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当前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学分析


  摘 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犯罪尤其是青少年暴力犯罪问题却不断凸显,并在新时期下不断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态势,青少年暴力犯罪已成为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暴力犯罪;法律预防
  青少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一些消极因素严重腐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之青少年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往往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当前,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层出不群,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因此,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特點的研究与预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定义和特点
  青少年暴力犯罪,是指14—25周岁的人以殴打、捆绑、杀害、伤害等暴力手段或以暴力相威胁等方式所实施的,侵害他人人身权力、财产权利和社会安全的行为。
  1.犯罪年龄低龄化趋势明显
  据有关数据显示,青少年暴力犯罪多集中于14—16周岁,处于此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在处理问题时容易诉诸暴力方式,而且近年,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的年龄在此基础上已提前了2到3岁,并且具有较大的主观恶性和严重的恶劣情节。
  2.犯罪主体以男性为主,但女性主体呈上升趋势
  从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主体的性别看,因男性心理成熟度相较女性而言不稳定,但身体素质远远优于女性,故男性犯罪率高于女性。但从近几年发生的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看,女性犯罪人数明显增多,尤其是校园暴力事件中女性暴力事件频发。例如,在广东某中学的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中,七名女同学邀四名男同学殴打、轮奸同班同学,并录制全过程传于网上。
  3.犯罪动机冲动,多为突发性案件
  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动机单一,多为冲动性犯罪。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其人格多具有冲动性特点,在突发事件中易受刺激而失去自我控制力。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暴力行为往往是因琐事引发口角争执进而趋向恶性发展。例如,南京某大学一名学生因不满舍友未带钥匙而起争执进而大打出手致其舍友死亡。
  4.犯罪团伙性增强
  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因自身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单独完成,于是与同学、朋友等形成犯罪团体实施暴力犯罪。一方面增强信心,坚定犯罪意志;另一方面,集众人之所长制定计划进行有效部署,减少犯罪阻力。例如,2009年海口市破获的暴力抢劫、故意杀害等"两抢一盗"犯罪团伙,其成员多为15—25岁的青少年。
  二、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成因
  1.生理因素
  青春期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绝大多数青少年生理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情绪波动较大,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但学习和模仿能力极强,而且精力充沛,倾向于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
  2.心理因素
  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与其心理发展不平衡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心理发展水平看,青少年心理特点呈现成熟与稚嫩、精神依赖与渴求独立的多重矛盾。从性格特点看,青少年的性格多表现为敏感、紧张、任性等,青少年在自卑与自负的矛盾心理状态下为了实现自我,做事轻率不计后果。从认知方式看,由于青少年社会阅历不足,在认知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①家庭暴力。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下的青少年心理极易扭曲,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②家庭结构不完整的青少年或因缺失家庭的关怀与教育,而容易产生病态的心理和性格。③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导致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与青少年暴力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为满足物质享受,而实施暴力犯罪。其次,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对暴力文化的宣传很大程度上促使青少年直接参与到真实的暴力犯罪中。再次,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其感觉无法适应社会时,采取极端的方式实施暴力犯罪。
  三、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暴力犯罪已成为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发生,必须多管齐下,多方面配合。
  1.社会预防
  社会应当为青少年建立一个文明健康的生长生活环境。首先,加强社区文明建设。各部门加大力度整顿宣传暴力文化的娱乐场所,在社区建立相关服务机构,为青少年提供物质与人文关怀,并引导边缘青少年改变不良行为,与社会接轨。其次,改善就业环境,减轻青少年就业压力。再次,改善社会中的人文弊端。对于因实施暴力犯罪而受处罚的青少年,在其接受改造之后,社会应对其生活、就业等给与平等对待,防止青少年再犯现象的发生。
  2.家庭预防
  在防治青少年暴力犯罪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杜绝家长专制和家庭暴力。其次,形成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应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再次,家长应尽量保持完整的家庭结构,使青少年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预防青少年接触社会不良文化及形成不良习惯。
  3.自身预防
  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在于提高青少年自身的素质。首先,青少年应当加强自身修养,适当控制自己情绪及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青少年应当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犯罪诱惑的能力。其次,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在社会与家庭为青少年搭建平等文明的人际交往平台的基础上,青少年自身应当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形成正常的人际交流技能,谨慎选择交友,避免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
  四、结语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当前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的现状下,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防治工作,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从而降低其发生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乔全.未成年人暴力原因分析[J].法治与社会,2016.1(下).
  [2]姚兵.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策略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2):95-103.
  [3]从梅.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性因素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杜俊英(1991~),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研究生,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研究方向:刑法学。
网站目录投稿:孤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