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各类企业都反映存在着不同的痛点和难点。文章以"破除各种障碍壁垒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为题,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民营经济;市场环境;减税降费;企业家;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民营经济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截至2019年一季度,全国实有个体工商户已达7328.6万户、私营企业3200万户,超过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的95%,提供了3.6亿个就业岗位,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日均新设企业量呈加速增长态势,2018年日均增长市场主体5.8万户,新设企业达到1.8万户。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国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税收贡献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成果占比超过70%,城镇劳动就业超过80%,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 今天,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强国的经济、富民的经济、创新的经济、活力的经济、开放的经济和担当的经济。手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查询天气、订机票、订餐、看新闻、网约叫车,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搞定,这在40年前是科幻小说才能看到的情节,现在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这就是民营企业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所以,在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就业比较充分、市场的发育程度比较成熟、经济充满生机活力、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社会和谐稳定。 2018年11月1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批驳了所谓的"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错误论调,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三个没有变",即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很多民营企业听了这话都感到格外亲切、温暖,受到了极大的振奋。 但是,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各类企业都反映存在着不同的痛点和难点。比如有一些大型企业,过去年年难过年年过,2018年是真的没法过。一些中型企业反映,现在一开工就亏损,一停工就破产。一些小微企业反映,现在不要说挣钱,能够把工资开出去,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就不错了。这些困难和问题中央也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专门指出:"应该承认,当前一些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是现实的,甚至相当严峻,必须高度重视。" 一、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 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市场需求低迷的痛点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物质条件极其匮乏,吃饭要凭粮票,穿衣要靠布票,连买一包烟、二两肉、二两油都要靠各种票证,整个社会都要凭证购物,完全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空间巨大,需求十分旺盛,投资机会很多,做企业相对容易,产品销路也不愁。在一些民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几乎村村都在办企业,家家都有小作坊,有的村子多达一百家企业。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中国社科院统计的数据,在全球500多种工业品当中,我国有220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粗钢、电解铝、水泥、精炼铜、船舶、计算机、空调、冰箱等产品的产量都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过去,老百姓天天离不开的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工业券等票证早已进入历史博物馆。今天的社会完全不一样了,我国的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品种齐全,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完全变成了买方市场。 所以,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很多民营企业就感觉到市场需求不旺,产品和服务越来越难卖,发展空间越来越窄,竞争力越来越小,甚至有的企业感到"几乎支撑不下去了"。 (二)投资回报率低的痛点 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大多从事传统产业,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增速持续上行、市场需求旺盛、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所以企业投资的回报率和利润率都比较高。 但是,这些年随着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明显弱化,严重地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了投资回报率和盈利能力的逐年下降。2017年,全国工商联曾经向全国27个省区市发放了5000份调查问卷,结果发现目前利润率在5%以下的企业占到了50%,利润在5%到10%的只有三分之一。比如,上海商业企业的租金、人工、水电、物流等经营成本持续上涨,目前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分别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销售毛利几乎没有增加,这是导致一大批民营企业因为没有利润而关闭门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 当前,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性问题。前不久,笔者随全国政协到湖北、湖南开展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实体经济的调研。根据一些銀行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银行投放给国有企业的资金量达到85%,给民营企业的资金量只有15%,而且这15%中的大部分都给了民营的大中型企业,民营的小微企业几乎贷不到款。