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计划生育等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的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校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自我意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其在人格的形成与养成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研究是对大学生当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是否在自我意识上存在差异的研究。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自我意识 一、前言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方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对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差异的研究去很少。独生子女在我国也很受重视,对当代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素质也褒贬各异,而本次研究则是将自我意识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中细化出来,同时弥补了国内对对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差异的研究,也为其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取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3所学校的本科学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717份,其中男生238,女生477,2人未报告性别。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我意识量表(Self—Consciousness Scale,SCS)来测量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量表包含两个维度,包括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该量表共17个题项,适用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蒋灿(2007)对英文版量表进行修订和施测后,结果表示各分量表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均在0.70以上,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因此作为测量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工具是稳定可靠的。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ah α系数为0.76。 三、研究结果 根据所调查的数据分析,独生子女的公我意识和自我意识总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私我意识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如表1所示: 四、讨论 (一)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要受到跟多的的关爱与期望。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独生子女在幼时过多的通过身边父母对自己行为的关注和肯定从而对该行为产生信心。所以在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女更容易考虑身边人的感受和情感,个更加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非独生子女由于姊妹的缘故,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就比较分散,所以他们在对他人对自己看法的感受比较弱,所以相对独生子女就不是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二)张晓文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发展的相关研究中的数据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明显好于非独生子女,且我国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具有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这一研究结果与我们的猜测一致。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所以一个正常的家庭对于养育子女的多少所投入的金钱和精力是有限的,子女越多平均获得的教育经费和生活经费就会越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在童年时期的相关发展,对成年以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意识上的显著差异。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而非独生子女则有一个或多个兄弟姊妹。黄鹂在相关研究中表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来说童年时玩伴的多少会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与发展。非独生子女在幼年时的玩伴要多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遇到棘手的事情时可以和其他姊妹商量或寻求帮助,而独生子女则不同,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就会想办法将其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处理事情时所考虑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玩具或食物的获得,独生子女多数时只考虑到了自己,而非独生子女还会想到还有其他姊妹需不需要,这是客观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此外,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着天然的不同,所以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造成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 本次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共我意识上存在着差异,而并不是独生子女的公我意识好于或差于非独生子女,但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或过弱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对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应持态度上的不同,而是要根据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所存在的差异而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或管理方式,在心理疾病的预防方面也要有差别对待,这样就会更加具体有效的进行针对性研究。 大学是大多数学生第一次长时间离开自己的父母在另一个地方独立生活,所以对于一个学生这又是一次性格的形成与养成,大学里的各种活动和学生组织又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自我意识方面的变化,所以此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具有变化性和可塑性,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将大学生向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引领就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晓文.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2:36-38. [2]黄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J]. 安徽大学学报,1994,03:90-95. [3]陈林庆,石洲宝,彭晓明,孙宏,张瑜,李向丽,李丹琳,陈利民,吴俏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临床康复. 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