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读后感字


  《The Last Lecture》是一本由Randy Pausch著作,Hyperion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1.95,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Last Lecture》精选点评:
  ●大师风范
  ●看的其实是录像。是我能推荐的最好的东西之一。toooooo wonderful! 几乎是平生第一次说:我想做他这样的人,而且至少我现在还做不到。
  ●……………………
  ●终于知道什么才叫教育!
  ●TTTATTT 有机会想去看 The Randy Pausch Memorial Footbridge
  ●看了视频 很震撼。唯有失去,才懂珍惜。译者陈信宏?阿信么?
  ●Randy is an honest guy.
  ●下学期的自选教材。
  ●作为第二本amazon 图书馆的借阅书,这本算很好的了。分三次读完。前50%,给人的感觉还一般,到后面渐渐感受到作者态度越发中肯起来。有一些细小的人生经验,很有启发。
  ●永远不要忘记你的梦想!
  《The Last Lecture》读后感(一):最后一课
  通过这本很薄(~200页)的小册子,Randy 讲述了《最后一课》背后的故事,自己实现童年梦想的更多更详细的经历。大部分内容讲得是 Randy 亲历的人与事,没有过多的说教,却充满了人生启发,满满正能量。故事里散发着 Pausch 教授的人格魅力,对于人生和生活的热忱,对生命的不舍。总结一下对我感触最深的几个点:1)活着其实你所拥有的的就是时间也只有时间;2)充分活出自己认为值得的人生,不要过分关注他人的期待;3)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自我,也在于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梦想。
  《The Last Lecture》读后感(二):不妨欲扬先抑的谈论这本书
  我是邮购的这本书,同时还有twilight,书到以后显然失落不少,因为很薄,大概只是twilight的三分之厚度,却比twilight贵。
  接下来的事情更让我失望,一边看youtube上的视频一边看这本书,发现几乎是视频的原稿。我不仅心里有很大的疑惑,难道这本书就是把120多分钟的视频记录了下来?
  直到看到第100多页的时候(全书200多页)"enabling the dreams of others",我才终于看到了这本书的精华,视频里没有讲到的部分。R. Pausch在这里分享了很多简短而精辟的人生经验,和很多美国式励志书一样,每一句生活哲理背后都有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一直看到这里,我才眉头舒展:算是没有白买这本书。
  不过当然,通过看视频后,R. Pausch的乐观真的打动了我。与其说他乐观,不如说他一直拥有着一个童心。从他对Disney的执着,喜欢收集游乐场的大毛绒玩具,甚至他的教学方式都有些"玩"的特色,我都看得出一个乐观积极,玩的很酷,活的很awesome的大男孩。
  《The Last Lecture》读后感(三):最后一课,如果是你,你怎么办?──《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
  一位明星教授,执教于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有着一位美丽的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从事着世界上最有前景的领域的研究,很完美的生活,不是吗?除了他患了胰腺癌,只能活三至六个月了,其他也没什么不好的……
  老天就是有这样异常残酷的幽默感,当然,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样的幽默是笑不出来的,至少,绝大多数的人是无法笑着面对的。
  兰迪·波许教授不是绝大多数人中的一员。他可以笑着面对。
  在看这场名为《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的精彩演讲之前,一直都有在想,作为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是如何能做到还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的?也会觉得这样的演讲应该会是愁云惨雾的。但其实错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兰迪教授用比健康人还健康的状态和情绪,讲述着一个个看似轻松的故事。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实现你的儿时梦想",但就像兰迪教授自己编写的著名教学软件项目ALICE一样,这只是让艰深话题能变得更易接受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实现梦想"常见的,令人激动的演讲命题背后,隐藏的是"如何生活"这个更加平和,但却始终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的命题。找到自己正确的生活状态,你所期盼的梦想会自然而自然地来到你的身边。
  在演讲的最后,兰迪平和地说,这个演讲不是为你们而讲的,我是为了我的孩子们而讲的,谢谢大家。全场起立,长达两分钟的鼓掌致敬……一种深深的感动在胸口集结,这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演讲的时间是2007年末,如今兰迪教授应该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斯人已逝,但某种精神,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留存下去。兰迪·波许这个名字,将通过EA设立的基金、ALICE软件项目、新建的校内研究所等形式留存,而对于我来说,将尽量将我的生活状态接近他在演讲中提到的他对生活的态度,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纪念这位值得尊敬的人的最好方式。
  《The Last Lecture》读后感(四):梦想不一定从一而终
  ausch在47岁被诊断为晚期胰腺癌,当得知不久于人世,他参加了CMU"The Last Lecture(后更名为Journeys)"演讲。该系列演讲原为即将退休的教授所设,让他们向青年学子讲述富有人生意义的话题。但这名字套用到Pausch身上让人不胜唏嘘,该书改编自演讲辞。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新年伊始选择这么一个题目和题材的书?我想这和新年无关,而是自己的状态有关,而这个状态恰恰契合了书的主题。演讲的的正式主题是: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讲座没有鸡汤,没有煽情,没有眼泪。现场是观众的阵阵欢笑,色彩斑斓的人生故事,还有让人惊呼的单手俯卧撑——如果不知道背景,你会以为这是一场终身成就奖发布会,而非"最后的吻别"。Pausch如数家珍般讲述自己孩提时的梦想——登月、橄榄球打入全国决赛、当科幻片船长——尽管一个都没有实现。但是,他用自己的专业VR,让学生梦想成真。他的学生在VR里找到了彼时的憧憬,也因为VR他们如今屹立在硅谷的潮头。Pausch的梦想实现了吗?你可以说没有。不过,他在人生落幕时的种种"喜感"不正是收获之后的喜形于色吗?
