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昔日我们奉为英雄的创业先锋都成了如今创业路上的容


  创业者们正在变得越来越焦虑。有些来健一会上路演的创始人,开场白就很直接:我们这个项目,就是为阿里(腾讯)量身定做的,未来就坐等被他们收购了。话语里透着无奈。科技巨头们虎视眈眈地扫描着创投圈的动向,原本就稀缺的优质项目,或是商业模式要么被收购,要么被复制。新入场的创业公司,可以想象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小。近日,腾讯的市值突破了30000亿人民币。此前不久,人们开始怀念沉寂许久的周鸿祎,希望一贯以搅局者形象出现的"周大炮"对巨头横行、波澜不兴的中国创投圈吐吐槽。
  有趣的是,中美两国创投圈的焦虑越来越同步。美国VOX网站的专栏作家李(Timothy B. Lee)近期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很耸人:互联网创业公司之死。文章通篇表达了和中国创投圈同样的情绪,蛮有意思,我做了部分摘译,希望创业者们看到文章后,焦虑能有所缓解。
  硅谷最美妙的传说,莫过于一群年轻人猫在车库或是宿舍里捣鼓点新玩意,就足以撼动世界。五十年前这里诞生了Apple和Microsoft;四十年前AOL(美国在线)呱呱坠地;三十年前轮到了Amazon、Yahoo和Google;二十年前Facebook横空出世;十年前,呃……十年前有点尴尬,创业者如过江之鲫,不绝于河,可真正称得上成功的最新一家创业巨头还是Facebook,这家伙如今都13岁"高龄"了。
  Uber在今年之前本来有望成为硅谷新贵的,可惜他们家的大boss黯然辞职,这家公司的前景变得渺茫起来。这十年里出现的别家公司,显然和上述公司不在一个级别。Airbnb算是Uber之后美国最值钱的创业公司,估值也不过310亿美元,仅仅是Facebook的7%,诸如Snap(社交软件,主要特色为"阅后即焚"照片分享)、Square(移动支付公司)和Slack(企业级沟通工具)之类的其他公司,就更不值钱了。
  为什么会这样?
  带着这个疑问,我最近去了趟硅谷,听听几位科技公司大佬及创业公司投资人的见解。
  Social Capital投资人Jay Zaveri说:"你知道我当年第一次看到谷歌和亚马逊这两个项目时啥感觉吗?就像是看到了哥伦布和达伽马首次出航。"
  Zaveri说,早年间互联网的钱比较好赚,创业公司早早占据搜索、社交、电商等领域,收获颇丰,而当Pinterest(照片分享网站)和Blue Apron(半成品生鲜配送)这些企业再进入互联网,所能切到的蛋糕就很小了。
  事情没这么简单。
  更多人认为,当下科技巨头都变得更为实际,为了确保自己在细分领域内统治地位,会将许多威胁扼杀在萌芽之中,在潜在对手还没壮大之时就将其兼并掉。这些巨头越来越擅长在互联网基础性产业的关键区域卡位,他们曾经在这些地方赚了大钱,如今又将通往这些地方的必经之路通通封锁掉。
  结果显而易见:曾经以搅局者形象出现的创新企业,俨然成了保守的市场垄断者——他们的规模越来越大,纷纷占据产业高地,地位也越来越难以撼动。
  巨头频频吞并小虾米,先下手为强
  Instagram联合创始人Kevin Systrom接受Facebook的10亿美元的收购报价,放弃独立运营
  在硅谷,人人都听说过老牌巨头被冒出的新技术干掉的故事,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数字设备公司)、Sun Microsystems(太阳微系统公司)、AOL和Yahoo都在这个阵亡名单里。投资人Phin Barnes说,如今的科技巨头都在仔细研究这些死去的老牌巨头犯下的错误——特别是方向性失误,以避免重蹈覆辙。
  智能手机的出现,让Facebook迎来了生死攸关的一道坎。作为基于桌面系统起家的创业公司,Facebook很容易像Yahoo一样,被移动设备迅速取代。不过小扎很快意识到触摸屏手机的重大意义,投入重兵开发手机App,并将这项任务的优先级提升到最高级别。
  小扎还喜欢做的另一件事是买买买,反正不差钱。他的收购目标是那些在移动端拥有海量受众的项目。Facebook2012年收购了Instagram,当时Instagram没多少员工,买的时候花了10亿美元,两年后,小扎又花190亿美金收购了WhatsApp。
  小扎这招是从谷歌那里学来的。2006年,Google花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Youtube如今已成为全球最火的网站之一。Google在2005年还做了一个无比英明的决定,买了一家名为"安卓"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最终奠定了谷歌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
  后面的事实证明,这些公司当时做出的收购决定意义重大。WhatsApp和Youtube已成为Facebook之后互联网顶级社交产品,没有之一。Instagram紧跟其后——假如不把中国同类产品考虑在内的话。这些公司若是保持独立地位,不被收购, 很容易发展成为Google和Facebook的主要对手,它们如今都成了Google和Facebook版图中的一部分。
  生意不成,就是敌人
  Snap联合创始人Murphy和Evan Spiege拒绝了扎克伯格的收购请求,转身推动Snap上市
  不是所有创业公司都乐意被巨头收购,Snapchat的CEO就是其中一位。他在2013年回绝扎克伯格30亿美金的收购动议,2017年推动公司上市,并将其改名为Snap。作为回应,Facebook干脆自己搭建了一个类似于Snap的版本,旗下的Instagram也在2016年年底推出和Snapchat最受欢迎功能"Snapchat Stories"的仿照版。六个月之内,Instagram Stories日活已超过Snapchat Stories。Instagram还开发了一款与Snapchat滤镜类似的功能,用户自拍时使用该功能可实现一些奇怪效果,比如头上长出一双兔子耳朵或狗耳朵。
  Instagram选择在Snap上市之际推出这些涉嫌抄袭Snapchat核心功能的举动,已直接影响到Snap在股市上的表现。