由于我国的小微企业现在缺乏抵押品,财务制度不健全、不透明,企业与银行的信息又不对称,再加上所有制的歧视和偏见,以及银行的"尽职免责"政策没有落地,使得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不到款。 据统计,现在有一些行业对民营资本投资存在着隐性的障碍,尤其是在电力、铁路、港口、金融、保险、电信、石油、军工、水利设施、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等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产业准入壁垒较高。在准入门槛上,对企业资质、业绩和注册资本的要求严格,为民营资本设置了"进入壁垒"。可以说,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着市场准入限制,仍然受所有制的歧视和偏见,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在各种生产要素获取和进入垄断领域等方面不能得到一视同仁和平等对待。这种行业垄断或地区垄断使得民营企业不能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极大地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八)"新官不理旧账"的痛点 有的地方政府新官不理旧账,上一届政府签好的协议和项目,换一届领导就不认了,不讲信用、不守法规,对此前所作承诺出尔反尔,"翻脸比翻书"还快,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有一些企业家反映:"不怕天不怕地,就怕今天换市长明天换书记。"一旦企业家感受到政府不讲信用,对企业生存发展环境失去信心,他们就只能"用脚投票",到营商环境更好的地方去投资发展。 (九)转型升级带来的痛点 过去,我国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走的是粗放的发展路子。今天,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科学技术在高速发展,必须从过去依靠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许多传统企业自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工艺的开发和转化应用,推动产品升级换代,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不断提高装备、产品、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形成传统产业的新优势。 但是,当前国内外发展的环境比较复杂,不稳定及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所以一些民营企业就存在着"不转型升级会等死,转不好就会找死"的问题。浙江有一位企业家,过去20多年主要从事家纺行业,好不容易挣了4500多万元。由于家纺属于纺织服装这一传统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十分激烈、利润十分低薄。经过多方调研,他决定转型做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他把多年积蓄全部投入研发半年后,发现产品要上市实现盈利还得再投入1.5亿元,但企业家全部家当都投了进去,根本无法贷到款,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他感慨地说:"我有4500万元时如果‘金盆洗手不干了,日子可以过得很好,但现在转型被‘套住了,真是不转型等死,转不好找死!" (十)环境硬约束带来的痛点 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造成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而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成为一种稀缺产品,环境治理与企业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过去老百姓"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成为全国人民的期盼。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都将面临要过好环保这一难关。 这些企业也都认识到,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是政治任务、民生工程,也是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统一的重要途径。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进行环境保护督查的时候,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损失和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民营企业遇到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问题碰头的结果。 二、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就是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一)年代变了,由过去的短缺经济时代变成现在的过剩经济时代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過30%。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可以说,今天我国很多产业和领域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库存过大,和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过去短缺经济年代走到了过剩经济年代。 (二)消费观念变了:由共同需求的消费观念变成了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品牌化的消费观念 前些年很多行业市场十分红火,做什么产品都能卖得掉,卖什么东西都能挣到钱。特别是房地产和汽车两个支柱产业带动了一大批产业的发展,仅房地产就可以拉动钢铁、水泥、玻璃、木材、陶瓷、家装、家电等几十个相关行业,汽车也能带动许多行业发展。但是,到了2013年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户均达到1.1套房;目前,我国的人均住房面积达40.8平米,其中城市居民达到36.6平米,农民达到45.8平米。在城市,汽车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标配,从2018年下半年以来,汽车销售连续出现下降趋势。 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住""行"的市场需求会发生明显变化。2013年后,我国新开工房屋面积、住房销售面积先后出现负增长,汽车销售目前也进入了低增长阶段。那些年大家都在"奔小康",都有共同的需求,就是你需要房子,我也需要房子;你需要汽车,我也需要汽车,消费呈现出"排浪式"的态势,一浪高过一浪,同时又具有高度同质化的特征。 回顾一下消费过程,从过去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件",到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新三件",再到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汽车、房子、移动电脑"大三件"。现在,又变成了旅游、保健、养生等新的消费方式。过去的消费观念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变成现在"一天换一件、春夏秋冬不重样",人们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 近几年来,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每年旅游人数超过50亿人次,增长速度达13%,人均旅游次数达4次。