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最大的论坛2ch上,一则标题为《中国的非现金社会飞速发展已超乎想象》的帖子,近日引发了日本网友对于中国移动支付的热烈讨论。讨论贴称,目前中国只有不到11%的人还在使用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已在中国取得统治地位。 回帖的网友们还举出了很多有趣的例子:中国路边摊的小贩使用二维码收款、乞丐脖子上挂着微信支付码,甚至寺庙功德箱上也贴着扫码捐款的标识。 令日本网友最惊讶的是,移动支付的普及不仅限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连西藏、云南等二三线省市都已覆盖。日本网友不禁感慨:中国人会偷偷暗笑我们落后吗?甚至有人自嘲是"还在使用现金的野蛮人"。 在国内的论坛上,经常看到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表示,回国后无论是在商场还是街边的小店,前后排队的人都会拿出手机进行支付,只有自己使用现金,感叹自己落伍的同时,也为国内电子支付的方便快捷感到自豪。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网友认为现金已不是生活必需品。 不过,移动支付在国内的普及率之高,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点一滴,通过各种消费场景,慢慢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等回过神来才发现,中国已然敲开了无现金社会的大门。 首倡"无现金" 如今,"无现金社会"俨然已成为了社会热词,两会上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不少代表委员围绕"无现金社会"提案,呼吁为无现金支付打造更丰富的场景。 两年前,微信支付的"无现金日"活动让"无现金社会"的概念为人所知。经历了微信红包的爆发,2015年微信月活跃用户已突破4亿。在庞大的用户基础上,微信支付开始首倡无现金支付的生活方式。 在2015年8月8日这一天,发起了全球首个"无现金日"。自此,无现金支付的生活理念开始被人们熟知。 为了培养消费者习惯,时隔一年,微信支付再次携"无现金日"活动卷土重来,这一次的规模更大,商家数量接近70万,并且覆盖全国多个城市,遍布吃喝玩乐行各个领域,吸引了超过1亿用户参与。微信支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中国人对"现金"观念的转变。 与此同时,微信支付不懈丰富线下支付场景,如接入滴滴打车系统、美团外卖服务、推出"微信买单"利好微小商户、上线生活缴费服务,让中国的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等各环节的消费都可以用微信支付完成,使便捷时尚、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真正被社会接纳。 从"无现金"到"不用等" 短短几年,许多消费者已从早期的观望,在习惯于移动支付的过程中已快速转为"无现金生活"的身体力行者。不过作为倡议者和实践先驱的微信支付,似乎还要在"无现金社会"的推动上踩一脚油门。 从5月18日开始,微信支付联合30多个行业、百万门店及合作伙伴在全国发起新一轮的鼓励金活动,鼓励全民"无现金 不用等",体验购物、买单"不用等",鼓励金、优惠"不用等"的便捷、时尚新生活。 回顾往年,这次的"鼓励金"活动相对以往,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变化便是鼓励金的使用期限。市面上出现的类似微信支付"鼓励金"的玩法,虽然活动名称不同,但模式上都是对"鼓励金"活动的模仿和跟进,在优惠领取设置上也跟风前一年的微信活动,对使用时段设置了门槛,大多需要经过7天的周期(7天内要连续参加活动)才可核销使用,这样的限制让大多数消费者感受到了不友好的体验。 或许是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让用户能够真正从"鼓励金"活动中获益,体验"无现金"的便捷高效,微信支付在今年的活动中对这一流程进行了优化,用户获得的鼓励金可以当天领取、当天使用,不再需要漫长的等待,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和体验。 从提出"无现金"概念到建立"无现金,不用等"的理念,微信支付的改变也是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增长、消费者观念变化的的一个缩影。 无现金社会悄然到来 中国领先世界的移动支付格局无可争议:据Forrester 的数据,2016全年美国移动支付规模增长39%至1120亿美元;据艾瑞咨询估计,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扩大两倍多,达38万亿元人民币(合5.5万亿美元),是美国的近50倍。毕马威发布的《全球消费与融合调查报告》显示,66%的全球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移动钱包业务,而中国的比率则高达84%。 随着中国消费者的脚步, "无现金"生活方式走向全球。微信此前发布的《"五一"无现金出境报告》显示,中国香港、韩国、泰国、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台湾、新西兰、新加坡都已成为内地游客的"无现金剁手集中地"。 随着无现金支付的概念深入人心,人们上街购物带钱包的越来越少,掏出手机使用移动支付的行为越来越频繁。十年前,在中国不带现金出门,寸步难行。如今,带现金出门,有时却无用武之地,"无现金生存"体验者越来越多。 在微信支付引领下,中国的消费者推开了"无现金社会"的大门并一脚迈了进去。环保、便捷、高效的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大众无法割舍的新生活方式,让用户得到更多实惠的同时,也真正享受到"不用等"的便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