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何说清朝是封建社会最完美的朝代这三条对


  今天一朋友问我,北宋是不是中国封建历史上运气最差的王朝,最不应该亡却因为意外的军事调度,结果一个农耕文明活生生被带有奴隶制的农牧文明给打败了?
  我的回答当然不是,实际上北宋除去重文轻武这点,在许多制度上毛病也非常大,期内新旧党争严重再加上经济独裁,几近三天就要发生一起农民起义。只能说"靖康之耻"是意外,却也是早晚的事。
  那在整个中国封建历史中,哪个王朝的灭亡才是真正的运气不好呢?答案或许令人无法接受,却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那就是集封建制度大成者—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各项制度上都几近走到了封建制度的顶峰,之前可以撼动皇权的三大因素"外戚、宦官、权臣"皆被层层禁锢,再加上其本身的地域辽阔,冷兵器军事高度发达,如果不是刚好碰上整个世界的变革以及西方"降维"打击的热兵器,单只从内部而说,清朝实在很难倒塌。
  当然,这种直接抛出答案解释会有很多人看不大明白,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到底是怎样的制度,让清朝走上了封建王朝的巅峰。
  在我们总结封建王朝最容易受影响导致灭亡的案例中,从古至今都离不开三个因素,那就是外戚,宦官和权臣。例如汉朝的灭亡就受外戚专政和宦官干政的影响、唐朝的灭亡受的是宦官干政和藩镇权臣,而说到明朝的灭亡,我们总是说朱明子弟太会生,以致于明末时期光是各种王爷就把大半个大明江山的经济给啃光了。
  除去这些之外,权臣直接加九卿,逼前朝末帝禅让的事咱就不说了。总而言之,这三样解决了,封建王朝内部灭亡因素就解决了一大半,甚至可以说是绝大部分,可惜的是直到明末,依旧有外戚和宦官因素。
  但是清朝就非常牛逼了,以上的缺点,它一个都没有。
  首先是皇室外戚的影响,所谓皇室外戚,就是除君主外的皇室子弟后代和皇亲国戚做乱,例如西汉的王莽专权和明朝的宁王谋反。除此之外,皇室要供养大量的皇家子弟,对一个王朝来说也是非常重大的负担,例如明朝的"藩王分封制",让藩王后代能够继承父辈的王位和俸禄,且不降级,不将俸,即"世袭罔替"。嘉靖朝时期,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林润就上疏朝廷,对宗藩俸禄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的沉重负担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今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万石,而禄米三百一十二万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万三千石,而禄米一百九十二万石。是二省之粮借令全输,已不足供禄米之半,况吏禄、军饷皆出其中乎。
  林润以山西,河南二省所留的宗藩举例,两省之粮居然还不够几个皇室后代吃的,那这王朝不亡才怪了。
  那清朝是怎么解决的呢?
  清代皇室采用的是"世袭递降"方式,每世递降一等,比如亲王的儿子只能是郡王,郡王的后代只能是贝勒,一般来说四五代以后基本就跟普通八旗子弟差别不大了,最终降到无爵位的宗室,称之"间散宗室"。这样的做法不仅大幅度降低了皇室供养宗亲的经济压力,同时也保障了宗亲后代发生"宁王之乱"类似的藩王作乱可能性。
  当然了,清朝也拥有世袭罔替,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后代不仅永久封爵,且配飨太庙。但是十二位铁帽子王中,其中八位是拥有开国之功的皇室宗亲,后世三百年也不过只有四位因稳固江山而受封,可见成为铁帽子王的难度之大。不过"铁帽子"王实际上也并不铁,他们还是可以因罪夺爵的。例如和硕郑亲王一系中,共传10世,合15王,其中就有五人被夺爵位,其后代只能挖祖坟卖钱、拉黄包车等国日子,可谓是铁帽子王中混的最惨的一支,太丢脸了。
  外戚解决了,那宦官呢?
  在这方面,清朝更是狠。首先是从制度上,清朝的宦官总体归内务府管,具体职务上又属敬事房管辖,其设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等;但是在其中每一级里,又有总管,首领,掌案等;每一处还分领班,大师傅,带班等。那就有人说了,分级这么多,岂不是更有权力寻租的机会?
  清政府当没这么傻,首先他们把"明代二十四衙门"裁剪到"十三衙门",也就是说人数少了一半,可层级却多了很多,就使得一级压一级,统治十分严密,而且最大的总监品级也不过四级,对于干政更是严厉杜绝,其中内务府甚至可以对宦官先斩后奏,杖毙宦官更是成为家常便饭。
  我们是不是时常看到清朝的太监点头哈腰,称主子,特别一副奴才模样?
  实际上,这也是对宦官的规定之一,所以并不是清朝的宦官特别奴才样,而是他们不这么干那是违反清律的。并且清朝还规定,宦官不得出城门,不能回出生地,甚至不能和家人来往。总之,种种因素造成了清朝的宦官是所有朝代中地位最底,压榨最严重的一代宦官。虽然清末时期出现李莲英,安德海等大太监,可也只能得宠,无法干政专权,当然也是因为慈禧掌权的特殊原因了。
  除了和宦官之外,清朝还非常巧妙的解决了"权臣干政"的问题,而这个机构就是"军机处"。实际上,清朝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善的,比如清初的时候就有皇太极和多尔衮夺嫡,顺治帝终生不过傀儡,而清朝最早的议政大臣联席议政制度,也让清廷的皇权被八旗诸王削弱,这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康熙帝了。其年少继位,皇权皆落在辅政大臣手中,使得自己亲政之路充满荆棘。
  所以后来康熙在除掉鳌拜等权臣后,于1667年设立南书房,作为处理政府的机构,以削弱内阁和议政大臣的权力。到了雍正年,雍正收回诸王对下五旗的统率权,集八旗旗主身份于一体,又在1729年改南书房为军机房,1733年正式命名为军机处。
  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掌管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常日待直,应对献替,巡幸亦如指",而且军机处和内阁一样,不是专职,而是兼职,从六部官员和内阁中书中选用,选谁当然是完全看皇帝开心了。那从表面上来看,军机处和明朝的内阁非常像,都是之前宰相制度的替代品,并握有大权,岂不是还会出现领班军机大臣专权的情况?
  但是军机处一些巧妙的设置处,却杜绝了权臣专权的情况出现。例如当时规定皇帝和军机大臣要终日不离,节假日只有万寿日和岁终数日,估计是全天下节假日最少的人了,也保证了皇帝对军机大臣的控制。第二,军机处拥有全国最高的机密等级,其日常办公太监不得在侧,不得任何其余人等窥探,甚至军机处的差役,当时叫做"苏拉",昵称"小幺童",也必须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担任(后虽有年长者,但依旧有不识字的铁律)。
  当然,这样的好处哪怕不说,大家都能明白。
  除了解决"外戚、宦官和权臣"方面的问题以外,清朝的许多制度都可以称得上封建社会中最完美的,比如《大清律》,再比如围绕着督察院以及六科给事中设立的监察制度,他们基本上承袭明制,却在明制的缺点上增加细枝末节以求制衡。
  另外还非常值得称道的是清朝改中国一直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为"秘密建储制度",即可以让皇帝选择最看中的皇子继承,又解决了皇子夺嫡问题,真的是千古无前人了。
  所以我们一直都说清朝是封建制度的巅峰,它不仅解决了大部分前朝对皇权的威胁问题,同时更有着诸多创新,当然了,这也是站在前朝的错路基础上。
  只是再好的制度,也及不上整个世界改革换代所带来的冲击。
网站目录投稿: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