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杨靖宇军事生涯不为人知的一仗大战肉弹十勇士


  肉弹,并不是一种熟肉制品,而是日军中发动自杀式冲锋的意思。在强调精神作用的日军中,在战局不利或攻坚不克时,经常有狂热的官兵全身挂满手榴弹冲向敌人同归于尽,被称为"肉弹勇士"。
  最早的"肉弹勇士"出现在日俄战争期间,但都是个别行为。在一次有关靖国神社问题的采访中,有一份记载中提到,最早以批发方式出现"肉弹"的集体性阵前自 杀,出现于1936年。当时,十名关东军官兵在伪满"东边道"的讨伐作战中,陷入一支中国军队的重围,发起自杀性冲锋,全部被当场击毙,日方将他们称为" 肉弹十勇士",并将他们供奉于靖国神社。
  "肉弹十勇士"?哦,看起来是一种勇号,跟大清的某某巴图鲁似的…
  这篇记载吸引我的地方,是因为这支中国军队,按照时间推断,只能是当时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抗日联军。由于斗争环境的艰苦,东北抗日联军的作战经历能够保留下来的并不多。所以,能够在日方的记载中看到他们的战斗,无疑是令人兴奋的事情。
  可惜,这份记载中只有一个时间 – 1936年1月14日,没有更多详细的资料。
  因为好奇,我采取了一个笨办法 – 萨开始寻找当时的日本报纸。虽然肉弹这玩意儿在后来自杀成风的皇军中不算新鲜,但第一次一下就冒出来十个,而且得了"肉弹巴图鲁"这样的勇号,要是当时的记者不感兴趣,那才叫奇怪呢。
  可惜的是,在当年1月14日和15日的报纸上,没有找到相应的材料。16日,17日,也没有…
  日军在作战中一贯有隐瞒损失的习惯,甚至为此不惜采取烧毁阵亡者尸体的手段,这一手在塞班岛差点儿让和他们打仗的美国兵发了疯,难道这回的十个肉弹也让日军给炖了?
  想想,觉得不大可能,因为这个"肉弹十勇士"既然是当时公开入祀靖国神社的,没有理由不报道"肉弹是怎样制成的"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36年1月18日《朝日新闻》"满洲版"中,我找到了一篇标题带着"肉弹"的报道 --
  《染血的雪原,肉弹十勇士遗骸收容记》
  这报道还是头版头条呢!
  哦,理解了,这种稿子总得有几天让关东军审查一下吧。
  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在这篇报道中,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 杨靖宇!
  在东北抗日联军的作战序列中,有"南杨北赵"的说法。南杨,即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北赵,指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两人均为抗联优秀的领导人。
  根据日方记载,这支歼灭了"肉弹十勇士"的抗联部队,指挥官就是抗联名将杨靖宇将军 – 严格地说,这时杨靖宇将军的部队,还没有正式改编为抗联第一军,它的番号当时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
  1936年,日军已经占领东三省将近五年了,杨靖宇如何能弄得堂堂皇军玩出"肉弹十勇士"这样的精彩节目来?想想看如果是关东军派出十名肉弹勇士挂满炸弹,前赴后继地去炸杨司令,大老杨虽然枪法如神,恐怕也要防不胜防,那可不是好玩儿的。
  幸好看来还不是这样。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这篇报道是怎么回事儿吧。
