少歌舞能手,有的参加省、州,县文艺会演,有的上了荧屏银幕。家居鸭绒乡的苗族歌手罗秀英,原来就是跳花场上的名歌手,在党的培养下,成了苗族歌唱家,现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
  安顺苗族跳花节
  每年正月初四到初九之间的六天时间,是居住在安顺市、安顺县、镇宁县、普定县的坝苗跳花节。分别在安顺县高寨乡和安顺市郊野狗桐两个花山各跳三天。
  跳花有两层意思:一是送旧迎新,欢庆丰收,二是悼念苗族首领柏杨。
  据安顺一带的苗族群众口传:"跳花"是苗族首领杨么兴创。古时候,为了丰富苗家的文化生活,杨么在现在的安顺县高寨乡苗家居住较集中的地方,选择了地势高、山形好的一个山坡作为"跳花坡"。用石头把山顶围成园形,中间栽一棵花树,由董家庄的寨老在花山上组织跳花,并负责维持花山上的秩序。有时,因围观的群众多,阻拦跳花者前进路线时,就由董家庄抽出几名擅长苗拳的高手,各持五尺木棍打拳开路,让跳花者自如地和着芦笙舞曲,踏歌而舞。从此,跳花便世世代代沿袭下来,并逐渐在苗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头铺、二铺、旧州等地都兴起了自己的花坡,总数达六个。为表示对跳花坡兴创者杨么的纪念,便把高寨的花坡称为"杨么花坡"。
  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政府腐败,社会秩序极端混乱,时有苗民从花山回家的路上遭受土匪抢劫的事发生,唯一比较平静的便是距安顺城十华里,沿途村寨稠密,行人较多,土匪不敢轻举妄动的杨么花坡了。因此,每年正月初四到初六这三天,不仅临近村寨的苗民赶来跳花,且有不少是从百里之遥赶来跳花的苗族群众。更因花坡设在安顺县城附近,除了苗民以外,城乡各族群众前往观光者也极为踊跃,往往多达两三万人。
  由于杨么花坡鼎盛,以及交通、安全和方便社会交往等诸多原因,头铺、二铺、旧州等地花坡便逐渐衰落,现已无人再去了。
  1948年前夕,谷正伦任贵州省主席时,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以求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向苗民群众提出可以在现在的安顺电机厂附近选一座山坡另辟花场跳花的倡议。那一年,谷为跳花的苗民送来了数百斤白酒,以示对参加跳花的苗民的稿劳。
  并议定参加者以芦笙为据,每支芦笙给二尺红绸系在芦笙顶端,挂红为彩。由于这个花坡贴邻滇黔公路于线,离城仅两公里,交通方便,所以,每到跳花时节,参加活动的人数也常达两三万人,成为与杨么花坡齐名的又一花坡而一直沿袭至今。
  解放前跳花,由于受封建意识影响,跳花只有男的参加,苗家女只能为男的着装整容。解放后,男女都一样,也有女性跳花,但仍以男性居多。
  跳花时,苗家男青年先身着苗族古式男装,—原为仿清朝时期的大翻领长衫,后改为汉族长衫。头戴羊毛织成的头帕(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都有,背背附有各种色彩的"花帕"、"花包",腰束刺绣或蜡染的花带,绕着花树跳过一圈之后,又男扮女妆。有丈夫着妻子盛妆的,兄弟着姊妹盛妆的,有背着孩子的,有背着花背扉的,围绕着花树跳芦笙舞。舞曲有"鹞子翻身"、"金鸡抢米"、"雄鸡斗"、"青蛙跳"、"芦笙拳"等多种,形式极其丰富多彩。
  跳花既是预祝丰收,又是相互比赛富有,比赛女工蜡画、刺绣精美、服饰美观和较量工艺技巧的一种竞技活动,优胜者常常获得观众的赞扬。跳花又是一项苗族传统的广泛的社交活动,其时,青年男女利用聚集的机会谈情说爱,老年人则趁此走亲访友,祝贺新年。
  紫云城郊跳花
  跳花是紫云自治县青苗同胞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年年都要参力口的一项社交活动。