  人不一定从一而终,至少从梦想的层面看确实如此。回想我们小时候的梦,哪个不是天真淳朴还带点理想的仙气?但扪心自问,除了怀旧时那丝略带苦涩的温馨,梦还剩多少?有人哀怨该醒醒了,更有苦逼的人吐槽连梦都碎了。可是,除了站在风口逆风前行的弄潮儿,不是还有数不清的你和我默默走下去吗?旧梦不一定烟消云散,只是埋藏在心底。让我们风雨兼程的是那股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会更好的倔强。难道这不是梦吗? 有个小伙伴问我什么是幸福,我想在适当的阶段以适当的方式做应该做的时候就是幸福。难道这不是梦吗? 出门不用战战兢兢,工作只需要兢兢业业,和旁人即便擦肩而过也能抱以真诚的微笑。难道这不是梦吗? 只要保持一份向上的心,和向日葵一样看着太阳,我们的梦就在!
  但是,我们不能只做自己的梦,身边的人也有梦,他们和自己一样可爱。帮别人实现梦想,以利他为自利。当别人逆风飞扬的时候,自己不也感觉到清风自来么?世界就是在你搀我一把,我拉你一下的过程中变得绚烂多姿;在大家围着篝火诉说前途曲折的时候变得热闹万分。很多人说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或许就是这个道理。梦不需要醒,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梦。如果真纠结那个梦醒时分的话,或许就在功成名就或者行将入木之际吧!
  《The Last Lecture》读后感(五):梦想与墙
  单从这本书提供的信息看Randy Pausch此人,在中产家庭长大的童年,青年时期埋头工作,偶尔的消遣是以发散荷尔蒙为目的的谈恋爱,到三字头结尾遇到合适的人,结婚生子。数年后,身患末期癌症。从诊断到去世,留下一堂课与这本书。
  每个人回首一生,都会有很多想法。Randy在书里提到了很多方面,但写作和读书是类似镜面效应的创造过程。写的人创造出原型,读的人在原型里创造出当时的自己。此时的我,在这本书里读出的是"梦想与墙"。
  Randy提到很多次童年的梦想,尽管他没明说,但我的解读是能实现童年的梦想是他一生无憾的根源。他的梦想是Disney。这种梦想,在很多人心里都曾有过,但都被现实解析成了梦。他毕业给Disney投简历被拒绝,人生继续。峰回路转的是,他当教授后在Sabbatical Leave期间与Disney虚幻现实实验室合作,并在此后担任了十年的顾问。如果不在这本书里提起,没有任何人会知道,他为了创造这次合作的机会,给Disney打了多少电话,从没有任何关系的cold call开始,用他的话来说,最后跟这个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对上话的过程,不亚于跟美国总统对上话的难度。在电话里,他说了自己对Disney目前虚拟现实的项目感兴趣,然后问:"我正好要来XXX出差/开会,你有没有时间跟我见个面?"。对方说,"如果你正好要来,一起吃个午饭没问题啊"。而现实是,如果对方答应,那么他去XXX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这顿午饭。
  为了这次会面,他向所有认识的行内人打听了这个项目的情况,做了几十个小时的准备。在午饭期间,Disney负责人对其知识储备大为惊讶,然后,在午饭的尾声,Randy问,我正好有个Sabbatical Leave,能不能来你的实验室合作。对方不知道什么是Sabbatical Leave,他解释说,是学术界给教授一段自由的时间。在这么多铺陈后,对方毫无悬念地同意了。
  然后再跟学校谈,系领导对他跟Disney合作的项目有知识产权的顾虑,他再继续找到院领导,直到最后成行。
  他说,墙存在的原因,是为了保护梦想,不被并不足够想要的人拿走。作为一个已经取得终生教职的教授,他为了这次合作机会付出的所有努力,只可能用去实现梦想来驱动。我们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梦想,为梦想这样努力过,被梦想这么拒绝过,尤其在可以很舒服的生活后?我知道我没有。我会在简历被拒绝的时候,就接受现实。
  这几天正好接触到Lean In的圈子,现在流行的是教育人们克服各种偏见。对于为女性争取更平等的机会,我一直在思考,除了鼓励女性要求自己的权力,要求社会改变环境,作为一个女性个体,还能做什么?我的工作环境一直是男性为主体,例如某一次集体面试,三十多名面试官全部是中年白人男性;某一份工作,该公司此主体工种只有我一名女性。正如某种偏见中提到的,每一次都需要证明自己超过标准很多,才能获得队友的尊敬和合作的机会。这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在脱离了丛林法则的社会发展阶段,是阻碍生产力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在哪个社会,无论是哪个阶层种属,都要做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打破前行路上所有的不可能,才有可能到达自己想要看风景的地方。这个地方,或许在其他人眼里或者在名利面前不值一提,只有你知道,到此一游,此生无憾。
网站目录投稿:平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