我国国内个人奢侈品市场每年增长都在20%以上,增速在全球遥遥领先,贡献了全球奢侈品消费的30%以上,为所有国家和地区最高。许多人跑到日本背马桶盖、去韩国买化妆品、到澳洲买奶粉,这些都是消费在升级的表现。 这些情况也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却要大量从国外进口高端技术和产品;一方面消费者对质量高、有信誉保障的消费品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国内供给又无法满足,导致境外购物热度不减,"需求外溢"。 (三)企业发展途径变了:由靠勤奋、吃苦和魄力变成靠知识、智慧和资本 很多企业家都会讲到他们是怎么艰苦创业的。广东人称自己"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温州人说"只有鸟飞不到的地方,没有温州人到不了的地方",闽南人更是唱着《爱拼才会赢》去闯天下。 前些年,你只要有魄力成立一家公司,招两百个农民工,把企业办起来,不论做鞋做服装,还是做糖果烤面包,都能卖出去,都能挣到钱。他们的发展,一靠吃苦,二靠打拼。今天,发展企业仍需要这种精神,但更重要的是要靠智慧和资本。否则,拼得越猛就会带来越多的产能过剩,甚至死得更快。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在这些科学技术上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必须依靠知识和智慧。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和金融业遭受重创,但苹果、脸谱、谷歌、微软、亚马逊等高科技企业基本上毫发无损,我国的阿里、腾讯、华为、百度、京东、小米、蚂蚁金服等企业更是获得了爆炸式发展。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想。过去,我们常说"李杜诗篇万口传,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有人编了个下联"苹果三星很抢眼,各领风骚就半年";过去是"一招鲜吃遍天",现在是"一招鲜吃三天"。 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万亿元,约占GDP的1/3。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1.63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超9万亿元,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6亿。可见,数字经济助力国内大市场形成。2018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4%,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个百分点。另外,数字经济还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显示,有92.9%的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后利润率得到提升;2018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相关企业实现研发成本降低30%,生产效率提高10%,实现节能减排10%。 今天,基于互联网创业的这些企业,更是具有明显的科技和资本的鲜明特色。尤其是那些创业三年内市值达到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更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主要是靠技术、人才、资本、市场和商业模式等,而其中使之爆炸式成长的是资本。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资本在企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现在市场上还流行着一句术语——"烧钱"或"砸钱"。比如,有一些互联网企业由于采用先进的商业模式现在还处于亏损状态,但他们的融资却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几轮融资都是几个亿、十几个亿的规模。 那些天使基金和风险基金投的是预期、投的是未来。当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基因技术、智能机器人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发展,建立在这些新技术基础上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不断兴起,基于这些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许多投资基金都是抢着买、追着投。 所以,今天民营企业的发展途径跟过去不一样,需要勤奋、吃苦和魄力,更需要靠高科技、大智慧、大资本,这样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四)要素成本变了:生产要素由过去的廉价获取到现在的高企不下 我们知道,土地、资本、劳动力、物流、能源、原材料、商铺租金等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许多民营企业凭借着人口红利、廉价的土地、能源原材料等,很快把企业发展起来了。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资源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时代已经过去,比如企业人工成本持续上升,加上员工的各种保险费用的增加,用工成本呈现出叠加式的攀升。 近几年来,各地连续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从2011年到2018年8月,全国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8年平均增幅约14.8%,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企业"五险一金"占到了职工工资的40%左右。目前中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工人工资水平已远超东南亚国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除了在人工成本上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外,在土地成本、物流成本、资金成本、能源成本、配件成本等均高于不少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物流、电价、天然气等方面也承担着较高的成本。在成本优势逐步丧失的同时,以高附加值为基础的新优势尚未形成,导致了竞争优势下降。 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必须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质量增进和成本优势的双重提升。政府也要尽力为企业降成本,特别是降低人工成本、税费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排污成本、社会保险性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五)法治环境变了:由过去的"胆子经济"变为现在的信用经济 我国很多民营企业是在过去法制不健全和低制度化水平下发展起来的,一些民营企业家在谈起创业经历时,都有"胆大、敢拼、不怕风险"的体会。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过去有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踩政策的红线、打制度的擦边球,干過偷工减料、缺斤短两、质次价高甚至偷税漏税的事,"见了绿灯加速走,见到黄灯抢着走,见到红灯绕着走"。