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跟我读完一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学习哲学的


  01
  我们解读了这本书已经有段时间了,今天是最后一篇,所以让我们回到对于哲学的定义,什么是哲学?阅读哲学书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古今中外思想家们对哲学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而这本书的作者冯友兰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   接下来,也让我们来看看其他伟大的思想家对哲学怎么说。   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是: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大哲学家黑格尔的《小逻辑》一书中,也提出了自己对于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02:
  回到哲学这个话题。在我国"哲"这个字起源很早,比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这些词中,"哲"或"哲人",就是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和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类似。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是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   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比如《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后来我们通常把形而上学和哲学联系起来,甚至等同起来,但实际上,形而上学是哲学中最为艰深和难懂的一部分,被称之为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是指对世界的各种事物的概念的来源和意义作出抽象的界定、分析、和论证,比如什么叫本质、形式、原因、结果、共相,它是哲学中最抽象的分枝从概念到概念,"形而上学"这个词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形而上学》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所以在西方也叫"第一哲学",如英国哲学之父笛卡尔著名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03:
  好了,讨论了什么是哲学,以及古今中外思想家对于哲学的讨论,让我们回到本书,看看作者对于哲学意义的见解。   在20世纪30年代,北大哲学系(作者毕业于北大)的传统和重点是历史研究,其哲学倾向于"观念论",比如西方哲学的康德派、黑格尔派,用中国哲学的名词就是陆王学派。而清华大学哲学系(作者在此任教)的传统和重点是用逻辑分析方法研究哲学问题,其倾向是"实在论",类似西方的柏拉图和中国哲学的程朱理学。   作者:冯友兰   在作者冯友兰所著的《新理学》中继承了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同时也避开了程朱理学中的权威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思想,用的方法完全是分析法。对于哲学的定义,作者认为哲学是一门形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国,最终成为了"不知之知"。哲学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   前面我们讲过,哲学是一门对反思的思考的学科。哲学和其他知识一样,是以经验为基础,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于它最终超越了经验,也超越了现实和客观世界,比如桌子是方的。桌子是可感知的,但是方是不可感知的。   04:
  我们聊了这么多哲学的定义,那哲学的任务或者说,学习哲学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05: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悟;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悟;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悟。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认为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称之为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了解宇宙万物,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道德境界是哲学的产物。道德境界就是贤人,天地境界就是圣人,圣人就是达成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就是哲学的崇高任务,也是我们学习哲学的意义所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悟,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网站目录投稿: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