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佳+梁海松+孟杰 作为美国PE巨头之一,华平从1994年进入中国到单个项目投资近7亿美元,找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市场投资的法则。 采访刚一结束,孙强就拎着双肩包,拉着拉杆箱直奔机场,没有秘书没有助理陪同,其实这种情景每周都在重演。孙强幽默、热情、直率的说话风格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是美国华平投资集团亚太区主席,也是华平中国业务的创始人。中国是华平在亚洲最重要的市场,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内考察项目、走访企业。 2014年8月28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融)与美国华平投资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信证券国际等共同宣布,中国华融增资扩股暨引入战略投资者方案已获得国务院和国家监管机构的批准,各方已就增资事宜签署相关投资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 此次引入资金占中国华融增资后股份总额的20.98%,共计145.43亿元人民币,其中华平投资近7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外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对中国金融业规模最大的一笔投资,并且开创了国外PE资金直接进入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先例。 中国华融董事长赖小民表示,华平等三家外资机构均为全球顶尖金融机构及主权基金,代表了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最顶级的水平,中国华融将积极借力境内外优秀战略投资者管理经验、成熟制度、网络资源,弥补公司国际化"木桶上的短板",拓展国际化业务、布局国际化战略。 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华平至今已在中国走过20年的历程。其间,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从无到有,从寂寥到火爆,从全民PE又到行业重新洗牌。华平也从在国内第一个项目375万美元的投资额,到如今单个项目投入近7亿美元,其在中国的投资额占全球基金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成为华平全球基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华平这20年来的演变,其实也正是PE投资在中国发展历程轨迹的缩影。 尽管其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开始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但是华平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坚持把PE投资做到极致。通过本土化团队严谨的项目审核、操作模式,以及全球化的视野,华平在中国精准投资布局了众多优质项目,并且通过自身资源、经验及全球的资源网络帮助被投企业价值提升。 从投资时的几十家店到后来的上千家店、从投资时的不足亿元利润到后来的数十亿盈利、从投资时的竞争激烈不分伯仲到后来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龙头……一个个被投企业的健康快速成长的背后,都隐含着华平为企业付出的努力。 《英才》记者通过对华平中国的高管团队及58同城、神州租车、普华和顺等企业的专访,勾勒出华平投资20年投资逻辑和商业潮流的变化。 布道者 身为华平全球运营委员会委员、亚太区主席孙强是华平第一个华人雇员,而且华平这个名字也是孙强所起,他希望华平从第一天就坚持本土化道路。 回忆起20年前加入华平,孙强笑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华平为了拓展亚洲业务,现已为华平全球联席CEO的纪杰(Charles R. Kaye)在亚洲考察了一个月之后做出判断:在亚洲投资就去两个地方——印度和中国,理由很简单:市场大、人口多。 印度区的业务负责人找好之后,纪杰在香港请了一个猎头公司帮助寻找中国业务的负责人,"这个猎头公司的老板是个印度人,我们开玩笑说他是在阿拉斯加能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的这么一个家伙。"谈及此人孙强幽默地说道,其实此人与孙强在1993年就有过交集,当时其曾想说服时任高盛亚洲副总裁的孙强加盟摩根士丹利,被不愿轻易变换工作的孙强婉拒。 此次这位印度人又找到孙强,表示有一家投资机构必须去见,否则会后悔终生。半信半疑的孙强去见了纪杰。后者开门见山就说,周围的朋友我都已见一遍了,你是最后一个见的,说不定是最合适的。