还有的人信奉"大胆就能赚钱、关系就是资源",常常通过拉关系、找门路发展企业,有的甚至不惜用重金贿赂权力来获得非法利益。为什么有个别企业家总觉得头上悬着一把利剑,就是因为在以前的发展过程中做过不合规、不合法的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败力度,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老虎苍蝇"一起打,对官商勾结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所以,现在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党政干部和企业家打交道都能够守规矩、讲分寸,很多民营企业也能够遵纪守法办企业。所以,今天我们说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要求民营企业必须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坚持契约精神,做到讲诚信、守信义、重信誉。 民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加快技术、产品、管理、制度和商业模式等的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培育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由过去的靠关系发展转变为靠实力发展,摆脱对不正当政商关系的依赖,积极构建健康新型的政商关系。 (六)市场空间变了:由单一的国内市场变为开放的全球市场 很多民营企业从小商小贩做起,在家门口摆地摊,走街串巷、沿街叫卖,经过原始积累一步一步做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商品、技术、资本、管理、服务、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广泛流动。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现在又建立了一大批经济自由贸易区,可以说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也为我国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很多民营企业在具备了一定实力以后走出国门,也就是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企业。比如,新疆特变电工在全球70多个国家或地区承接了电网、水电站、太阳能发电站等工程项目,把节能化、智能化、自动化电力建设的技术、标准和经验送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 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沿线涉及65个国家,人口约占全球的63%,年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这些国家资源禀赋各异,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强劲,与我国经济形成良好的互补,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巨大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各类企业近2万家,主要是进行产能转移与合作、建设工业园区、并购先进品牌技术、购买重要战略资源、承包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等;涌现了华为、吉利、三一重工、比亚迪、长城、福耀、红豆、华坚、TCL、华立、特变电工等一大批民营企业。所以,广大民营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变化,要摒弃过去的小农意识,拓宽国际视野,树立跨国思维,培育国际经营人才,了解国际市场规则,在具备一定实力和条件的基础上,要实施国际化战略和资本运营,使企业不仅能够成为国内的知名企业,而且能够成为全球化的跨国公司。 (七)商业模式变了:由过去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变成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 商业活动自古就是上游产业挣中游产业的钱,中游产业挣下游产业的钱,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来获取中间差价,以赚得利润。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商业模式称为"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所有互联网的产业化和所有产业的互联网化,完全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商业模式。仅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言,从生产、经营、销售到盈利模式等,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1.生产环节方面 過去手机制造商要生产手机,必须先做半年到一年的市场调研论证,然后召开董事会讨论研究,作出决定后再购买设备和材料进行生产。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又要找形象代言人做广告、铺市场,这个过程至少要一到两年的时间。但自从有了互联网,特别是PC互联网上升到移动互联网以后,生产环节就被颠覆了。小米创新了做法:利用发烧友商业模式,通过互联网联系一群发烧友,跟他们保持互动,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手机,然后根据用户的诉求设定手机的配置、外观和价格。产品还没面世,小米就已经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手机。之后,小米把需求交给代工企业进行生产,最后把产品配送到每一个消费者的手中,既不用自己开工厂又省去了中间商。 2.经营手段方面 很多企业采取用户体验的方式来重构产业链,打破产业边界、组织边界和区域边界,形成新的经营模式。他们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构建新的经营生态,不再办工厂、做产品、建房子,但是他们利用这种用户体验的方式形成新的经营模式以后,往往又成为某一个行业的大企业。比如,"滴滴出行"就没有一辆本公司的出租车,但却是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又如"美团点评""饿了么"没有一家餐馆、没有一个厨师、自己也不做一道菜,却能给客户提供全世界任何一道美食。 目前,我国共享经济规模超过3.5万亿元,增速超过100%,有6亿人参与分享。有人预测,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达到年均40%左右的增速。可以预计,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商业模式。 3.销售手段方面 过去人们通过赶集、逛商场、逛超市去购物,商品紧缺或人多时,常常要排着长队等着买、抢着买,而商家都是等着客户上门买货。现在有了互联网,"赶集"变成了"O2O"。比如,你要在家吃麻辣火锅、要美容美甲、要做脚底按摩,商家都能派人准时上门提供服务。 2016年,中国每秒钟发出一件快递,全年人均23件快递;2017年,人均30件快递;2018年,人均超过36件快递。统计显示,10年前,中国电商交易额不到全球总额的1%,如今占比超过40%,超过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的总和。我国个人消费相关移动支付额一直居全球最高。 过去,因为中国游客出境游时喜欢随身携带大量现金而成为被抢劫的重点对象,以至我驻外使领馆不断提醒中国游客"出国要少带现金";如今,这种提醒变成了"出国要记得带点现金"。这其中的转变,正是中国移动支付飞速发展的结果。过去五年,中国互联网消费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2%,居世界第一。 