  农历正月初九那天,先由几位族中德高望重、儿女双全的长者(只限于男性)扛上锄头,抬着一株选作花树的树苗(一般高约丈余的冬青树)来到选定的跳花场—城北郊气象站傍边的山头上,把这棵花树栽在花坡的中央。初十,小伙子们在家修整芦笙,姑娘们检查衣裙首饰;十一日上午,母亲早起生火做饭,杀鸡、烧肉,一家人如过除夕那样团聚在一起吃过早饭,才由母亲和嫂子分别为女儿或妹妹着装。如是路途稍远的寨子,母亲还会帮女儿背着衣裙,以村寨为单位集中在一起,由父兄率领,吹着芦笙,整队登程。
  时至正午,放一通鞭炮过后,热烈隆重的跳花活动方才开始。这时,小伙子们一群群、一队队,由单行变双行,面对面吹响他们随身带来的芦笙;姑娘们则很自然地相互邀约,手拉手地把小伙子们团团围住,脚下和着芦笙吹出的节奏翩翩起舞。观看的各族同胞从乡下、从城里,像潮水般涌进花场观光,把跳花的青年男女围个水泄不通。
  紫云苗族的跳花盛会,从开始到结束,一直要延续四天。经过十一、十二两天跳花,参加的青年男女们各自都选定自己的意中人,到十三日下午开始"拉羊"。"拉羊"是整个跳花的高潮。
  这时,小伙子们跳芦笙的队形也有了变换,由原来聚集在人圈中间的一簇簇化为一列纵队,一个个从姑娘们面前鱼贯而过。待他吹起芦笙经过已经相中他那位姑娘面前时,那姑娘也就很从容大方地插入他的身后,并伸手松开他系在背后腰际,由绸缎制作的腰带上的蝴蝶结。当然这种蝴蝶结在挽的时候就存心让人家便于松开,一拉即解的形似蝴蝶的活络套结。姑娘手执腰带头,距离小伙一大步左右,随着芦笙的节拍,亦步亦趋起舞。
  目睹一对对男女青年两情交往,围观的人群不断爆发出艳羡的笑声,作为父母的,更为自己的儿女有了意中人而笑逐颜开。
  十四日下午的花场,仍沿袭头一天的样式来一通"拉羊",直到夕阳西下,才开始举行"倒花树"。
  倒花树是跳花盛会的闭幕式。首先,由栽植花树的老人立于花树脚下,转圈儿向参加跳花的青年和来花场观光的群众作一番祝福,燃放鞭炮,而后双手将花树推倒。由于这花树自栽在花场上以后,已与欢乐的人群一起过了五天时间,早已被大家视为吉样之物,虽然礼成树倒,但瑞气尤在,谁都愿把它接到家中去。
  因此,接花树就不乏其人,甚至争相要求。此时则往往是那结婚数年而未生儿子的人家得到优先满足,夫妻双双抬着花树回家去"添喜"。所以,"倒花树"和接花树时,场上欢声雷动,鞭炮齐鸣。
  倒过花树,一般的情况是姑娘们各自邀请自己的情人一起去家里作客,和自己的父母兄嫂见面,同过正月十五佳节。受到邀请的小伙进得家来,自然有一番热情招待。待到十五那天,吃完下午饭,姑娘给小伙带上打好的把把,而后送客回家。若是姑娘的父母兄嫂都相中这个小伙子,那小伙子家便会邀媒提亲,而且往往一提即成。以后,这对情人就结为夫妇。也有那疏于礼节的小伙,作客时引起女方父母兄嫂的反感尚且不知,即便自己对姑娘十分中意,任是邀请多少能说会道的媒人踏破女家门坎亦属枉然。
  紫云县城的苗族跳花,原来仅限于居住在松山镇各乡和城郊的青苗,近年来,由于社交接触增多,其他苗语群的苗族同胞也有届时参加跳花,而且人数越来越多。早先的跳花场实在容纳不下,在县政府的关怀下,把花场移至城里的田径运动场,参加的人数已在四五万人以上。
  跳花是苗族的一个盛大传统节日,它是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活动,是青年们交流感情,增进了解,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也是"种文化娱乐活动。所以,当地有"苗族不跳花,儿女难成家"的说法;同时,也派生出二意双关的"苗族不跳花,稻谷不扬花"说法。跳花节后,春耕即届,如果还有小伙子再迷恋游乐,飘流浪荡,那就会受到人们的鄙视了。
  八堡苗族跳花节
  八堡,在大方县北边,距县城一百二十里。有名的八堡六寨—新上寨、新开、菱角、大寨、青杠和五龙,以八堡寨为中心,聚居着苗族同胞一千多户、四千多人。
