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在我看来,本是件很严肃的事。对于创业者们,我更是抱有最高的敬意。因为一旦选择创业,就意味着你没有了稳定的收入、没有了生活、没有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有的只是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对身体的严重透支。这些,都非常人所能承受。 然而,2015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无数热钱的涌入,仿佛让创业变成了低门槛、低风险、高回报的事儿。当时微信朋友圈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你去中关村创业大街,从二楼扔下一块砖,砸中的10个人中有5个人正在创业、2个人创业失败、3个人正准备创业,而拾起这块砖头的保洁阿姨也准备赶场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 创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让创业者们泥沙俱下。来到2016年,随着全球经济下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资本寒冬的到来,使得此前无数的创业神话跌落满地,曾经的热门行业和领域也变成现今的泡沫。根据IT桔子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创业投资分析报告》显示,从2015年至2016年,已有近1000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倒闭,而在2014年,这个数字仅为800家。 大潮退去,裸泳者终会显现。这两天和几个正在创业的朋友聊天,大家无不唏嘘于最近的裁员潮和倒闭潮。究其原因,有些是生不逢时的天灾,有些则完全是"不作死,不会死"的人祸。 作死类型一:盲目扩张 一些创业公司习惯性地求"多"求"快",但效果却适得其反,多数企业常因极速的扩张导致流血而亡。有些是被资本绑架的原因,有些是创始人太过急功近利,也有些是迫于同业竞争压力。 某二手车电商公司,深耕行业多年,也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然而随着瓜子、人人车等以C2C模式为主的互联网新军的进场搅局,加之其在2015年初拿到一笔数目不小的融资。随后采取高举高打战略,全国开设分公司、设立线下店,短短半年时间,业务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 但好景不长,盲目的扩张带来的是固定资产配置的过重和人力成本的急剧上升。由于资本消耗过快,创始团队的管理半径跟不上,加之实际业务增量与投入成本严重不成正比,最后该公司不得不以大面积裁员和收缩业务来止血。 曾有该公司员工到外地分公司出差后惊叹,说分公司的办公条件和硬件设施比总部都好,仅有几名员工的分公司,却租了市区整整一栋别墅,光会议室就有4间,真皮沙发、高配电脑一应俱全。 作死类型二:伪需求 O2O是最盛产伪需求的领域。当年O2O模式最盛行的时候,所有的线下实体企业都仿佛找到了搭上互联网快车的车票,更有甚者把O2O形容为本企业转型求生的救命稻草。 以家庭为主要消费场所的服务领域就涌现了大批创业公司,比如上门美甲、上门洗车、上门按摩等等。但所有上门服务都有那么强的需求吗? 从应用场景上来看,上门服务可以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须要上门才能完成的服务,比如上门家政、上门维修,这是刚需;另一类是不必须上门也能完成的,比如上门洗车、上门推拿。这些服务本来在线下就可以完成的,甚至到专门门店,还可以享受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今年上半年倒闭的博湃养车,我认为其模式就是伪需求。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就曾说过:"汽车后服务市场大部分都是极低频的服务,获客效率和服务效率都很差,做起来会很痛苦。" 而博湃养车就是想逆流而上,期望通过低价、补贴的方式来抢占用户,甚至培养用户习惯。殊不知,这种玩法是建立在强大资本支撑下,一旦没钱补贴,用户就不会使用该产品。 类似博湃养车这种过度依赖资本的商业模式,如换做高频领域的出行和餐饮行业,或许还能依靠资本力量,强行养成用户习惯。而面对低频且用户习惯尚未建立的领域,这种商业模式则显得过于主观和强奸用户了。 曾有个著名投资人给过创业者忠告:如果一个商业模式很复杂,做起来很痛苦,那它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 作死类型三:跟风创业 手机行业向来被认为是低成本、高利润的行业,所以在该行业曾有两波创业高峰,一波是家电企业集体入场,一波是互联网企业集体入场。 实际上,中国智能手机竞争早已进入红海,其已从单纯比拼参数、比拼价格,升级到了比拼用户体验、软件系统、供应链管理以及资本运作能力。且这个领域马太效应明显,你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在这个行业将很难生存,现如今的锤子和小米就是典型。 一度以营销和众筹模式见长的大可乐手机在今年初宣布倒闭了。在我看来,大可乐是典型的跟风创业作死类型。 所谓跟风创业,就是当下哪个行业热就去做哪行,不管自己团队、技术、产品是否擅长于此,先忽悠来投资人的钱再说。 相比大可乐出彩的众筹式营销模式,其硬件设计、产品质量、交互体验、售后服务等核心指标都乏善可陈,同时由于体量小,与供应商无议价能力,导致其产能严重不足。在后期,关于大可乐手机质量的井喷式投诉足以反映以上问题。 与其说大可乐手机死在了资本寒冬下的融资受阻,不如说其是死在了自己在没有核心优势情况下,便贸然进入手机制造业。 其实美食餐饮领域,也有很多跟风创业现象,比如死在天使轮的爱私厨和小e管饭,都是因为没有清晰的定位、难以找到盈利模式、高昂的获客成本、很低的品牌渗透率而在与众多同类公司竞争中败下阵来。 作死类型四:失信造假 在众多创业作死类型中,绝对最有器质性问题的就是失信造假了。拿着一张PPT、一组精心编制的数据,就能开个新闻发布会,招来一干记者和投资人,大谈理想和技术创新,这在创业圈是最叫人鄙视的做法。 