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师紧缺或多余可能并非真问题


  近两年,关于教师数量的多与少,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是教师太多了。如有的地方把年龄大的教师从教学岗位上分流出去,让他们当保安;有的学校让老教师离开学生、离开书本,去喂猪。二是教师太少了。为防止因女教师生二胎休假而导致师资不足,有的学校制定了生育指标,要求生育的女教师排队,有的竟被排在了10年以后;还有的地方招录警察,引发了教师离职潮,导致教师进一步减少。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迥异的言论?这背后存在什么问题?笔者结合自己30多年的从教经历,谈谈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我1984年中师毕业后就到我们乡镇初中做了教师,一同毕业的同学大多被分到了初中,还有去了高中的,去小学的很少。那时,农村小学基本都是民办教师。当然,我和一些中师生以及民办教师都知道自己学历太低,适逢自考制度出台,就一起走上了自考之路。工作之余抽空自学,我考过了专科,成了我们乡镇第一个"学历达标"的初中语文教师,然后又考过了本科。后来,学校分来的大专生越来越多,再后来,本科生也越来越多。上级领导来学校总要问,大专生多少,本科生多少,但他们又强调"说的是科班出身的,自考的不算",我们自考的便顿觉低人一等。
  大约从世纪之交开始,学校的学生数急剧增加,我所在的学校,由我刚进学校时的300学生一路飙升到700、800、1200、1500,最多的时候达1800多人。那些年,教师绝对是供不应求,于是地方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只问学历不管专业,大量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被招来做了教师,农学、林学、建筑、汽修,什么专业的都有,同时还招聘了不少"代课教师"。
  近几年,学生数又急剧下降,我所在的学校不几年又由近2000人下降到了不足800人。于是,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要求严格核定编制,清退代课教师,并把多余的公办教师分流出去。那么,谁成了"多余"的呢?因为最后承受压力的是学校,因此学校领导经常开会说到此事就反复强调:"总不能把带课多的、成绩好的老师分流出去吧!"那么,现在带课少的又是些什么人呢?一般是年龄偏大的50岁以上的教师,他们基本上又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老中师生。
  说来也颇有黑色幽默的意味:一方面,这一群人现在正在填"登记表",准备申领"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另一方面,他们却成了"多余的人",遭到被"分流"的现实威胁,似乎学生少了就是他们的错。问题是"分流"到哪儿去呢?估计好一点就是养猪、当保安,更坏的结果是什么,恐怕就很难说了。
  上面这些事实,我觉得至少可以反映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乏教师编制的弹性与缓冲机制。总是强调按岗定人,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各种变数,一旦学生数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又是绝对的),就可能因为缺教师而措手不及,或者认为"多余"的教师碍了编制的运行而一"砍"了事。
  二是缺少对教师的人性关怀。就以对待老中师生的态度为例,这一群人当年"蛤蟆垫桌腿——鼓着肚子干",也不是主动选择的,而是顺应政策的安排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走上从教之路的。他们中很多人,一方面多才多艺,具有"科班出身"的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积极上进,弥补了自身学历的不足,但在学历上仍被歧视。年轻的时候他们拼命工作,一月只拿几十块工资和几块钱的班主任费,老了不能和年轻教师带一样多的课,不但要"奉献"绩效工资,还要被当作"多余人员"被"分流"出去。
  三是忽视教师职业的精神价值。老教师带不动课了,就真的没用了吗?他们从教几十年,一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或者生动的教训,不要说让他们搞什么"研究",就让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都能让年轻教师受到一些启发,少走弯路,从而更快成长。但没有人需要他们"讲故事",需要的就是让他们做一个蒙着脸拉磨的驴,拉不动磨了,那就让出位子!
  既然有的地方要"分流"甚至"清退"教师,那就说明教师"紧缺"并不是个真问题;同理,既然有的地方连女教师怀孕的事都要因工作而干预,那也就说明教师"多余"也不是个真问题。那么"真问题"是什么呢?问题的根本症结便是,很多人不能正确对待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的工作特点,以及教师的职业价值。
网站目录投稿: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