4.盈利模式方面 以往我们买东西付了钱,商家就能从中获得利润。现在,很多企业给客户提供服务或产品,客户不用花一分钱,他们的企业却做得很大很有影响,这里面的奥妙就是他们采用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盈利模式。比如在百度搜索信息,在新浪、新闻头条阅读新闻,用高德地图导航,用360等软件杀毒等全部都是免费,但这些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他们也都是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企业,他们靠什么方式生存发展?过去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现在这块免费了,没有"羊毛"了,他们就利用新的业务来创造收入,那么互联网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拥有海量的用户。他们靠免费服务和产品获得海量的用户,之后它的边际成本趋于零,再通过广告或者增值服务的方式赚钱,也就是创造了新的价值链。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全新商业模式,人们把它称为"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盈利模式。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的兴起,各种新的商业模式还会发生巨大变化。 (八)发展理念变了:由过去的粗放型发展理念变为新的发展理念 过去我们的发展理念有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比如改革开放初期,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全国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局面。在粗放型的高速增长过程中,难免有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给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危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来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创新发展就是要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等红利渐趋用尽的情况下,必须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到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上来。 协调发展就是强调注重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增强发展的平衡性,不让今天的"短板"变成明天的"陷阱";绿色发展就是要适应人们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呼声,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实现绿色发展、永续发展;开放发展就是在我国劳动力、土地、能源等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就是要调动所有人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解决公平正义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创新发展才能避免动力衰竭;只有协调发展才能避免失衡失重;只有绿色发展才能避免环境透支;只有开放发展才能避免画地为牢;只有共享发展才能避免社会动荡。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发展理念的变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思路的不断认识和深化,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思路不断升级、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 民营企业存在的"十大痛点"和八个方面的市场变化,说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广大民营企业家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也要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的趋势。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属于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三、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生产力和竞争力,营商环境的好坏,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指示剂"。企业的壮大,创业创新的活跃,一刻也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应该说过去几年,我国的营商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被打破,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不断被清除,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尊重,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出来。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肯定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指出近三年中国营商便利度在全球排名跃升了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大幅上升31位。可以说,我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目前进入了最好的历史时期,为广大企业家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无数的事实也都证明,营商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市场相对规范,市场发育程度比较高,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比较强,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比较快。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和前提条件。 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平均生存时间不到3年,这说明小微企业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就像小树苗成长需要阳光、土壤、水分和温度一样,只有给予更多的关心、呵护和扶持,企业才能发展得好、发展得快。根据调研和企业的呼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主要需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业创新创富的氛围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第四次创业潮)。