当时高盛已是全球知名企业,在中国也是大名鼎鼎,而华平当时却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双方深谈后,本意不想换工作的孙强感觉到华平就像早期的高盛,加入华平能有创业的机会:不但与纪杰一起开创华平在亚洲的业务,更重要的是华平灵活机动的投资风格正适合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投资他们恰似和企业家一起创业。华平低调实干的企业文化打动了孙强,他也认为投资银行已经没有创造力,遂决意接受华平的聘请,尽管华平的工资只有在高盛薪酬的一半,而且很多驻外人员的福利都不再能享受。 孙强提出辞职后第二天,美国芝加哥早上时间五点钟,当时任高盛投资银行部主管的保尔森(后来担任高盛CEO和美国财政部长)亲自打电话给孙强,问他:"有没有我能做的事,能挽留你?"孙强表示自己去意已决。保尔森沉默片刻,对孙强说:"既然如此,祝你成功。你为高盛做出了贡献,任何时间你想回来,高盛的门永远向你敞开。" 就这样1995年中孙强成为了华平在中国的第一位员工。而华平作为国际私募基金最早进入中国的一家,对私募投资的普及也功不可没。 "刚开始在中国投资时,首先得花功夫给人家介绍什么是私募投资,什么是战略投资,两者的利弊,以及私募基金的运作方式。"孙强对《英才》记者坦言。其实当时的华平在中国没有历史业绩积淀,没有名牌效应,也没有显赫背景,除了美国总部能提供投资的资金和运营费用以外,其余跟自己新创一个投资公司没有什么区别,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当时,甚至为了"Venture Capital"是翻译成"风险投资"还是"创业投资",孙强都和别人争论了两年,因为孙强还清晰的记得在刚开始跟企业介绍华平是做风险投资的机构,企业会立马热情地招呼道:"你们赶紧来,我这风险大。"到现在,孙强也坚持认为应该翻译成"创业"而不是"风险"投资。 美国从有证券交易所到VC/PE的出现,经历了大约70年时间,而中国只花了不到5年的时间,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神速,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VC/PE出现的时候,资本市场还并没有完善。 因此,孙强把当时中国的创业投资现状总结为五大难——融资难、选项难、估值难、管理难、退出难。"现在我们投资一些民企动辄一两亿美元,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找一个稍微有点规模的民企很难,甚至销售额超过一两亿美元的都很少。"endprint 后来,为了促进政府及整个社会对股权投资行业的了解,推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孙强牵头创立了中华股权投资协会(CVCA),成为第一家股权投资领域的行业自律组织。 打造行业龙头企业 刚进入中国的前5年,华平一直在摸索投资方向。随着中国迈入互联网时代,华平最早涉足TMT领域的投资。1997年华平投资亚信时,出价只有另一家基金的1/3,但亚信还是希望华平入股,最后的妥协方案就是对赌。双方谈判针锋相对、几度破裂,孙强放弃后在赶往机场的路上又被叫回到谈判桌上,最终华平以对赌调价协议成功入资亚信,成为亚信最大的机构股东。 2000年3月,亚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每股24美元,当天最高冲到110美元,市值超过40亿美元,成为中国留学生回国在高科技、互联网创业的佼佼者。这笔投资还被哈佛大学商学院收进教课案例。 亚信在美国上市的主承销商为摩根士丹利,具体负责这个上市案子的是时任摩根士丹利亚洲副总裁黎辉。多年前,还在耶鲁大学读MBA的黎辉到高盛暑期实习,共事的正是时任高盛亚洲执行董事孙强。 对于为何在2002年那个时点选择加入华平,现任华平全球经营管理委员会成员、亚太区总裁黎辉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坦露,自己那时已经在投行工作了很长时间,在电信、电力基建、银行、科技以及其他行业的并购、合资、上市,发债以及项目融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以后投资项目和被投企业都很有帮助。另外,9年的投资银行工作使黎辉对中国的企业有了深层的了解,并且亲手操作过新浪以及亚信的上市,对于资本市场驾轻就熟。 "有了这些积累以后,我觉得,毕竟投行是中介,如果进入到一个像华平这样的投资机构,就能够更深入、更直接的去帮助这些中国的企业发展成长。"黎辉表示。被孙强"苦追"9年后,黎辉终于"牵手"华平。 华平负责消费品、能源投资的合伙人魏臻来自摩根士丹利银行,与黎辉同年加入华平;负责互联网、媒体和教育投资的合伙人程章伦来自所罗门兄弟银行,2000年加入华平;负责医疗行业投资的合伙人冯岱是黎辉在高盛的同事,2004年加入华平;负责亚洲房地产投资的合伙人周知来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金融部,在2005年加入……华平的投资团队不断充实和完善。 "华平1994年进入中国之后,前5-7年是一个逐渐了解市场,积累经验,以及打造、完善、锻炼团队的一个过程。"黎辉表示。 2003-2004年以后,随着团队、资源以及经验的日趋成熟,华平渐渐走上了投资的快车道。 