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云计算行业正在酝酿一次巨变


  中国云计算行业,正在酝酿一次巨变。
  就在几天前的6月28日,一家名为UCloud的公司接受了中国移动投资公司的E轮战略投资——这是继2017年3月接受由元禾重元、中金甲子领投的D轮9.6亿元人民币之后的最新一轮。
  不要小看这个消息:在云计算领域,至此中国的三家运营商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云"伙伴":中国电信与华为以合营的方式玩起了公有云"天翼云";七个月之前,中国联通与阿里云已经在公共云、专有云、私有云三方面深入合作;而此次中移动战略投资UCloud则显得尤为特别。
  这笔未曾公布融资金额的投资引发了外界无数猜想,因为UCloud估值早已经超过100亿人民币。
  显然,UCloud在中移动的"力挺"之下,加速与移动旗下的各个业务、项目以及众多子公司、被投公司的合作,也将成为必然!中移动的大数据资源丰富,这些资源能给UCloud带来不可想象的优势,无论是在物联网,还是在AI层面。
  公开消息则称:双方将在资源、生态、技术、产品和投资层面达成全方位战略合作。而在这背后,其实UCloud自始至终一直瞄准的正是华为和阿里云所在的企业级应用场景。
  "背书者"中移动
  其实,UCloud与中移动的合作两年前就已经开始,但这次的意义显然更不一样!
  战略投资发布会当天一共有14位来自中国移动集团及各省分公司、被投公司高层出席,阵势颇大。除了中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裁李正茂外,还有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人物——中国移动投资公司董事长何宁。就连中移动方面的工作人员都感觉这种情况极不一般:除了集团年会,极少有场合能汇集如此多的高层。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副总裁李正茂
  中移动的投资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多要求,也有更多资源。除了表面上中移动旗下各个业务部门的服务需求外,UCloud将更有机会获得中国移动的大数据以及基于此的AI等能力。
  双方关于E轮投资的磋商是从最近三个月开始的,中国移动对UCloud提出了很多技术上的想法和要求,UCloud也不断在自我升级。
  如果从中移动的视角来看,中国移动投资公司的使命就是按照中移动集团公司"投基础、补短板、筑未来"的战略要求,持续跟踪云计算领域的投资机会,最终做到"以资本为纽带,建立广泛的云计算生态圈"。
  这是一项非常宏大的计划——中移动战略愿景使之未来必然要借助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使移动通信网络走向敏捷化、开放化和软件化。
  是的,云计算是中移动实现战略愿景的关键技术,更是中移动业务网络智能化的基础、生态化的关键能力——更直白地说,正在做数字化的转型的中移动,是要将一切资深业务进行云化!
  这个战略方向意味着,作为云合作伙伴的UCloud未来必将与中移动在最关键的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的战略合作。
  中国移动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袁利华称,UCloud也是在中移动综合考虑了核心技术等条件后,梳理了整个产业中的公司才被选中的:技术过硬,且是全内资。
  而在杨姐看来,除了表面这些条件外,吸引中移动的还有UCloud"中立"的价值观!
  三大"利器"
  UCloud成立于2012年,创始人除了腾讯外,还融合了各路大公司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于从一开始就在为IDC、各大运营商等公司服务,当时正值互联网大爆发的时代,所以从一开始就在亿万用户并发的工作状态中。
  但技术过硬并不是UCloud被看好的全部原因——在杨姐看来,UCloud有三大利器是其他云计算公司没有的:
  第一,国资背景。
  据杨姐查询相关资料,从目前UCloud的股东结构上看,全部为内资——E轮是中移动,D轮是元禾重元、中金甲子,C+轮是华兴新经济基金,此前在2015年4月的C轮融资则是君联资本等公司合力完成。
  UCloud CEO季昕华
  经过D轮和E轮之后,UCloud的股东已全部为国内资本,这有什么好处呢?杨姐认为这是UCloud涉猎一些政府工程的绝佳条件。
  为什么呢?因为中移动不仅是个运营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代表了国资背景,他们入驻的云计算公司,在面对一些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为政府服务的云需求时,将可能会得到更多信赖。
  UCloud CEO 季昕华直言不讳:其实UCloud从2015年以后就一直是国资背景作为股东。现在全国各地在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有非常大的业务需求,内资背景和国资股东的云服务公司在获取项目上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中立模式。
  UCloud到目前为止服务了8万多用户,其中不乏传统企业、国有企业以及政府机构,除了技术过硬以外,不得不说,UCloud确实得益于其中立的价值观。
  业界有句玩笑"世界是创业者的,创业者都是BAT的"——当今世界,创业者常常被要求"站队",业务站队、资本站队,甚至数据存储也需要站队。
  当然,有很多公司其实是不愿意站队的,那些站了队的,其实也有不少希望能够同时还有第三方云服务商。
  此外,出于业务竞争关系,亦有很多公司不能使用AT的云服务,而放在第三方中立公司的云上,显然是个最佳解决办法。
  第三,不涉足业务。
  作为基础服务能力提供商,UCloud坚持自己不碰业务,就避免了有"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状况出现,让有业务的公司可以不用担心哪天就会被复制。
  规模效应"递减"
  在杨姐看来,中移动之所以投资UCloud还有一个原因,就是UCloud是盈利的。UCloud不像目前市场上的云公司那样用亏损来换规模——作为投资方,中移动必须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和公司状况就成了基础条件。
  当然,这并不是UCloud更具投资价值的直接原因。作为UCloud来说,盈利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话题。
  第一,本身盈利。
  UCloud并没有选择目前行业里友商那种"亏损换规模"式的发展道路,而是从一开始就以性价比取胜。众所周知,云服务是一个绝对靠规模效应盈利的行业。而UCloud则得益于多年的客户积累。
  要知道,一般来讲,客户在选择CDN公司的时候几乎没有"忠诚度"可言,但是"云"不一样,数据搬迁是个很复杂且令人窒息的过程,因此选定一家云服务商就是一个长期的合作。得益于此,UCloud的客户能够快速增长且不易流失。
  第二,未来不再边际成本
  要理解UCloud的"规模效应递减",就必须先理解UCloud未来的业务模式。其实从2017年开始,UCloud就把未来的方向锁定在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AI上。
  这些业务中,只有云计算是靠大规模基础建设、摊薄成本来提高利润的,边际成本比较高。而一旦到了大数据服务、物联网和AI时代,则将进入软件式的盈利模式,即按照使用次数或者服务付费。
  届时,随着规模效应递增的硬件成本将不再是收入中突出的问题——整个公司的支柱收入将由成本相对固定的服务费构成,因为未来的UCloud其实是一家"数据服务公司"和解决方案公司。
  点评:
  从这起投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移动正在试图转变业务扩张模式,采用更加市场化的、灵活的方式来参与中国向物联网、AI时代的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并未被BAT垄断,尽管强势的公司在市场上有很大优势和话语权,但有的时候也恰恰能够给对手送些"礼物"。
  例如,大的云公司太过强势,要求小的创业公司事事以他们的规则、条件为纲的时候,创业公司就很可能无法接受,转而找向更加灵活、可以根据他们要求来提供服务的第三方云服务商。而大公司则也会出现担心业务竞争而产生数据安全方面的顾虑。
  在某种程度上看,市场确实缺少一家更中立、更强大的第三方服务商。
网站目录投稿:忆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