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多家媒体报道,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部署全面实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制度。2015年底前,设市城市原则上要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第一、二、三级阶梯水价按不低于11.53的比例安排,缺水地区应进一步加大价差。 "阶梯水价改革"一出,网上顿时炸开了锅,"节约用水成了涨价理由"。公众的质疑也不无道理。但站在"攻坚改革"和放眼未来的高度,实施梯级水价也没有什么,关键是三种意识要到位。 其一,"资源类价格改革要体现资源稀缺性"的发展意识要到位。当下,虽然我们将节约资源喊得震天响,但反映到资源使用上比如水电等,浪费仍然很严重,频频发生的"电荒"、"油荒"、"气荒"即是明证。因为在多次的价格调整中,为了适应民生需要,国家对水电等资源类价格的涨价、调价进行了一定的管控,比如电煤价格不断上涨,电价却不能动,导致电厂越发电越亏损。这种改革在便民、惠民的同时,也让市场调节效应受到了抑制,资源浪费非常严重。我们的经济发展仍然让资源付出了沉痛代价,这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也是资源敬畏感的巨大流失。国家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在能源、资源、公共事业等领域,价格不合理的问题仍未改观。 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说,"中国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迎来关键时刻"。所以,在市场调控力度日益凸显的当下,将资源类价格改革交给市场,而不是动辄严格监管,才是对市场规律的最大尊重和敬畏,才是杜绝资源浪费的治本之策。虽然这样做,会让民众承受一些改革压力,但对于国家资源以及良性市场调控效应,却是一种积极的提升。我们常常说要敢于为改革承担风险,为什么轮到社会公众承担时,就怨声一片了呢?所以,广大公众要树立这种改革发展意识,将自我需要和资源稀缺性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为国家利益多一些责任担当。 其二,资源类产品、公共品的价格一定要透明,公开,让群众放心。"不患多、高而患不公",这是绝大多数公众反对梯级水价改革的主要理由,因为这类产品多是垄断经营,改革后企业肯定会增加利润,改革成了"企业自肥",老百姓当然不满意。因此,实施什么样的梯级,一定要对成本进行开源节流,提高效率,一定要让群众得到满意的公共服务等。比如以城市供水为例,国内管网漏损率超过15%的城市不在少数,这与欧洲平均不到7%的水平形成巨大反差。最近,广州市上调水价进行的"成本监审"中,每立方水就被"挤"出了0.35元的水分,相当于水价真实成本的17%。因此,梯级水价改革实施以前,一定要将不公平的成本剔出来,让成本监审成为资源价改的首要"关口",树立科学、公平、透明的行业公信力,提高群众参与、配合改革的积极性。 其三,改革方案的人性化也不容忽视,要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补贴和帮扶。让人心忧的是,这种梯级水价改革的幅度虽然不大,也可能会伤害一部分低收入家庭,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说,"资源类价格改革方向应该是市场化,通过稳步提高价格来实现资源价值,配以资源税改革和资源补偿费改革同步实现。"有关部门要对困难群众进行适当补贴,满足群众的刚性需求的极限。让改革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打好资源类价格改革这个"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