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网络时代里,我们接触的媒体还只是电视、广播和报纸,面对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媒体报道,自上而下的官方机构的内容推送机制,我们已习惯了接收被加工过的"焦点",毫无挑剔地接受权威话语的批评和引导。这点,在我们父母辈的身上,至今还留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互联网增长增粗了大众的舌头,移动网络给自媒体萌发提供了温床。话语权的分散,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化,受过良好教育的智力劳动力和信息分发平台日渐增多,自媒体开始成为最活跃的信息制造者。 自媒体族群不断壮大,直到生长成一群狂热的碎片化信息革命。在这个过程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对热点的饥渴贪嗜。 热点面前,我们都好像一条饿慌的狗啊。 盲目拥趸热点暴露网络群氓的集体迷茫 欲望总是难以满足,就把无趣当有趣来说。对大多数事件我们选择避而不谈,而对更集中狭窄的娱乐琐碎我们夸夸其谈。 热点频发,吸毒、出轨、离婚、装逼,难以预料的生活琐碎突然冲到了话题榜首,出人意料的刷屏霸版,即使刻意回避这些信息的人也不得不被迫从二次传播中被知悉。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我们想看到的。这就造成了一种虚无生活假象的再次肯定,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迷茫,就像大城市的雾霾,人人惧恐又无力挣脱。 既然无力反抗,何不当成一次游戏享受。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无意识的共识。吃瓜群众千万面,沙发酱油五毛水军,死忠粉红阴谋论,我们总能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明确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我们点赞、议论、刷屏、撕逼,像是为这内心笃定坚持的信念呐喊发声,一场场事关道德和人性的舆论战役,理性抛掷脑后,迅捷、狂热地参与,只为急切地融入这个快速发展中的社会潮流,不跟就OUT了。 对热点的狂热参与,成了失意者们的时代病症。有热点顺势叫嚣,没热点创造热点怒号。在热点面前,人人都想条饥饿的彘狗,贪婪迅猛,瞬间成为庸众、暴徒和帮凶。 当我们关注的焦点从宏观的社会局势切换到私人化的娱乐日常,说明这个社会发展的平稳。地域方言的一句心情口语能热闹成2016年最热闹的流行词,明星接二连三的出轨离婚剧情能周期性的刷爆社交圈。 在热点面前,狗吃屎的众生相,我在之前写过一篇《林丹出轨事件,全社会如何玩耍这个舆论游戏?》。面对一个突发的热点,新闻媒体、娱乐媒体、自媒体、吃瓜群众是如何来站队和玩耍的,有闲情的可以点击看看。 借势、跟风,以及时评 借势,是搭顺风车,是在热点上升期阶段参与,这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热点审视度。有心思和策略地嫁接自我品牌产品的营销,从而分得热点曝光的流量。 跟风,则更多盲目性,大多数在热点爆发期开始参与。通过标题党或者信息整合和产品的粗暴拼凑,完成对热点的娱乐性参与,流量难再得,属于参与式自慰。 时评,在热点中后期开始参与,后期居多。较少涉及商业嫁接,更多从社会道德、人情法治、心理哲学等方面来剖析批评("批评"包含优劣向的分析),引导舆论方向和理性认知。 前两者基本上是商业性活动和品牌热衷参与,后者多为自媒体言辞人发声,单纯输出事件看法和价值观表达。在时效性上,跟风最短,热点之后就属于信息垃圾,好的借势可作为营销案例备案广告史,而时评不单是就事论事,所以从文本生命周期看,时评生存最长,热点事件仅是说理的例证,但理性思考却可以阐释影响人类发展很长一段时期。 通过中文系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文学批评主要包含了五种形态:伦理、社会历史、审美、心理和语言。 伦理批评:伦理道德为标准;"美善相乐"或"寓教于乐"。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根源与社会意义;"知人论世""种族、环境、时代"。 审美批评:情感体验与美感价值;印象主义。 心理批评:作家心理,人物心理,形式心理的论析。 语言批评:语言本体论,语言本文结构论,语言艺术技巧论。 我刻意避免让人觉得时评在追热点的三个段位上,无可睥睨的高级感,但要是在跟风借势的软文营销里,灌输传达点关于人与社会本身的理性思考,我想,文本至少在社会道义和内容思想上,可以提升一点点品质感。 而且,时评式的追热点,本身就是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性思考。对"追热点"行为一棒打死的行业内相互鄙视,先入为主的粗暴审判,一看到涉及热点就对别人定性为跟风狗,我想或都或少都掺杂了酸葡萄心理。在学校里,我们跟着老师学习文学批评,早先的采编工作经历,需要输出有观点态度的时事财经评论,等到自己建个公号写点对人对事的看法,就成了无节操的跟风狗,那我只能认定你是在嫉妒我的才华。 此外,文学批评式的追热点,涉及到的五种形态,囊括的系统化的信息知识,要多多少领域的人文社科书籍,信手拈来之前不去做系统化的知识整理?作为文字人,我们为什么要多看杂看系统看,就是因为我们以文本输出作为工作成果的职业,必须通过源源不断的信息知识输入,才能生产出形式和内涵丰富的信息内容。 有所跟有所不跟的热点选择 热点来了,一群自媒体同仁蜂拥而上。争金夺银,颇有点奥运会的激烈劲儿。奥利匹克的格言在热点之上同样适用,更快,速度是先机,抢占早期流量福利;更高,观点立场,后来居上;更强,更激烈的情绪吐槽甚至撕扯,没有狂热的参与,就没有更热的热点。 热点发热之前,要有审时度势的能力。热点的价值选择,基本要遵循两点:热点本身的价值,是否符合价值观。热点能否和品牌产生有效的衔接,借势推广是否有违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是否会对品牌(企业、产品以及个人)自身造成损益。 见人就咬是疯狗,十足的跟风狗。跟热点,有的放矢,事件营销,要具备有所跟有所不跟的热点选择取向。即使是跟风,也要做条有姿态的借势獒啊(此处省略杜蕾斯和老金软广)! 这两天没有热点。 对于一个一心想红的文案狗,我想我快要疯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写作者,哪怕只是这手机屏幕大的舞台。我曾对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面对越来越多的跟风热点,我对这个行业愈来愈感到厌倦。 你常常在后台收到关注粉丝与你的交流,小编和淘宝小二的形式感酷似,亲的使用频率颇高。 小编这个称谓,究竟涵盖了多少行业和细分的职业工种,一时间还真难以罗列得清。特别是自媒体运营作为企业品牌宣传的标准配置之后,广泛活跃的小编族群,成为区别于编程码农的庞大键盘手支系。 小编的日常不仅仅只是编辑和撰写。在信息拥堵的互联网时代,要想在信息疲劳的消费受众留下两分初印象,追热点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以上是我对热点跟风的片面思考。有点啰嗦,权当记录和分享,可以交流。如有闲情,下次可针对一个事件做一次追热点的案例实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