黎辉介绍,首先,华平的投资方向和理念日益清晰,即发现并投资进入高速增长的优秀企业,与管理层合作,打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其次,随着团队的壮大,华平有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和经验,可以参照华平美国的模式,开始明确的行业分工,确定消费品、零售、健康医疗、TMT、房地产等核心行业深耕细作,积累人脉网络、行业知识和投资生态环境,并且通过在这些行业不断投资来加强、锻炼团队。 精准投资 "私募投资,第一是选大形势和行业,第二个是选人,第三个选时机,在三个里面有一个错了,投资就会出问题。"孙强对华平投资逻辑这样总结。 2003年,孙强综合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测,提出了"中国未来十大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大规模城镇化、中产阶级的形成、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持续全面投资基础设施、国内企业的崛起、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恶化、农业耕作现代化,以及开放医疗和教育领域等。华平中国团队根据这些宏观趋势的分析,选择了受益最大的几个行业,加快投资步伐。此后10年,华平陆续投资富力地产、绿城地产、国美电器、哈药集团、乐普医疗、银泰百货、7天酒店、红星美凯龙、锐迪科、58同城等企业,不仅参与了房地产十年来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且参与了连锁零售、医疗保健等几大投资浪潮。由于较早的进行行业分工和聚焦,当新模式、新业态的投资机会出现时,华平就能够以很快的速度读懂并抓住它们。 "在健康医疗、大消费、TMT等一些大的行业方向上,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定位都是一样的,但更重要的是怎样在其中筛选出一些我们真正有价值的垂直细分领域。"黎辉表示,"并不是有了行业导向自然就会有投资机会。要成功,必须建立专门团队并且要有很长时间的知识经验、人脉网络的积累,甚至要允许团队有试错的机会。" 当一些投资机构在大谈医疗健康领域前途无量时,华平已经建立了若干个桥头堡,并在深入研究适合华平的投资机会,包括细分到中西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等。通过对细分市场的全面分析,华平在健康医疗领域投资了乐普医疗、普华和顺、泰邦生物等企业,并在高端医疗服务领域布局投资美中宜和产科连锁医院。 根据零售行业格局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演变,华平在投资国美、银泰百货、红星美凯龙之后,抓住了孩子王、神州租车这类不断出现的垂直领域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 在地产领域,继投资富力地产、方兴、华润置地之后,华平也开始关注物流、酒店等细分行业。如华平与创业者共同投资成立的易商,是国内领先的为电商提供仓储服务的公司;华平入股的魔方城市公寓,为都市白领青年提供公寓。 "我们之所以能抓住这些投资机会,关键是在行业里要有积累,要有团队,要有上下游的资源、管理层的关系等等。"黎辉表示,"这样,当一个投资机会来临的时候,才能快速、深层地判断、抓住这个机会。如果没有现成的企业而市场机会足够大,我们甚至可以自己打造这样的企业。" 从1994年至今20年间,华平累计在中国投资90余家公司,相比一些机构每年动辄几十甚至上百家的投资节奏,华平可谓精挑细选。孙强介绍,华平坚持"宁缺毋滥"的投资理念,在市场过热的时候甚至袖手旁观、不做投资。 "对于一个专业投资基金来说,一年分毫不投,是很不容易的。基金不投资,等于厨师不做饭,压力非常之大。"孙强表示,华平就是要精准投资,看中一个项目,如果天时、地利、人和凑齐,就会重金投入,并且全力帮助企业发展。目前华平已在中国投资近50亿美元,20余家被投企业成功上市。 "我们不去占跑道,而是买马。要有眼光选到好马,不惜重金购买。如果我看好,就会不断下注加码,把马喂的膘肥体壮,才能够最终跑赢。"黎辉表示。看准一个企业,集中资源,重金、持续投入,并且调动资源全力帮助企业发展,同时也降低了我们的投资风险。 以10年为一个投资趋势的前瞻时间段,2013年华平又对于未来10年总结出了新的6大趋势: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三是简政放权、去杠杆化于金融改革的深入,四是中国经济向消费型/服务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五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经济的巨大冲击,六是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倒逼政府出重拳应对。华平计划在这些趋势的指导下继续对行业深耕细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