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报告显示,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人中国人民银行。合并后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属于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这意味着,成立15年的银监会和近20年的保监会的发展历程就此终结。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协创中心研究员李虹含表示,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说明了从分业监管到功能监管的变化。 回首往昔转眼二十年 2003年4月2日,那一天春光四溢,百花争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规定。26天后,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监会挂牌成立,正式履行由原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银行业监管职责,这是中国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最终形成的标志。 与银监会相比,保监会的历史更加悠久。1998年的秋末冬初,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成立,由原中国人保一把手马永伟出任首任主席。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当时是国务院直属单位。 直到2003年3月之后,保监会升级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获得了与中国银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同样的地位。保监会向国务院提出的修改主要职责、调整内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的新"三定"方案也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2年10月10日,国务院决定吴定富担任中国保监会主席,马永伟退休。吴定富在1998年11月至2001年1月,担任过保监会副主席、党委副书记(副部长级),对于中国保险业发展有其独到见解。吴定富执掌保监会九年期间,国内保险业发展了巨大变化。在他执掌保监会得期间,通过了《保险法》修订,并不断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 2011年10月,担任保监会主席一职9年后,吴定富退位,原农行董事长项俊波接任。2012年4月,中国正式启动了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2013年5月,《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整体框架》正式发布,标志着"偿二代"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从乱象丛生到强监管 保险业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对外开放,到《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十条"的出台,再到项俊波的落马;银行业的乱象频出和"套路"横行,直到监管重拳层层加码、"三三四专项治理"。回首过去,数不尽的过往,历历在目。 尤其保险业,在经过持续多年地快速发展后,乱象渐渐丛生,虚假出资、治理失效、资金乱用、业务乱做、误导销售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当然,不容忽视地便是项俊波的落马给业内带来的影响。 直到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痛批民营控股的保险系是"土豪、妖精、害人精"后,2016年末,保监会提出"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 2016年末一场侨兴私募债违约引发五方纠纷,侨兴集团、粤股交、招财宝、浙商财险、广发行惠州分行均陷入其中。而事件的核心,也逐渐演变成浙商财险与惠州分行的"真假保函"之争。浙商财险高额赔付导致偿付能力下降,2017年Q1综合偿付能力159.93%,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只有97.88%,处在信用保险最低标准边缘。 2017年4月9日,项俊波接受组织审查。随后,保监会印发34号文,布置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保险监管的主要任务,核心是"强监管、补短板、堵漏洞、防风险,提升服务实体能力水平"。 分业监管到功能监管的重要一环 经过20年的"摸爬滚打",保监会和银监会合并了,这对业内来说,是喜还是忧?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协创中心研究员李虹含表示,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说明了从分业监管到功能监管的变化。 功能监管是治本之策,一方面功能监管能够消除金融创新带来的"监管真空",另一方面又能减少监管标准不统一导致的"监管套利"。功能监管是按照经营业务的性质来划分监管对象的金融监管模式。 消除监管套利,进一步加强监管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推动同一类业务不同行业资本监管标准的协调一致,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防范监管套利,主要是消除规避监管指标套利和规避监管政策违规套利两类。 微信公号"财经韬略"报道称,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立,是中国金融"分业经营时代"的产物。如今的金融业,早已经进入了"混业经营"、"跨行业经营"的时代,全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不断涌现。所以,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央行宏观审慎监督的职能,合并银监会保监会,成立地方金融监管局,都是为了适应这个新时代。 银保虽然落幕,但并未结束。合并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祝福银行业和保险业,砥砺共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