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倒计时20天,上大学网与百度安全共同发布《上大学网第五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总共揭露全国73所虚假大学。自2013年以来,上大学网逐年发布虚假大学警示榜,至此已经曝光五批共计400余所虚假大学。这些"野鸡大学"通过各种手段,骗取考生入学,或者直接贩卖假文凭,标价从150到4500元不等,声称"从文盲一夜之间变成大专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 与去年公布的118所"野鸡大学"相比,今年曝光数量略有减少。但不能不正视的是,被曝光的数量并不等于"野鸡大学"的总量,这些被曝光的虚假大学仅仅是被发现并被确认的部分,"野鸡大学"的真实数量并不确定,而且许多"大学"只是换了个地名,比如"同济医科大学"只是从上海搬到了北京。几年来被曝光的虚假大学总量已经不小,而许多虚假大学在被曝光后改头换面又再次"凤凰涅槃"。为什么"野鸡"总能充"凤凰"?曝光也总是依靠媒体的"主动作为"?管理者、教育者和社会都应深刻反思。 虚假大学屡禁不止,首先暴露出相关部门的监管漏洞。应当说,虚假大学在招生打广告、到处流窜、办学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可以跟进管理的痕迹,甚至许多虚假大学是有"庙子"的,是由"正规培训机构"所举办。但遗憾的是,这些年来,哪怕"野鸡"满天飞,我们却几乎没看到哪个地方真正重拳出手,打击"野鸡大学"取得了成效。监管不到位、打击不得力之评,相关部门恐怕难以摆脱。所谓无人举报难受理、"游击战术"难跟进等说辞,难卸失职之责。 而教育者失位也属重要因素。识别"野鸡大学"其实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基本认定,而对于教育机构、特别是对高考考生负有特别责任的高中学校来说,帮助考生识别真伪高校,应当是基本职责之一。学校有着许多渠道可以对高校的真伪进行核实,与考生相比,有着相当强大的系统辨别能力。学校组织专人对可疑高校进行核实,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查一查这些"高校"的网站就基本可以进行识别。再说了,在对学生的志愿填报教育中,就应当有相应的教育,教会学生对"野鸡大学"进行辨别。 从根源上说,"野鸡大学"的产生,主要是高等教育产品缺乏,造成在"教育市场"上的消费端有着巨大的需求。这些"野鸡大学"所面对的消费群体,都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高考不理想的低分考生。由于社会普遍追逐高学历高文凭,许多本应去职业学校学一技之长,走更务实道路的考生,依然渴望着走一条通往高校的捷径。同时,由于相信"后门"的存在,为自己低分上大学找到了可能性依据。在社会的终端鼓励和考生的自我"脑补"中,"野鸡"也就化为一只只"凤凰",飞向这些充满希望的低分考生。 要切断"野鸡大学"的"涅槃"之源,让虚假大学失去生存土壤,必须形成相关部门监管打击、教育机构精确识别、加强对考生识别能力和报考教育多方面的系统措施。要真正对"野鸡大学"进行严厉打击,提高他们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教育机构要为学生把好关,准确提供正规大学招生名单,在教育中上好识别课,使"野鸡大学"的招生行为"无用"。若能通过系统措施,使"野鸡大学"潜在制造者在法律后果上"不敢",实际效果上"无用","野鸡大学"才会失去生存土壤,不再需要媒体每年进行挂一漏万的警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