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西游记拜师悟妙理主要故事内容及赏析


  《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拜师悟妙理》赏析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众猴鼓掌称扬,都道:"善哉,善哉!我等明日越岭登山,广寻些果品,大设筵宴送大王也。"
  次日,众猴果去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劚黄精,芝兰香蕙,瑶草奇花,般般件件,整整齐齐,摆开石凳石桌,排列仙酒仙肴。但见那:
  金丸珠弹,红绽黄肥。金丸珠弹腊樱桃,色真甘美;红绽黄肥熟梅子,味果香酸。鲜龙眼,肉甜皮薄;火荔枝,核小囊红。林檎碧实连枝献,枇杷缃苞带叶擎。兔头梨子鸡心枣,消渴除烦更解酲。香桃烂杏,美甘甘似玉液琼浆;脆李杨梅,酸荫荫如脂酥膏酪。红囊黑子熟西瓜,四瓣黄皮大柿子。石榴裂破,丹砂粒现火晶珠;芋栗剖开,坚硬肉团金玛瑙。胡桃银杏可传茶,椰子葡萄能做酒。榛松榧柰满盘盛,桔蔗柑橙盈案摆。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人间纵有珍羞味,怎比山猴乐更宁!
  群猴尊美猴王上坐,各依齿肩排于下边,一个个轮流上前,奉酒,奉花,奉果,痛饮了一日。次日,美猴王早起,教:"小的们,替我折些枯松,编作筏子,取个竹竿作篙,收拾些果品之类,我将去也。"果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来渡南赡部洲地界。这一去,正是那:
  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
  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持篙试水,偶得浅水,弃了筏子,跳上岸来。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穵蛤、淘盐。他走近前,弄个把戏,妆个掞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什么道?"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㳠。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锻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赏析】
  自由自在的石猴,无人拘管,称王称圣,不胜欢乐之至。然而凡事乐极皆会生悲,这也许是哲学辩证法的一条法则吧。石猴当然也逃不出这一法则。一日,当他和群猴正在喜宴之时,"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忙问原因。猴王说是他有"远虑",因而烦恼。
  这"远虑"是什么呢?猴王真不愧是猴王,他考虑得确实是周到。如今美猴王在花果山得了天下,委实风光十足。但他想到这可能只是一时的快活,因为猴也和人一样总是要死的。而死以后,阴间有阎王老子主管,到那时依然会失去自由。这正是他的烦恼之所在。于是猴王甘愿抛弃现有的一切幸福,愿意"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来渡南赡部洲地界",飘洋过海,去闯荡一番,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到人间去寻找永远的自由。为此,他"弄个把戏,妆个掞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打扮成人样,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大街上。此时,人们看到的美猴王,是滑稽的,但也是可爱的;是令人讨厌的,但也是让人同情的。因为他长期生活在远离人间、不食烟火的花果山,所以一离开那个"洞天福地"以后,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甚至人世间的一切污泥浊水,在这猴王看来也是好奇的。请看小说的描写: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这实在是绝妙好词!作者通过美猴王的眼睛,写尽了人间百态和世间万象。谁说《西游记》和人间社会相距很远,这首通俗易懂的七言律诗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在大学的课堂上,我们曾读到过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无不为主人公的那句名言感动得热泪不断:"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紧接着的一句,哈姆雷特说:"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其实,这一句话倒是说出了一个真理,乃是真正的石破天惊!可惜世间一般人参不透其中蕴藏的哲理。如今的美猴王就是如此。
  《庄子》的《秋水》篇说:"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听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这就是说,茫茫宇宙,古往今来,上下四方,无所不包,涵括了一切,而与其相比,"人处一焉",显得是何等的渺小。尽管他可以"称王称圣任纵横",但与广袤的宇宙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了。正如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说:"人生于自然界中,又是社会的一员。自然和社会是他生活的两个一大一小的环境。"人类即使再伟大,它的任何行为都将受到自然和社会的制约。和强大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相比,人类总是感到十分的渺小。尽管人类为改变自身的命运而作了极其顽强的斗争,但在异常强大和不可捉摸的自然和社会面前,她往往会显露出无奈和沮丧。而作为人类个体的个人的力量尤其弱小,和他生活的异常强大和不可捉摸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相比,尤其显得如一介微尘,不值一提。然而,人是有生命的个体,他有欲望需要得到满足,他有理想希望得到实现,他有幸福祈盼得到享受等等,这一切,往往会与异常强大和不可捉摸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有时会表现得相当激烈。在这种与异常强大和不可捉摸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冲突中,人,无疑是一个弱者。无论个人的力量多么强大,都只不过如庄子所说的那样是"毫末之在于马体",有时甚至连"毫末之在于马体"也不如。