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假期结束学校开学后,总有少数孩子不能顺利地上学。如果您仔细观察,在某个时间段,在学校的大门口,经常有父母在督促子女走进学校…… 当孩子出现上学障碍,多次接送也无济于事时,父母们大都着急、训孩子、讲道理、责难、骂、打孩子,妈妈们还会把自己气哭。事实证明,当孩子上学遇到困难时,父母着急、训、讲大道理、责难、骂、打起的是反作用! 那么,孩子上学出现障碍时,父母该怎么办呢? 一、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外归因 不平静就没有引导孩子的智慧,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理念——存在就有道理。一旦孩子上学出现上学障碍,家长不可外归因,认为学校有问题,认为学校不适合自己的孩子,想办法给孩子转学更不是明智之举。在此,我们打一个比方,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换几个游泳池也依然不会游泳。我们应该从孩子自身找原因,要让孩子学会适应,适应能力是一个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尺。 父母需要知道,有的孩子一上学就说这儿不舒服、那儿难受,去医院检查,还没有实质性的问题。这是因为孩子上学出现了障碍,情绪上的郁结导致身体不舒服,感觉头痛、肚子痛等,用专业术语说是心理问题躯体化。 二、和孩子一同寻找原因 出现上学障碍的原因五花八门,在此列举一二: (一)在家里享福 父母或爷爷奶奶过多的帮助让孩子缺少了勤劳和独立,比如吃饭、穿衣、书包和床铺的整理,这些本应该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长辈习惯性地代劳,导致孩子不愿意在学校上学或住宿,因为学校远不如家里舒服。 (二)从小学到中学过渡困难 刚刚"小升初"的孩子们,难以适应诸多变化,内心逃避、退缩。 1.感觉新老师不如以前的老师关心自己。小学的老师和自己相处了好几年,已经很熟悉、很亲近,而初一的老师面对较多的学生和班级,似乎不如以前的老师关心自己,感觉到失落,孤独。 2.吃住在学校,不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原来的小伙伴不在身边,没有说知心话的玩伴,觉得孤单。 3.学习成绩好像不如小学。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的孩子聚集在一起,重新排列名次,不可能都是前几名,不是孩子的学习状态或成绩发生了变化,而是成绩排名变化了。 4.孩子从来没有单独睡一张床,更别说独自睡一个屋,突然间住到学校,和许多陌生的同学住在一起,觉得乱哄哄的,不适应,胆小害怕,没有安全感。 5.学科多,感觉学习困难大。 6.起床早了,有了晚自习,自由时间变少,在学校不能用手机玩游戏或看视频、小说等等。 有经验的七年级班主任,在开学伊始,都会多次引导孩子尽快适应以上的变化。 (三)人际关系出问题,缺少安全感 1.父母和孩子交流少,父母在外打工或单亲,孩子在玩伴中、在"小团伙中"寻找安全感,一旦小团伙成员排斥自己,就会恐慌、绝望。 2.因为某些小事件,感觉与老师或与某些同学的关系僵化,孤独难受,放大了自己的感受。 (四)没有学习的乐趣 本来没有学习的乐趣,一旦和自己要好的伙伴辍学去打工,便无心上学。 (五)特殊事件的引发 1.身体有了病,在家里休养或在医院治疗期间,备受父母呵护,自己想怎样就怎样,没有学习的任务,病愈后出现上学的障碍。 2.家长与老师公开闹矛盾,让自己觉得是同学们的对立面,是老师的对立面,内心和学校之间就有了一堵墙。 三、因势利导,增强孩子内心的力量 找到了原因后,要尊重孩子,因为有些孩子上学有障碍时,自己内心就有着矛盾,他(她)理智上知道自己应该上学,但走到学校门口或班级门口时,情感方面的东西就占了上风,支配着自己的行为,孩子着急起来还自己打自己。 只有让孩子情绪稳定、情感方面的东西淡化或得到满足,改变其认知,让理智支配行为,才可以让孩子顺利走进学校。如果斥责打骂孩子,孩子会更孤独,或者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具体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一)面对在家里享福的孩子,和孩子签订协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面对从小学到中学过渡困难的孩子,让孩子科学地认识小升初的变化,给孩子"加油打气,缺啥补啥"。 (三)面对人际关系出问题,缺少安全感的孩子,父母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安全感,同时,梳理、疏导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如果父母做不到就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四)面对没有学习乐趣的孩子,一是尝试一些有益的活动,培养其对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体验自己努力的成就,这种体验和兴趣是可以迁移的。二是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只关注孩子的进步,让孩子体验、感悟自己认真学习应得的喜悦。 (五)特殊事件发生后,要以人为本,关注孩子的感受,以孩子的成长为重,不谋私利,不"闹矛盾制气",做明智的父母。 作者简介: 李广瑞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70人 入驻年限 0.3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