  1935年10月起,日军在伪满东边道地区,针对以抗联为首的中国抵抗力量,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秋冬季讨伐作战"。整个战事持续数月之久。《朝日新闻》以 "飘雪的东边道血战详报"专栏对此战进行连续报道。此报道属于这一系列中的一篇,副标题是《全身被打成蜂窝(煤),为他们壮烈的末日垂泪》,内容是 --
  "〈奉天专电十六日发〉在东边道作战中凋谢的东濑军曹等十名勇士,为建设王道乐土而化为尊贵的人柱(为何让我想起了《鹿鼎记》中的人棍?皇军喜欢这个调调?),他们在近来讨匪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英勇行为,惊天地,泣鬼神,他们作为皇军精华发动的肉弹攻击将光耀万邦(光耀万邦未必,但别的国家的确没有用这种打法的),特此详报。
  13日,接到报告,称在桓仁县西部被包围的红军与地方武装一部约二百人突破了包围圈。在通化县英额布驻扎的铃木讨伐队福田中队与松井中尉指挥的满洲国军警 数百名立即出发进剿。14日晨6点,讨伐队在英额布以南和‘匪团’遭遇,将其击溃。这时,有附近居民跑来铃木讨伐队的总部英额布大泉源村报告 – 讲‘匪团’向西沟方向遁走,讨伐队投入追击,双方且战且走。‘皇军在激战中’。接到这份报告的时候,讨伐队本部需要守备已经没有人员能够出动。但是,当时 正因冻伤,感冒等原因在总部治疗的东濑军曹等十三名战士纷纷表示不肯在这个时候躺在床上养病,他们拿起武器,带了二十六名伪满洲国的警察立即赶去增援。
  在西沟附近,他们与大约七十名‘匪团’遭遇,随即展开了一场迅猛的追击战,一直追到西沟。这时,他们发现早应该到这里的福田中队踪影皆无,而敌人却变成了 两百名,结果我军反而遭到包围,周围弹如雨下。在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之后,敌军顽强不退,进攻越发凶猛。星野一等兵身负重伤,我军弹药即将用尽,而满洲国 警察队的人全都躲了起来,所以只有十二名日本兵在继续作战。看到这样危险的情形,东濑军曹下定了决死的决心,下令两名士兵携带重伤的星野离开战场向总部报 告,随后高呼‘现在是死亡之花盛开的时候了,展现一下帝国军人的魂魄吧!杀,杀,杀…’(怀疑这位东濑军曹以前是在宝塚歌剧院打杂的,不然这种时候哪儿来那么多废话阿?)带队冲进‘匪群’发动自杀性攻击。(下面这段比较令人骇异)军曹被打成蜂窝煤状之后向东方遥拜,高呼‘天皇陛下万岁’遂成令人泪下之牺牲。
  得知这一悲报,勇士们的母队派出近藤中队当晚星夜驰援,于第二天清晨赶到现场,只见血染的雪地上战死勇士七零八落的尸体,无奈中只能痛哭着将他们火化后送回通化总部了。"
  报道正文之后,是日军指挥讨伐战的某司令官三毛XXX的采访评论 – 《此方为皇军之精华》,在充分肯定了十肉弹的勇气和楷模精神之后,称"歼灭十勇士的‘匪团’,是被称为东边道匪贼之王的红军第一军司令官杨靖宇麾下,经判定是其亲率最有战斗力的直属部队…"
  同一天的《朝日新闻》中,还有日军中代中队在桓仁马鹿沟与"红军匪程司令"所部五百余人交手五小时,伤亡三十余人的报道。文中称"红军匪"为"东边道之癌"。
  这个程司令,又是谁?这两次战斗,有关系么?
  据我个人推测,这个"红军匪程司令"估计是有"小杨靖宇"之称的抗联一军一师师长程斌,他当时正带领一师三团在桓仁活动,也可称是一名抗日名将,日本报纸对他的评价是"狞猛"。可惜程斌在1938年叛变,后来反而成为了追杀杨靖宇的凶手。
  不过,程斌当时并没有和杨靖宇在一起,马鹿沟的位置离通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这一仗不象是他打的。
  19日,《朝日新闻》则有对"肉弹十勇士"之战中幸存生还的星野的采访报道,内容更加详细,称这支准备出发的日军增援部队本来共计16人,而不是13人, 但有三人病情较重,遂与本部警卫部队留守。星野在战斗中一条胳膊被打断,另两名幸存者也是重伤,但似乎并非受命撤退,而是在抗联打扫战场时利用薄雾和树林 躲过搜索而逃生的。
  那么,这一仗真的是杨靖宇打的么?