  Yelp(美国最大点评网站)CEO Jeremy Stoppelman拒绝了来自Google和Yahoo的收购提议,并于2012年推动公司上市。作为反击,Google自行研发了一套本地点评服务产品。Stoppelman惊讶地发现,Google利用自己在搜索引擎市场的统治力,干扰搜索结果,有些自然生成的搜索条目被系统隐藏,Yelp相关网页在谷歌搜索结果页特别靠后,这让Yelp愈发难以接触到潜在新用户。Yelp在美国市场已做到足够大,Google的伎俩让Yelp的海外扩张之路变得困难重重。
  巨头的种种不友好举动,促使很多原本想保持独立地位的创业公司只能无奈委身给他们。
  对于亚马逊的收购提议,Quidsi(美国最大婴儿电商)原本是拒绝的,孰料亚马逊竟然开始大幅下调自家网站上的纸尿裤价格,价格低至完全无视商品里所包含的运费及出厂价等成本因素。单是这一个举动,就让亚马逊在短短三个月多时间里亏了1个亿美元。作为风投项目,Quidsi打不赢这场价格战,它们不得不在2010年悲愤地将公司卖给亚马逊。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
  为了和Uber打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Lyft CEO Logan Green已经砸进去数亿美金
  像Yahoo、eBay、Google和Facebook这些老牌互联网企业,现金流都很可观,连续多年盈利。
  Floodgate(游戏开发商)的投资人Mike Maples说,扎克伯格的一个巨大优势在于,他完全没有创业公司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有Facebook这张王牌在手,做什么都是游刃有余。
  小扎创立Facebook的时间是2004年。在那个年代,运行一个网站——即便是一个拥有百万用户的网站,也不需要太多成本。随着Facebook的持续发展壮大,网站盈利能力越来越强,并且可以揣着大量银子去吞并新型创业公司。
  近些年来,情况有些变化。自从意识到占据统治地位的技术公司强大吸金能力之后,投资人便将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有望主宰细分市场的创业公司里去。讽刺地是,这些举动让创业公司的盈利变得越发艰难。
  在出行领域,Uber和Lyft打了多年价格战。Uber砸下数十亿美金,Lyft也花掉了数亿美金。外卖行业也是如此,创业公司可以烧掉数百万美金用于获客。
  Google和Facebook这类公司对于平台的控制也愈发厉害。随着技术成本的日益降低,很多创业公司习惯花上数百万美金做营销,以获取用户及推销自家APP,这些钱大部分都落入Google和Facebook的口袋里。
  创新的本质正在改变
  Tesla是一家硅谷公司,但未必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人们对于科技巨头的这些指责不是没有道理,不过也没必要过分放大。创业公司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一个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型产品如果真的具有市场生命力,必然会找到连接消费者的渠道。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伟大的创业新公司诞生,那是因为,提供大规模且可持续盈利的在线服务的机会实在有限。
  几个月前,有家名为Juicero的创业公司成了互联网的笑料。这家公司通过夸大自家产品功能,将这款没啥技术含量的榨汁机卖出了天价。小伎俩竟然能忽悠来超级富豪重金投资(完成四轮共计1.2亿美元融资),充分说明眼下的投资人对于那些可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与新项目的求贤若渴心态。
  Juicero只是个极端案例。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当下的主流互联网公司(Snap、Square和Pinterest)所产生的颠覆性与开创性,与当年的Apple、Amazon及Google比起来,差得太多。
  以前也发生过类似情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半导体制造领域创业公司开始井喷,喧嚣过后,主宰这个市场的巨头仅有Intel(英特尔)、Samsung(三星)和Qualcomm(高通)三家。硅谷的创新从来没有停过,只不过是从芯片跳转到别的地方去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Microsoft、Adobe(图形图像和排版软件生产商)和Intuit(财务软件公司)等巨头纷纷成立,为台式机开发软件。这些公司现在依然很赚钱,只是它们的市场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App和在线服务市场也是如此,你可以用智能手机或网页做很多事情,可是其中最大的市场已经被Google、Facebook和Snap牢牢占据了。硅谷的创新精神并未消亡,只不过如今的创新,与我们在过去20年里所理解的创新,已经大不一样。
  Tesla就是个例子。它和硅谷传统科技公司的做法不太一样:Apple把生产线放在了中国,Tesla则把它的汽车生产线放在本土(美国加州菲利蒙市);Uber和Airbnb避免自行采购汽车与房子等重资产,Tesla却愿意投入数十亿美金研发电池。
  这么看来,即便是Google、Facebook和Amazon这些科技巨头继续牢牢把持着现有市场,也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在未来更为广阔的创新领域持续保持领袖地位。风水轮流转,说不定哪天就转到电动汽车、无人机等领域了。我们已经习惯了将硅谷等同于互联网,将创新等同于交互,但创新的下一波浪潮,现在看来,并不按我们的固有思维向前演进。
  ,
网站目录投稿: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