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书征?张丽材 案件的初步核实,是纪检监察部门在立案之前按照规定对接受和自行发现的,纪检监察对象违法违纪行为的线索和材料,进行初步核查、证实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判明是否存在违法违纪事实,是否需要进行立案调查。初核工作在整个调查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纪检监察部门案件检查的关键环节。 在当前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下,纪检监察部门如何提高初核成案率,将案件办好、办成铁案,成为当前纪律审查人员潜心尝试、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前期准备充分,认真开展初核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面对千头万绪的问题和鱼目混珠的线索,只有将问题理清、摸准、分析透,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症结所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认真分析梳理,吃透反映内容 接到举报线索后,要逐字逐句认真梳理,对于每一个涉及的问题认真分析,形成清晰、完整的核查思路。同时,要熟悉与本案有关的政策法规及相关知识,避免在办案过程中说白话、办白事,以免被调查人钻了空子或牵着鼻子走,既影响办案人员的威信和形象,还会贻误战机,影响成案。 (二)要分清层次,抓住主要矛盾 一个案件可能要涉及许多人和事,有很多模糊的线索,有直接掌握的,有道听途说的,有臆猜的等等,办案人员要思路清晰,头脑清楚,分清主次,掂量出每个线索的可查性及分量轻重、难易程度等,经过分析研判和实际了解,综合推理,找准案件的"突破口"。 (三)要依据案情,做到合理分工 要充分发挥每名办案人员的特长,做好协调配合。一句话,要唱好黑红脸,既不能让被调查人认为你软弱可欺,又不能过于鲁莽伤他人自尊,引起被调查人强烈的对立情绪而出现僵局,要做到进退自如。 (四)要分清主次,明確主攻方向 依据线索的可查性,由易到难,明确哪个线索是伏笔,哪个似轻实重,哪个似重实轻,以麻痹对方,一旦突破一个,就揭开了盖子,此案即可告破。同时,每名调查组成员都要明确谁是主要责任者,什么是主要事实,对一些细枝末节问题不必花费大的精力纠缠,待案件突破后,再按照 "七要素"的要求,追究细节和完美,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五)要抓准时机,争取一招制敌 一旦准备完毕,就要快速出击,做到稳、准、狠。做好控人、对帐、取证、突破等工作,为成案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一般来讲,不是特别复杂的案件,成案与否,第一周非常关键。在这一周,如果事前保密工作做的好,涉案人没有思想准备,很可能会出现惊慌失措,顾此失彼现象,而被我们抓住证据,迅速成案。时间一长,被调查人各方面都有了准备,就增加了工作量,增加了成案的难度。 二、善于思维思辨,掌握好询问的艺术 询问的方式决定着初核阶段所取证据的质量和办案效果。它直接影响案件的成案与否与事实的认定、案件的处理,特别是在没有物证、书证的情况下,证人证言,就成了给案件定性的唯一证据。因此,调查过程中的询问方式和技巧十分关键。 (一)明确问话要达到的目的 调查询问的目的就是查明被调查人的错误事实是否存在、当时事情的真相是什么,使该事件每一个环节都能真实全面的呈现出来。每一个问题怎样问,采取什么样的问话方式,是单刀直入,是曲折迂回,是劈头一击,是逼进死角,都要根据涉案人的具体情况,譬如心理素质、性格、承受能力等等而定,不要问那些与事实认定无关的事情。 (二)提前要做好周密的计划 在询问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完整、系统的计划和笔录提纲,和写文章一样,做到层次清楚、详略得当,使调查工作井然有序。当然,也不能拘泥于计划,形而上学,调查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调整策略,随机应变。 (三)问话时针对性要强 对特定的内容和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发问,发问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所要查明的事实就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以及起因、经过、后果如何等项目一一发问,让涉案人逐一作答,每一句问话都要解决一定的问题,要有的放矢,问到点子上。 (四)问话要简洁明了 不能喋喋不休而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意图,要引导涉案人多说,在涉案人的"废话"中找出对办案有利的东西,及时发问、快速落实。切忌就事论事,丧失了发现重大线索和案中案的机会。 三、配合默契,聚精会神做好笔录 (一)充分准备,反复演练 在制作笔录前,要依据初步提纲进行变换角色的充分演练,提前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僵局,做到化解自如。同时,在演练过程中,主问人和记录人要充分磨合,每一个眼神交流、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要心领神会,知道什么意思、要干什么,然后再次依据演练和磨合情况,修改、完善笔录提纲,做到事半功倍。 (二)集中精力,配合默契 在做笔录时,调查人员要精力集中,思想不能开小差,有时问话人绞尽脑汁设计的一个问话,被调查人也说了,但记录人员却疏忽了没记上,这就存在一个主问人与做笔录人的配合默契问题,两个人要心有灵犀,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不同一般的问话,两个人都要心领神会。 (三)耳精脑灵,善于判断 做笔录的人员要耳精、脑灵、手快,做笔录时,要听得出哪些话是重要的,哪些是废话,哪些可以一笔带过,哪些要详记,不能该记的没记上,不该记的记上了,脑子要高速运转,迅速判断出每句话的分量,并很快记上,对于一些重要的情节更要问清、听清、记清。 四、巧用谋略,压力增减得当 (一)巧妙运用证据 谈话前,我们可将收集到的证据材料和一些无用的纸张、书籍夹杂在一起,放在手边或摆在柜子里,让谈话对象看到已形成很多材料。谈话过程中,涉及到某一细节问题时,就有意或无意、时不时地翻阅一下手边或柜子里的材料,在谈话对象面前显示出一种胸有成竹的姿态,给其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其感到涉及到的问题,我们已掌握了很多证据材料,因而不敢乱说话或说假话,从"已知证据"一步一步地攻出未知证据,迫使其就范。 (二)抓住对方心理 由于谈话对象的文化素质、社会阅历、从事的职业以及脾气性格不同,因而所表现出的心态也不同。要认真研究、准确掌握谈话对象的心理活动,有针对地开展心理攻势。如针对知情人或重要证人而言,往往存在自己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领导(或同事),不敢说或不能说的抵触心理,我们首先要确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有意制造一种严肃的谈话气氛,给其施加压力,使其加剧心理恐慌变化;其次,谈话前期从其工作职责、履职情况、相关制度等方面入手,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或瑕疵,落实责任,穷追不舍,迫使其承认自己的错误;第三,问题锁定后,我们适时解压,缓和气氛,在耐心讲解政策、进行典型案例教育、化解其对抗心理的同时,对其存在或掌握的问题,适时而不点破的进行提示,使其意识到核查组已掌握相关证据,以突破其心理防线;最后,在盖子揭开后,我们采取连续发问、闪电式的谈话模式,不给其喘息之机,速战速决,扩大战果。 (三)精心布置场景 为加大谈话对象的心理压力,制造心理恐慌,提高谈话效果和效率,在每次谈话前,都要因人、因事、因情而异,精心谋划和布置场景。根据不同的房屋设施和办案人员数量,先将被调查人定位后,再将主谈、副谈和记录人定位,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要保证至少一名谈话人员与被调查人距离一米之内,并始终观察被调查人的细微动作和表情变化,根据其情感变化,适时增减压力、调整语速和问话方式,保证谈话取得最佳效果。同时,使被调查人时刻处于可控范围内,既可以保证办案安全,又对被调查人实施了人为的二次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