  在有关杨靖宇的文献中,没有找到明确记载这一战斗的内容。但是,战斗发生的时候,杨靖宇的确就在战场附近活动。抗联第一军史料中记载 – "一军司令部于1936年1月上旬,经通化英额布和二密河,回到金川河里根据地",这说明,日军的情报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
  根据杨靖宇的警卫员王传圣回忆,杨靖宇将军这段时间的活动大致清晰,如果对照日方报道来看,竟然颇为吻合。
  当时随杨靖宇行动的抗联部队,是一军司令部和一师主力(一师师长程斌带3团在桓仁活动),共千余人,日军描述其为两百人大约是为了避免在舆论上造成太大影 响。他们在这次通过英额布和二密河的转移中,的确和日军发生了交战。部队从桓仁出发后,还没走到英额布就被敌人发现了,遂迅速出山到达大泉源附近。
  这次被发现过程十分戏剧化。当时这支部队走过一个叫做响水河子的地方,路边有几个老房框,休息的时候,十几个战士跑到那里去小便,忽然发现里面居然埋伏有敌人!
  不过,这伙埋伏的敌人十分奇怪,竟然被战士的尿浇到了脑袋上也不吭一声,乖得不得了。
  战士马上报告了军部,杨靖宇下令不理他们,不要响枪,继续前进,目标是沟外的大泉源。事后,抗联的老战士判断,这伙敌人是讨伐队负责堵截的小股伪军部队, 看到这样大队的抗联不敢开火。但是,抗联部队当时行进在狭窄的山道上,如果响枪就可能被闻讯赶来的日军讨伐队大队堵截在不利的地形上形成重大伤亡。于是双 方采取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做法。
  可能《朝日新闻》中提到这支抗联部队突破桓仁以西的包围圈,指的就是这里,这支伪军后来向日军报告了杨靖宇的动向,但当时杨的部队已经到了大泉源附近。
  在大泉源附近,抗联部队与携带大炮的日军讨伐队相遇,杨靖宇先派出一个冲锋队,绕到日军背后打了一个突袭,随即走小路转向通往二密河的要道快大茂子屯。这次他遇到的,可能就是日军福田中队和松井率领的伪满军,由于抗联撤退了,日军称之为"溃逃",然而…
  到达快大茂子后,杨靖宇派两个小分队占领两侧制高点,派人对村子进行侦察,发现村里住了敌人,正是追击他的敌军。于是抗联用机枪火力封锁村东,村西大道, 对村中敌军开始了围歼。这场战斗敌军为"桓仁县警察大队"和"一个中队的日本守备队",正与福田中队和松井率领的伪满军符合。此战伪军先逃,日军被逼到一 个坟地里损失惨重。抗联活捉了几名日本兵,还缴获了两挺机枪一门炮。
  这样,此后"肉弹十勇士"和杨靖宇部交战时,福田中队无影无踪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因为他们已经在前面的战斗中被打垮,如何还能来救援。
  此后,杨靖宇怎样大战"肉弹十勇士"呢?
  很遗憾,没有记载了,只有短短的一点影子。王传圣记得此战后部队沿着喇咕河向英额布方向前进,途中与一支小股敌军交手,战斗中警卫一团徐(光)团长负了伤。
  看到这里不禁苦笑但是又没有办法,王传圣在快大茂子之战后被作战参谋高大山派出去找吃的了,他不知道此战的详情。王传圣干这个很厉害,39年杨靖宇负伤, 王传圣在江边随手一枪就打了一条四五斤重的大鱼给军长炖汤(当然很挨了一顿批)。这一回他摸到附近的小屯堡,买到四只野鸡和半口袋粘火烧,让军部的人员足 足开了一次荤 – 暗暗叹息,杨靖宇最后的日子里,王传圣已经升任少年铁血队政治教导员了,不在他身边。否则,以他的干练,搞几只野鸡来,杨将军就不会遇到有钱买不到吃的, 被迫暴露身份的情况的。也许,那样整个抗联战史都会改写。
  那么,别人有没有这方面的回忆呢?