  八堡花场,是苗族男女青年社交的自由场地,也是这一带各族人民文化活动的中心。每年五月初五这天,有四、五万各族群众从大方、毕节、金沙三县七区二十多个乡赶来参加跳花节。
  八堡跳花,贯穿着苗族男女青年从相恋到结合的整个过程:
  头年在花场上结识的男女青年,正月赶筛攘(找朋友)。即正月初一到初三,这个寨子的小伙子到另一个寨子去找意中人,进一步加深感情。
  待到桃花盛开的时节,进行尼阿兹(赶月亮)。农历三月天,每当月白风清的夜晚,男青年背着芦笙,来到女方家房前房后,吹奏兹安(箫筒),让悠扬宛转的曲调倾吐求爱的心声。女青年听得箫声,知道心爱的人儿如约前来,即刻口弹阿江(口弦——种铜片,置于唇际,吹气使之共鸣成调),出来迎接。于是,二人相伴上山,在一片融融月色下,情歌互答,吐露衷情。歌词由思念、耽心、安慰到定情,一浪高过一浪,最后海誓山盟,相约跳花节永订终身。
  五月五跳花节到了,六寨苗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一齐赶往花场。
  八堡跳花场,座落在八堡寨山背后大坪子上,占地约四万平方米,群山环抱,松柏苍翠,花香馥郁。山野为花场游方区,辟花鸟山观花斗鸟,划跑道节日赛马;中央一片草地、绿草如茵,是为跳花场地。这天,花场妆扮一新,中间花台上,披红着彩,花杆顶端高挂六匹大红彩绸、迎风招展,甚是壮观。当阿优(自然领袖、寨佬)一声令下,跳花开始,台上台下欢声雷动,鞭炮齐鸣,苗家青年男女吹奏着芦笙翩翩起舞,各族人民热烈祝贺。
  在这炽烈的气氛中,一对对情人相向靠拢。姑娘害躁,手撑油纸伞遮住面孔,小伙子吹奏芦笙,一片真情。见面以后,姑娘含情脉脉,当众让小伙子从自己身上解下"x"字肩带,并让小伙子给自己系上一副青围腰,意思是从此当众订亲、戴上围腰就成为你家的媳妇了。然后,姑娘送过去一条精心绣作的腰带,作为定情之物,让小伙永系身上。至此,姑娘仪态大方,拉着情人走向人群、直奔商业摊贩处,两家亲友紧紧相随"楞亦章"(认亲戚)。小伙子慷慨解囊,打酒、买发把恭请众亲戚。他手捧一摞摞圆圆的发粑,随着姑娘的指点介绍,一一相认亲戚,先称呼然后送上发把,请"唠抓膀"(吃把把)。老人们指指点点,各自夸赞对方人才;妇女们品头论足,在欣赏姑娘和小伙子的新装手艺。大家相互道贺,说着吉祥如意的话。·通过跳花场上"楞亦章",一对对有情人得到了双方亲戚的承认。
  随后,小伙子吹着芦笙,姑娘高撑油纸伞,弹着口弦,对对双双,漫步花场,上山游方,观看斗鸟和赛马。
  花山林间,挂着成千上万架鸟笼、有画眉、云雀、蜡嘴、八哥、相思子、黄豆儿和银燕等等,万咐千啼、十分动听,观赏者里里外外密密麻麻。摆擂者将鸟笼置于场地中央,打擂的接二赶三,斗败的不敢复笼,胜利者趾高气扬,连连碰笼。主持斗鸟的人给胜者挂红,好不威风!此时,一对对前来游方观花的情侣,会心地微笑,姑娘则巧妙地以口弦比兴:今生永相亲,莫学鸟儿光啄嘴里小伙子心领神会,以芦笙奏出表达恋情的曲调来。
  赛马场上,群马引颈长嘶,跃跃欲试。主持人红旗一挥,风驰电掣,‘奔腾竞争,十分激烈。此时,游方男女,对对相依,心JL随着骏马奔腾。多情的姑娘则又弹着口弦,将小伙比作骏马,望他一日千里,前程无量。
  至此,八堡苗族跳花已进行整整一天,众人尽兴而归。
  花场归来,进行"称亦构"(请媒人)。男方家长请人到女方家提亲,鹊桥搭就,秋后"栽攘"(结婚)。婚礼简朴但富于苗家情趣:男方出动芦笙手十来对,一路轻歌漫舞,来到女方家迎亲,女方也请十多个姑娘护送,一路口弦,送亲到男方家。亲戚吃酒祝贺,于是礼成。
  八堡跳花,规模宏大,相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八堡,八堡苗胞也曾吹芦笙、跳苗舞,热烈欢迎过红军。现在,随着苗族生活水平的提高,八堡花场更加兴盛。1982年,县政府资助六寨苗族再度修葺花场,并立碑志记、传之后世。
网站目录投稿:靖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