大众创业说到底就是民间创業、百姓创业、草根创业,而草根创业者需要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当前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一些企业家反映创业环境不宽松、不公正,感觉到社会地位不高,感觉到"创业不荣耀,致富不自豪"。笔者到东北调研,20年前取得德国博士学位归国的一位企业家坦言:"回国是对的,能做点事情。但我后悔做了企业,尽管民营企业有发展空间,但没感觉到有什么高的社会地位,政府部门、官员都可以训斥你,有苦倾诉无门,潜规则太多,挺疲惫。" 大众创业是老百姓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和兄弟姐妹的钱办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贡献了税收,创造了社会财富。为什么不给予鼓励和扶持呢?战争年代以军事斗争为中心,我们需要炸碉堡的董存瑞、堵枪眼的黄继光、阻击敌人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民族的英雄和光荣,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而今天,一个公职人员用一生的积蓄让自己的亲属去充满残酷竞争的市场里创业,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年,成功率仅为百分之几,绝大多数都会失败,有的甚至血本无归。一旦创业失败,毕生积蓄就打了水漂。从这个角度上讲,创业者和创新者的失败,就如同董存瑞炸碉堡和黄继光堵枪眼牺牲一样,这些创业者也算得上是"最可爱的人"。 多年来,由于所有制的歧视和偏见,社会上包括许多党政干部在内对创业者、企业家都存在各种偏见,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比如,有一些创业者到一些政府部门去办事时,经常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刁难和指责。有的公职人员甚至用手指头指着办事人员,用蔑视的口吻说:"你这个个体户怎么怎么,你这个私营老板怎么怎么……"这些话让人感到十分寒心。 所以,我们要打造好的营商环境,就必须把过去扭曲的思想观念改变过来,要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创业者、崇尚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创业者和创新者切身感受到应有的信任和尊重,形成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几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几乎年年都讲企业家的问题。企业家是资本所有者、资源组织者、创新实践者、财富创造者和责任担当者,是市场经济的活力之源。企业家是社会的宝贵资源和稀缺资源,企业家最本质的特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我们看到,企业家按照市场和产业发展方向,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开拓市场、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个企业能够安置成百上千、几万甚至十几万人就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可以影响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反映了该国生产力和社会创业创新创富的水平。大家可以先看看美国的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再看看我國的任正非、马云、马化腾、曹德旺、李书福等,就可以理解企业家是今天中国社会稀缺的资源。乔布斯1997年回归苹果公司时,市值不过40亿美元,十几年来,市值不断攀升,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巅峰时达到7000多亿美元,超过许多中等发达国家的GDP。马云在中国开创了电子商务模式,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方式,阿里巴巴集团公司只有25000名员工,现在每天纳税超过1个亿,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相当于4000个大型商场的销售体量,创造3000万个就业岗位,要是算上带动的物流和快递,就业人数就更多。 笔者在内蒙古给企业家讲课时,曾给他们开了个玩笑说,内蒙古草原上到处都是马,但今天内蒙古最缺的也是"马",缺马云和马化腾这样的"马"。如果今天不是"二马奔腾",而是"万马奔腾",那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呢?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要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老总。现在,马云到莫斯科普京要见他,到印度莫迪要见他,他们崇尚的就是像马云一样的企业家精神。 今天,中国的企业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每个省都有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等这样的企业家,今后中国经济就会有更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的要求,在全社会营造充分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尊重创业者的氛围,让民营企业家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在事业上有成就。 (三)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要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根据民营企业家的反映,加大全面深化的改革力度需重点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加大放管服的力度。改善营商环境,放管服是核心。办事难、办事繁仍是很多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为企业"松绑解套"。近年来,国务院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一再强调要用三份清单来约束公权力:"权力清单",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负面清单",企业法无禁止皆可为;"责任清单",明确政府不可回避的责任问题。 2019年,针对行政审批权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审批事项应减尽减。时间表上,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行政许可事项"应放尽放"。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争取2019年企业办执照的时间压缩到5天甚至是3天。国务院还提出,放管服除了去存量,还要防增量。坚决防止以备案、登记、行政确认、征求意见等为名行审批和许可之实,消除审批和许可的"灰色地带"。更值一提的是,国家即将建立政务服务的"好差评"制度,把考核的权力交给企业。 第二,要确保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能够落地落实。这些年来,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可以说已经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政策的配套措施还不实,政策落地效果还不好,主要问题是: 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政策执行中"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大量存在;一些政府部门为民营企业办事效率仍然不高;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资金链紧张等等。