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设计中的隐喻说起,来谈谈相机产品中的用户分析。 设计中有一种设计方法或设计原则叫隐喻(Metaphors),原本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但在设计方法或者设计原则里面隐喻是在相似的事物或操作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因此手机里面相机在设计的时候,也一定会有隐喻的设计在里面。 举例诠释哪些是隐喻的设计 简单的例子:现实中拖、拽、拉的操作行为 (图片来源网络仅用于诠释) 在pc端拖拽文件、移动应用等场景的时候,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用这种隐喻的方式,来让用户感知自己对拖拽行为的熟悉度。 (图片来源网络仅用于诠释) (图片来源网络仅用于诠释) 高级一点的隐喻类似微信抢红包,抢红包中拆红包的仪式感;发红包是中国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是一种隐喻的文化行为映射。微信把这种红包的文化形式运用到自己的产品中,朋友之间讨个吉利。功能转化成"小额转账"、"小额支付"、"发红包"等等交易行为,成为家喻户晓的吉利功能。 (图片来源网络仅用于诠释) 手机的相机是如何隐喻的 上面先诠释"隐喻"的含义,好像偏离了话题的中心——"相机类用户的使用行为分析",那么我们来谈谈用户在使用相机过程中的行为及对相机的认知。 现实中用户对相机的认知经验 在拍照领域,不论是卡片机还是专业相机已经在用户心里形成认知模型和使用习惯的行为模型 认知模型:主要是对结构功能和参数调节 ①多种专业模式功能的存在:在使用过相机的用户里面对相机的认知就存在相机有多种模式的切换; P模式为自动曝光模式、A模式为光圈优先模式、S模式为快门优先模式、M模式为手动模式 ②切换功能属性参数调节:功能切换基本都是通过旋转按钮,或者在屏幕中通过用户选择,每切换一个功能,就要调节一系列参数; 行为模型:物理按键的操作过程和方式 ①专业相机操作复杂高,卡片机操作简单; ②查看照片行为是按上下键进行切换,或者旋转按钮进行浏览,放大按钮按钮通过"+""-"来缩放图片 说实在的,不经常玩相机的(普通用户)对这些参数是完全懵逼状态,参数调节一定也是,自己曾经学习过商业摄影和基础摄影,当时玩专业相机,但过了这么久,里面的参数调节完全不记得,找回来需要熟悉一半天,所以参数调节需要学习成本相对较高,一般用户都知道几种模式的存在,但都不会去调节具体参数;因此在手机中设计相机的时候,需要考虑之前用户对相机的功能和操作行为认知,更好了解用户的认知经验,才能把手机相机设计的更好。 那么在如今的智能手机的时代,用户最常用的操作——滑动切换,这个也是最符合用户在智能设备上的操作行为; "分析"专业人士相机拍照流程 "分析"普通人相机拍照流程 "归纳"相机不同用户的操作流程 普通用户:傻瓜模式主要指设置基本已经设置好,用户只需要按快门,拍照即可;大部分用户第一选择是选择按快门,拍照成功; 高级用户:用户有拍照更高的需求,则会选择更高级的属性调节;如果是专业玩家,则会需要更高的属性设置; 从分析得出,不同人群对相机的操作流程是不一样,所以在相机设计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产品的使用对象做出不同的区分,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去梳理功能的位置层级;如不同用户经常操作的功能是哪些?高级操作的功能是哪些? 这些都是我们按照用户习惯或者认知去做的分析,但没有数据或者第三方支持用户的使用行为来佐证我们的判断,那么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法"桌面研究",就是寻找一些论文、一些第三方研究机构或者第三方报告来支持我们数据的短板,以下是笔者当时做相机的时候找到的关键数据及来源,桌面研究类似论文"引用",要标明出处、背景及当时结论取的样本详细,这些都是有参考性的或者佐证性的。 桌面研究 1.Frog Design数据 2. Camera 360数据中心 3. OPPO用研团队样本数据结论 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可能从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所以笔者不把结论唯一性,大家自己可以去感知相机设计的常用功能、次常用、高级设置是哪些; 总结 相机分析(上、下)是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个是竟品产品的功能架构分析,另一个是从用户对产品认知或对已存在的产品使用操作行为分析,产品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一定多思考用户使用场景和用户生活中对产品的看法,这些(隐喻式)因素都可以进一步确认需求,帮助设计更完善更好用,下一期准备写一下产品经理角度如何竟品分析,在写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麻烦请各位小伙伴理解和担待! 相关阅读: 相机类产品分析(上):iPhone、华为、OPPO、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