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和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很多,主要有理论学习、系统进修、专题培训、技能训练、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等。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说明,行动研究可以显著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备课来说,不妨通过以下方式开展行动研究: 一是教师个体的"三次备课"。由于习惯、时间、精力以及管理等原因,普通教师们往往只进行一次设计。这是许多教师与特级教师的重大区别之一。 而对于个人备课,于漪老师"—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做法值得借鉴。"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凭着自己的理解,备第一次课。第二次,找来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的特色。上课和设想的东西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会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不断区别哪些地方顺利,哪些地方困难,对设想进行调整,再备第三次课。" 又如,特级教师赵景瑞的"全程备课":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现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可见,课时备课一般要经历三次教学设计,即预先设计,也可称为"预设";适时设计,也可称为"现设";课后设计,一般叫"教后反思",也可称为"后设"。 二是教师团队的"研修课"。在新课程校本研修活动中,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往往经历多次反复。如"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堂跟踪——反思提升"的集体备课程序。 在校本研修中,不少地方高度重视教师间的合作与反思,开展"研修课"活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说课或无生上课)——观课议课(献课)——反思修改(课后备课)。 集体备课,一般经历"初备"和"再备"。针对本学科教师在教学新课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通过研讨形成共识,并指定教师围绕研究的主题设计教学,上研修课。教课者再将教学设计提供出来,并进行说课(或无生上课)。组内教师针对教学设计和说课(或无生上课)展开研讨,提出修改意见。教课者研修课后,学科组或教研组要及时组织组内教师或观课者议课,展开研讨,进行教学诊断(议课)。教课者撰写教学反思,进行小结,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课后备课),形成校本研修课案例。 三是用一生备课。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节课后曾问上课教师什么时候备的课,这位教师说:"备了一辈子。"用一生备课,就是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参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学科知识;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学校组织的校本研究活动中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中学",进行行动研究和实践反思,加强与同行、学生及家长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科研工作;参加网络教学研修活动,撰写教育教学网络日志(博客、个人工作室),进入专业聊天室(工作坊、研修社区)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困惑,与全国的教师和专业人员交流,获取专业上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