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很庆幸能够通过朋友的推荐读到这本书。持续低迷地沉醉在一段恶性循环的生活状态里,是这本书给了自己这只小青蛙勇敢跳出水井的勇气。当然,我也不知道自己对于这个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在哪里,但至少只有自己直视敢于追寻幸福的勇气,才能迎来生活新的气息。这本书一个星期刷了两遍,希望当我回头三翻的时候,我会有不一样的心情。 1.阿德勒心理学讨论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2.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3.愤怒其实只是一种可收可放的一种"手段"而已。 4.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会束手无策。 5.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6.——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Y一样的人。 ——如何喜欢自己? ——至少我不想变成别人,也能悦纳目前的自己。 ——像这样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因为"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正是你为自己不做改变找的借口。 7.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8.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无视现实的是你,一味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同时也是"勇气的心理学"。 ——佛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拥有的心理学",继而会转入"决定论"。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9.现在的你之所以不行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了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里,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10.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的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11.你之所以不行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是不过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12.人的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 13.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能够摆脱这种物理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14.自卑感不同于自卑情结。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但是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 15.——不想成功?这是什么道理?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者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原状。 16.优越情节——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生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中。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17.弱势具有特权——以自己的不幸来支配对方。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做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18.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在同一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想象一下这种情形: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的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19.不与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20.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21.公愤超越了自身利害。 22.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形式也可以交流。 23.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权力之争。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24.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 25.为什么你把别人看成是"敌人"而不能认为是"伙伴"呢?那是因为勇气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的课题"。 26.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种意识。 27.一个个体想要在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人生课题"分为三个方面: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28.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吗?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29.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必须有所改变。阿德勒的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改变自我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30.当人能够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31.如果恋爱是用红色丝线系在一起的关系的话,那亲子关系就是用兼顾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 32.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33.阿德勒把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 ——那并不是无法容忍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了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别人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的知道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正因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人。 34.我们是使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35.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受赏罚分明教育的影响。 36.——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期待而活着。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犹太教教义中有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而且请你记住,假若你说"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么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就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37.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38.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39.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也就是本能性的欲望、冲动性的欲望。那么,按照这种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这种生活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40.——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你一定认为自由就是"从组织中解放出来"吧。认为自由就是从家庭、学校、公司或者国家等团体中跳出来。但是,即使跳出组织也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代价,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41.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42.——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子,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 ——你现在是把自己的线和他人的线乱糟糟地缠绕在一起来看世界。红、黄、蓝、绿,一切颜色都混杂在一起,这种状态叫"缠绕",而不是"联系"。 43.共同体感觉,就是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和人类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动植物和非生物。 ——social interest,也就是"社会性关心" ——社会学所讲的社会的最小单元是"我和你" 44.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 45.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人只是"为我服务的人";他们甚至会认为:"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应该优先考虑我的心情。" ——他们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进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因此,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总是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这种期待并不会每次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3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受到了极大地屈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抱着自己位于世界中心这种新年的人很快就会失去"朋友"。 46.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必须要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47.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如果认为学校就是一切,那你就会没有任何归属感。然后就会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例如家庭之中,并且还会躲在里面不愿出去,有时候甚至会陷入家庭暴力等不良状况,想要通过这样做来获得某种归属感。 ——但是,在这里希望你能关注的是"还有更多别的共同体",特别是"还有更大的共同体"。在学校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而且,我们都是那个世界的一员。一张退学申请就可以切断联系的共同体终究也就是那种程度的联系。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地风暴就会变成微风。 ——闷在自己房间里就好比停留在杯子里躲在一个小小的避难所一样。即使能够临时避雨,但暴风雨却不会停止。 48.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49.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做"横向关系"。 50.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贡献。 51.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52.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53.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54.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以汇总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对得了60发的自己说"这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够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要分清楚"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55.信用是有附加条件,而信赖是不附加任何条件。 56.并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思。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57.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58.——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剧场舞台上的样子。此时,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里边。但是,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 ——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灯光打向整体人生,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与未来;不,是感觉能看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