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基于内蒙古中西部区域互联网金融高职人才培养研究


  连波 杜林慧
  摘 要:新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教育形势的发展等都要求人才培养工作紧跟时代步伐,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建设、教学方法等各环节实现互联网+,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专业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金融管理专业应主动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顺应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时俱进,向着时代赋予的目标努力前进,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管理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三五"时期是内蒙古自治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业作为支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必须相应发展。自治区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业。在新兴技术影响下第三方支付、P2P网货、众筹、大数据征信、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保险、电商供应链金融、区块链等,一些互联网金融创新商业模式正蓬勃发展也正日新月异地改变着金融产业格局。金融业正面临一波前所未有的跨界型、创新型变革,竞争对手市场格局、金融产品服务流程都正在被重新更迭。這就要求高职院校充分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动向,充分了解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区域经济大发展的新背景下,扎实做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二)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对于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高职院校要加强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
  自2013年腾讯CEO马化腾在演讲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互联网就如火如荼的与各行各业相加起来,形成p2p、众筹、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消费金融等业态,并形成了更高层次的产业升级,尤其在商业领域,逐步创造出了新的经济形态。
  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定位
  从"互联网金融"元年开始,5年来,互联网金融逐渐由一个跨界的行业成为了主流金融中的一大类,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资金实现线上线下融通,互联网金融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经过大量的网络调研、校企合作企业调研,通过对于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我们将金融管理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区域内的村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主要从事客户服务、理财规划、信用卡等具体业务咨询与受理等工作,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运营师、金融产品风控师、投资、理财顾问等岗位工作。除此以外还面向上海、北京、江苏及内蒙地区的金融外包服务机构,提供可以胜任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卡服务、催收、账单分期、电话营销等工作的人才培养。
  三、金融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具体思路
  (一)课程设置方面的互联网+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在金融领域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之上,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系列课程,《互联网思维》、《新媒体营销》、《第三方支付》、《Axure原型设计》、《互联网金融产品运营与推广实践》等,进而培养熟悉金融基础知识,具备互联网金融思维、能够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理财、运营、营销咨询等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互联网+
  通过每学期教师深入的下厂实践、外出培训等,形成对于当前金融岗位的深度认知以及互联网金融前沿知识、技能的理解和领会,进而反复推演各课程内容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进教师基于成果导向进行课程内容的甄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如按照业务操作类、产品营销类、产品运营类等金融业中岗位特征来设计课程模块和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各大金融机构的线上产品业务,作为案例引入课堂,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内容,保证技能培养与实际需求不脱节。同时做好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如面向区域经济中的金融外包服务机构,合作开发《电销话术》、《催收话术》等沟通交流类的课程内容,在课上让学生反复训练、演习,以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技巧。
  (三)实训基地的互联网+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类最新的实训环境、条件和机会。在校内,甄选具有系统性、实战性的整体、分类实训项目,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反复的实训模拟演练,使其具备金融管理思维和互联网金融工作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校外,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引企入校,建立校中企,将实践的课堂搬到校中企中,实现学生足不出校即可完成企业实习的工作任务。学生在企业中服从企业管理要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直接从事金融服务管理工作。工作中运用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来自学校教师的讲授,来自学哥学姐的传授,也来自于企业管理者的引导,逐步储备知识、技能与经验。
  (四)教学手段的互联网+
  充分利用当前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模式,将理论知识通过精品的在线课程呈现给学生,将大量的线下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的技能提升、拓展训练,如,通过课上引导学生熟练使用、操作当前各类金融理财、银行、证券、保险以及第三方支付等金融App工具,并通过这些工具与客户进行良好的业务沟通与交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将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服务内蒙古中西部区域经济,更好地围绕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应用,更好地培养高职金融人才,我们需要从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上进行教学改革,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柯  戈,"互联网+金融"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7.1
  [2] 彭  静,"互联网+"背景下《金融营销技能》在高职院校的建设研究,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
  作者简介:
  连  波(1981-)高级经济师,硕士,从事金融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十余年,钻研专业建设和发展工作。
网站目录投稿:绮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