  很遗憾,至今没有看到。杨靖宇身边的这些官兵,最后撤到苏联境内的仅以个位数记。这也是直到今天抗联史料如此稀缺的重要原因。
  尽管王传圣是多年以后回忆的内容,没有任何文字材料可以佐证,也没有讲明具体的日期,但战斗过程和日军描述的的确颇为相近。
  看到这些又对得上,又对不上的史料,萨沉思许久,一个怪异的思路逐渐进入了我的脑海。
  杨靖宇将军是公认的游击大师,遗憾的是,他没能有机会留下任何军事著作,而这次战斗,很可能是他娴熟的游击战技巧的一次出色体现。如果我们按照他的思路来分析这一战,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
  第一次与福田中队遭遇,一沾即走,迅速脱离接触,决不让敌人粘住。否则一旦抗联主力暴露目标,通化大队敌军赶来就麻烦了。
  第二次和福田中队交手是奇袭,利用了敌军远行疲惫,到村子里警惕性放松的机会,优势兵力,优势火力,攻击果断,分化瓦解,迅速解决战斗。
  你想打我不打,你刚一放松,我一拳打倒你,这就是杨靖宇!
  而后呢?而后发生了什么?
  这只是我的推测了 – 萨很怀疑那个向大泉源日军报告杨靖宇部队动向的"当地居民"是杨靖宇的人。他到大泉源据点报告求援的目的,就是钓一支敌军出来。
  别忘了杨靖宇在快大茂子战斗抓了俘虏,就算日本兵顽强,伪满军明显不会那样"刚烈",只要一问,大泉源日军总部的虚实就出来了 – 不过,杨靖宇并没有准备攻坚。日军死守的能力很强,面对没有重武器的抗联,往往少数部队也能坚守很长时间。而且日军很重视自己的据点,不会把留守力量抽 空。
  日军果然不肯出动留守人员,只拼凑了一支病员和伪军组成的队伍前去增援,结果白白送了礼。
  那么,杨靖宇在快大茂子战斗之后为何不赶紧撤退呢?难道不怕日军主力从通化赶来么?那里与通化仅仅40里。
  我的推测是,杨靖宇这样做,第一种可能是他有充足的情报来源,发现通化日军尚未出动,自己还有时间。另一种可能则是所有人都认为他要跑路的时候,杨靖宇偏偏要杀个回马枪。猎物变成了猎手,足以让追击的敌人顿失重心,行动起来也多一些顾忌。
  结果,这支日军分队就被杨靖宇钓鱼一样一步一步钓入西沟,一口吃掉了。
  抗联各部中,也只有杨靖宇装备最好,能让"肉弹十勇士"享受被机枪打成蜂窝煤的待遇,当时很多抗联武装连怎样用轻机枪都还不会呢。
  忽然想起了有位朋友评价赵尚志和杨靖宇不同的作战风格 – 赵尚志就像利斧,只要他想拿下来的地方,那绝对准备充分,一击之下无有不克,你怎么守都不行;杨靖宇则是妖刀,擅长大范围的穿插奇袭,只要有破绽就会被他发现,捕捉战机的水平天下无双。
  至于战果,杨司令消灭索伦骑兵三十二团,缴了三十八挺机枪都没有当回事,干掉十个鬼子就拿出来吹牛,估计将军会脸红的。
  倒是日本人的宣传让人有点儿狐疑。从实战看,这所谓的"肉弹十勇士"被歼灭的战斗不可能持续四个小时之久(否则杨靖宇自己就危险了),从结果看也不能证明 他们真的人人都发动了"肉弹"攻击 – 不发动"肉弹"攻击一样可以被打成蜂窝煤的,这不是证据。就算他们发动了肉弹攻击吧,这也属于拿脑袋撞机枪子弹的主儿,实在算不上聪明。东濑军曹轻敌冒 进,被钓鱼一样把部队拉到抗联的包围圈全军覆没,更属于"军人的不是,战术的不懂",何以获得这等宣传和殊勋呢?
  那只能说,是日军这一次和杨靖宇的交手打得太丢人了,急于找出几个英雄模范来维护"皇军"的声望。然而,无论是丢了炮的福田,还是被人往脑袋上撒尿的桓仁 讨伐队,都实在难以找出亮点来,只好避而不谈。倒是这"肉弹十勇士"脑子虽然不好使,还有几分骨气。日军宣传部门,也只好把他们捧出来了吧?
  结果,造就了靖国神社第一批"集体肉弹巴图鲁"。
  不知道,这算不算"时势造英雄"。
网站目录投稿:以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