对目前遇到的困难,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因此,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通过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去产能、去杠杆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执行同样标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落实政策,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对民营企业断贷抽贷。 要提高政府部门履职水平,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在安监、环保等领域微观执法过程中避免简单化,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执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化解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19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18条措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201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清理规范银行及中介服务收费问题。这几年,有的企业因为政府欠款而被拖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守契约,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对拖欠企业的款项年底前要清偿一半以上,决不允许增加新的拖欠。欠款方包括各级政府部门、政府的事业单位,以及地方国企与央企,工程款是清欠的重点。 到2018年12月底,对于拖欠企业款项情况的阶段性摸底已经完成。2019年1月底,全国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已清偿民营企业账款超过1600亿元。2019年3月开始,每个月报一次摸底的情况,2019年底要清退一半以上。通过这些措施,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焕发和增强民营经济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要让民营企业进入垄断领域发展。很多民营企业家反映,现在是政策出台"一箩筐"(加起来超过1000条),但民营企业也是意见"一箩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开放,既是对外开放,也是对内开放。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竞争中性原则",意味着国企、民营企业和外企等各类企业将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或将让民营企业分享更多的红利。电力、油气、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将竞争性业务全面推向市场。要深化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打破各种显性和隐形壁垒,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向实质性步伐,让民营企业能够进得去、站得住、有钱挣。 第四,要进一步减税降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19年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的目标,这被认为是放了个大招。2018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超出原定目标2000多亿元。 减税降费"大餐"中增值税是"主菜",从2019年4月1日起,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降费力度也很大: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许多省份可降低4个百分点,大部分省份可降低3個百分点,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尤为利好。同时,大幅放宽可享受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标准,对其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100万元到300万元的部分分别减按25%、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使税负降至5%和10%,这一优惠将覆盖95%以上的纳税企业,其中98%为民营企业;对主要包括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的小规模纳税人,将增值税起征点由月销售额3万元提到10万元。另外,要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 (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要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 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对"当前企业发展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政府办事机构难打交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政府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不会为。以前是"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现在有些公职人员采取"不接电话、不批文件、不办事情"的原则,有的饭不吃、礼不收、事也不办。调研中,很多企业和党政干部反映,当前不作为现象比较普遍。 如今,在一些党政干部中出现了不愿与企业家联系交往的现象,过去的"勾肩搭背"变成了现在的"背对着背"。许多受访者反映,特别是不少民营企业反映目前少数党政干部"怕"字当头——怕接触、怕担责、怕举报。不少干部的普遍心态是:宁可与企业家"不亲",也不能让别人怀疑自己与企业家"不清"。有的干部甚至说:"现在做事,一百次正确抵不上一次失误。"有的为了不出事,宁可少干事、不干事,用"不干避过"和"少干避过"。 许多商会反映,商会为了加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工作交流,每年都举办行业年会,前几年都能邀请到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出席,就行业发展情况与企业互动,但现在很难邀请到。 第二,公职人员乱执法"吃拿卡要"问题在基层依然存在。一些企业家反映,随着党中央反腐败力度的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基层少数执法人员当中仍然"无利不起早",潜规则仍有市场。在执法的过程中,还有选择性执法和滥用自由裁量权的问题。一些执法部门钓鱼式执法、选择性执法,随意罚款、随意征税等滥用自由裁量权时有发生。当有些企业遭遇选择性执法和滥用自由裁量权时,只能无奈地发出"上面很好,下面好狠"的感叹。 越是在基层,越习惯依靠关系、熟人办事。现在企业家反映,在基层最怕的是少数"科所队站"长(各类科长,派出所长、税务所长、工商所长,各种执法队长,各类检查站长)。企业家天天接触的都是基层的执法人员和办事人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营商环境就会大打折扣。 