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小说中的灵猴之灵就在这里。他已预感到以后会有"远虑",因此,飘洋过海来到东土寻找希望。他一心想参访仙道,以"觅个长生不老之方"。在一个砍柴人的指引下,他来到灵台方寸山,寻找传说中的神仙人物拜师学道。他企求冥冥之中的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来庇护自己和众猴,力争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束缚,获得更多更充分的自由。所以,当他一见到端坐在台上的菩提祖师时,再也顾不得猴王的尊严了,"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在回答菩提祖师的问话时,也表现出一副恭敬谦卑的模样。他甚至说自己:"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当菩提祖师了解了这位远方而来的弟子的出身和来历以后,还为他起名叫"孙悟空"。
  从此,我们的美猴王就有了响当当的大名,在小说《西游记》中,以孙悟空为名字的英雄正式登场了,中国的文学艺术长廊中也有了一个鲜活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而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中也融入了这一个"孙悟空"的基因。
  我们这里来看一下孙悟空这一大名的意义。据菩提祖师在起名时的话说,这一灵猴取姓为孙,乃与猴子相关。猴子,一般又称它为"猢狲",只须去掉"狲"字旁那个代表动物的"反犬"就成"孙"字了。这既保持了他原本属灵猴的出身,又和普通民众之"百家姓"中的姓氏有着密切联系,人猴相合,真正的天衣无缝,可谓绝佳天成。至于"悟空"两字,系佛家基本教理。如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这十二个字,是佛门义理中最常用的,就是今天的佛门弟子也喜用此十二字中的一两字作自己的佛名。尤其是一个"空"字,是佛教教理中的重要一脉。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唯心所现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如《维摩诘经·弟子品》说:"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佛陀多说"空法",称为"空王"。《大般若经》多明"空慧",称为"空经"。另外如《大般若经》卷四八三说"十六空",其中有一种就称为"空空"。著名的佛经之一的《大智度论》被人称为"十八空"之一。其中的卷四六说:"何等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到了隋代的吉藏在《仁王经疏》卷二中对此解释说:"空破五阴,空空破空,如行眼药能破病。病破已,药亦应出;若药不出,即复是病。以空破诸烦恼病,恐空复为患。是故以空舍空,故名空空也。"佛教中的这一个"空"字,系从梵语而来。它的本意乃是指虚幻不住,缘起而无自性。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种以"空"为核心的佛教思想也深入僧人的心,乃至在大乘佛教的诸宗派中也形成了独立的一脉——空宗。
  龙树是中观学派的奠基人,他的思想与空宗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中论》中为"空"下了这样的定义:"众因缘说法,我说即是空。"他认为:既然宇宙万物都是缘起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无自性、无自体的。这也说明了自性和自体的非存在,这就是"空",或说是"无"。作为与"实"和"有"相对,这种对宇宙万物真实界、本体界的定性描述,正是中观唯识派学说的理论基点。还是前苏联的佛学家舍尔巴茨基看得明白,他在《大乘佛教》一书中说: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它由原先的小乘佛教变成了大乘佛教——
  但是作为这一新宗教(张兵按:指大乘佛教)基础的哲学体系同那据认为曾赋予早期佛教灵感的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仍然联系着,通常被说成是后者的极端流露或必然的逻辑后果。新宗教的思想特征被认为是‘完全和纯粹的虚无主义’,是‘那隐伏在原始佛教中的基本原则的合理的逻辑结果。’它被指责宣扬了这么一种学说,‘所有我们观念的基础都是无本体和空’。它被说成是‘极端地空除一切存在直到否定一切否定结果的否定主义’。对这样一种教义来说,其关于实在性的概念便是‘绝对空无’的概念,大乘中观派由是被称作前所未有的最激进的虚无主义者。(P95-96)
  由此看来,孙悟空这一大名是和佛教紧密联系着的。还须提及的是,后来由他一路保护去西天取经的唐僧——玄奘,就是慈恩宗的创始人和中观唯识派的主要理论代表和思想传人,看来菩提祖师为猴王取名为"孙悟空",并不是心血来潮般的随意之举,相信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由此透视的佛教传承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看来,《西游记》的作者应是一个富有佛学修养的学者和作家。否则,要创作出如此伟大的小说是很困难的。
  有了自己姓名的孙悟空喜不自禁,一心想着要去学道,小说相当具体而形象地描写了他在听讲时和老师的对话。这段源于佛典的学道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孙悟空的聪明、机智、可爱和真诚。他在回答祖师时的那四个"不学!不学!"活脱脱地呈现了孙悟空的鲜明形象。为了凸显和强调这种鲜明的形象,作者采用了一系列排比的艺术手法,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描写,浓笔重彩地刻画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就在读者被一连串的几乎是同样重复的艺术画面弄得有点审美疲劳时,作者的笔锋陡然一转,写这个祖师由谆谆善诱的教学方式突然翻脸,他"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痛骂,并且"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这使全体听讲者十分害怕,而孙悟空反倒"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他早已猜透祖师哑谜的真意。他的聪明透顶与特立不群的性格在与众人的对比描写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小说作者的高超艺术手法由此可见。
网站目录投稿: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