因一篇题为《22岁,天使轮估值超过6亿,将颠覆整个视频和广告行业》的文章而走红的云视链创始人金证济苍就因造假问题,一夜间从天堂跌入了地狱。 在媒体文中,这个有着高大上名字的男孩,还有着哈佛名校背景、90后、云视链的专利技术等一身光环。 一般几近完美的光鲜外表,多是为迎合受众的刻意为之。有媒体就发现,金证济苍本名叫金明,其所谓的哈佛学历,实是哈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除了学历造假外,其宣称的全球领先的云视链技术平台,也早就被国内各大视频网站所应用。 随后,关于其团队信息造假、核心技术夸大、宣传视频盗用AVD等问题也陆续曝光。而现今,通过百度在搜索"云视链"时,仅能查到其在被质疑前的相关报道,在此之后,金证济苍和他的云视链就彻底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了。 作死类型五:烧钱补贴 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中国创业公司创造了"补贴大战"的新玩法,这其中尤以交通出行和生活消费领域最甚。无怪乎习惯了在美国有序竞争创业环境下的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都抱怨中国市场太奇葩:"我们在美国是盈利的,但是我们在中国一年用于补贴就损失超过10亿美元!" 用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包括蔡文胜、晨兴资本、经纬创投等三笔融资,一时风光无限的海外购代表蜜淘网就死在了烧钱补贴的恶性循环里。 在拿到融资后,蜜淘网采用补贴模式疯狂烧钱获取流量及用户,同时加入价格大战,开始耗费千万元频繁刷广告,然而当如网易考拉、阿里这些更强的对手入场时,蜜淘网却开始后劲不足。 于是蜜淘紧缩业务线,主打韩国海淘模式,寄望于小而美的市场,但日韩业务不足以支撑整个平台的价值。更糟糕的是,在互联网寒潮到来时,其C轮融资迟迟没有敲定,再加上转型不力,导致其最终倒闭。 作死类型六:创始人贪图享乐 这个作死类型,我认为是最狗血,也是最现实的。因为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心怀改变世界的想法,还有一部分人就是想做个项目,获得融资,然后被大公司收购,最终实现财务自由。 就在这个月,曾创造了Indiegogo最快筹款神话的AR智能头盔Skully宣布破产了。Skully提出AR智能头盔概念,曾被业界寄予厚望,称其将开拓一个全新的市场。该头盔将车载GPS、数字音频、手机免提系统、后置摄像头等集成一体。同时头盔上还配备了一个"抬头显示屏"(HUD),摩托车骑行者在骑车过程中,就可以查看所有有用的通知、信息提醒以及导航信息等,可谓未来感十足。 然而与大多硅谷创业者的创业路径不同的是,Skully的创始人,Marcus Weller和Mitch Weller两兄弟却把投资人和网友众筹的钱,花在了脱衣舞娘身上。两位兄弟的助理曾向媒体爆料,称他们把公司账户当成了个人提款机。两兄弟所住公寓的房租、日常生活开销、到国外旅游、租用豪车、购买名画,甚至到脱衣舞俱乐部玩乐的钱都是公费。 创业者要找回两大创业本源 现在很多人都在为创业者如何过冬而出谋划策,但基本都没有说出问题的实质。我觉得创业者们需要找回自己的两大创业本源,才能避免以上作死案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本源一:回归商业本质 这条看似说烂的建议,为什么还在说? 因为绝大多数人做不到。 面对资本的诱惑、外界环境的影响、周围人的怂恿,很多创业者当下是盲从的。"先活下去再说"成了他们指导一切行动的原则。 为了活下去,可以先不管是否盈利,迅速抢占市场、高频曝光品牌才是王道;为了活下去,可以再开拓几条新业务线、给产品附加几个新功能、对外虚报融资额、包装甚至造假业务运营数据。借此获得新一轮的融资,才能让企业活下去。但,这还是饮鸩止渴。 资本寒冬下,投资机构也在回归理性。现在投资人看中的不是GMV和用户数,而是你的盈利能力和核心产品竞争力。商业的本质是盈利,盈利的方式是用好的产品和服务来让用户买单。 其实在说到"回归商业本质和商品本质"时,我更愿意拿无印良品(MUJI)来举例。很多人会把无印良品看作快时尚品牌,但我认为它是生活方式品牌。因为其倡导大道至简、实用至上的产品设计理念。无印良品的产品去除了花哨的形象包装盒和非核心的使用功能,仅保留产品使用的便利性和优质的品质。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节制、超然、理性的商业哲学。 有很多生活消费类企业都在效仿无印良品,包括小米在内。但绝大多数只停留在对其理念和价值观的表层模仿,甚至本末倒置。殊不知,无印良品的成功实是源于其能给消费者提供便利+质优的产品,而后才是其价值观的输出。 现在很多的创业企业,忽视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够好,是否足够便利,足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没有回归本质的商业怎能创造出回归本质的商品呢? 本源二:懂得"断舍离" "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她倡导人们在整理自己的杂物时要"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这看似是物品管理理念,实是生活理念,也是现代商业理念。 我认为,创业和做人一样,不能贪多求大。尤其在公司核心业务和产品上,一定要聚焦。在创业初期,团队、资金、产品都不成熟完备的时候,创业者先要想着如何将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而在一些非核心的问题上断舍离。 现在很多创业者在资金充裕、人员齐整之时,都习惯对业务做"加法",以期让公司得到更快的发展。但没学会走路,就想着跑的思想是很危险的,上面那些盲目扩张、烧钱补贴的案例,都是做"加法"的后果。 创业者们不妨结合"回归商业的本质"去想想,如何做"减法"? 我们在买饭勺的时候,最关心的是这个勺子的材质是否无害,而外形再花哨、设计再前卫的饭勺,其用料对身体有害,我们也是不会买的,因为我们用勺,就是为了方便而无害地吃饭,无关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