第三,过度服务给企业带来负担。根据调研显示,很多企业反映,希望政府"有事服务好,无事免打扰"。福建省晋江市多年来坚持做到"四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办事部门经常到企业搞一些检查、评估、评审,有的打着"为企业服务"的旗号搞这个活动那个活动,给企业造成负担。比如,有的地方为企业培训员工,每人要收费2000元-3000元,而且每年下指标,企业每年要增加上百万元的负担。还有的强制要求企业签订安保协议,为企业派保安,每名保安每年收费3万多元,除此之外还要求安装摄像器材等。有的甚至还以安全名义要求企业买狗(每条1万元),如果狗意外死亡企业还要赔偿。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本来是鱼水关系,结果变成了"水煮鱼"的关系。 (五)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要用强有力的法治保护民营企业产权 这些年,不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人身财产安全十分忧虑,"不挣钱心慌,挣钱也心慌,钱挣得越多心越慌""小富即安、大富不安"情绪蔓延,这几年移民现象增多就是这个问题的反映。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所有制歧视根深蒂固,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民营经济,认为民营企业家都有"原罪"。 民营企业家期盼的是法治,是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是在可预期的良好环境中发展。我们知道,资本有几个特点:一是逐利,二是安全,三是流动。哪里有利润,哪里安全,资本就流向那个地方,哪个地方投资环境好,资本就会集聚到那里。如果没有法治保障,民营企业就是一个易碎品,更谈不上健康可持续发展。 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首先要分析民营企业的财产是否是合法收入和如何分配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出来的一条道路。民营经济资产,一部分是在自主创业创新过程中增值形成的,另有相当部分是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以及日后的增值中形成的。总体是在改革开放富民政策指引下通过合法劳动和经营获得的。 当然,民营企业中也有少数害群之马要依法惩处。但整体看,广大民营企业家的财富是创业创新、依法经营和付出艰辛劳动的成果,理应得到尊重和认可。民营企业利润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民营企业为社会作出的物质贡献大大高于资产所有者所享受的物质福利。一些企业家认为,企业小的时候是自己的,大起来就不是自己的了,他们往往自嘲是在替政府和员工打工。所以说,在财富泉涌的现代社会,拥有和运用一份产权,越来越是承担一份资产增值的责任,体现一份为社会大众创造财富的客观或主观效果。 中国有一句老话:"有恒产者有恒心。"产权也是公民、法人等主体最为重要的一项权利。最近几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意见,如《中共中央国务院關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要求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和正常经济活动,切实增强企业家信心和财富安全感。 2018年以来,最高法决定依法再审顾雏军、张文忠等三起重大涉产权案件,并由最高法组成直接提审的两起案件的合议庭。这里特别要谈到的是顾雏军、张文忠案件的重新审理,标志着我国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的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今后,我们要坚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依法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不受侵犯、保护民营企业经营不受干扰、保护企业家的人身安全和致富名誉不受损害,让这批先富起来的人充分激发创业创新的活力,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六)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必须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政商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关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构建健康的政商关系,对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对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断理顺,我国的政商关系总体上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但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一些领域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不健康、不正常的政商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败力度,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和不法商人,官商勾结现象有所收敛。同时,在一些党政干部中又出现了不敢担当、不愿与企业家联系交往的现象。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 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干部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交往是经常的、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这种交往应该为君子之交,要亲商、安商、富商,但不能搞成封建官僚和"红顶商人"之间的那种关系,也不能搞成西方国家大财团和政界之间的那种关系,更不能搞成吃吃喝喝、酒肉朋友的那种关系。 2017年,"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在2018年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家成长,不能成为挂在嘴边的口号。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机制,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升级。"至此,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连续第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近年来,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越来越好,这也是我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下,要"亲"就是政府要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按照市场的原则去服务企业,打造出亲商、重商、扶商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要"清"就要对政商往来中"权力寻租、吃拿卡要"和"为官不为"等问题列出"负面清单",划定红线。对企业来说,有了健全的政企沟通机制就可以少瞎跑、少找人、少花钱,企业效益自然就提上来了。 根据"学习中国"报告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