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标签化生存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标签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有个性的人比较容易受到欢迎。因为这种个性是一个人特质以及价值观的某种体现,它能聚集起价值观同样相近的人,有价值观做捆绑,彼此的关系会异常牢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根据三观的不同,组成不同的亲密圈子。标签化是个性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个性化需要通过一些标签来体现个性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有了个性化的标签,就像商品有了品牌和调性,在哪里都会容易被记住,从而产生更多的社交关系附加值。
  个体的标签可以分为两类:个性化(individual)的标签和公众化(public)的标签。这两类标签都有可能贴到个体身上,但是标签性质不同,它所代表的人的社会行为和价值也不一样。
  公众化的标签是没有个体特质的,诸如高富帅、屌丝、官二代、富二代。这样的社会化和公众化的标签是时代赋予的产物,不是自己独特个性的表达,不足以代表一个人独有的一面。目前社会上比较主流的这种公众化标签不处于本文讨论的范畴。而具备了个体独特特质的个性化标签,才是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产物,是一个人迅速建立个人品牌的利器。
  传统的公众化标签是被别人先贴上,然后自己被动接受。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标签正好相反:它符合定位理论的逻辑,是主动侵占别人的心智,给自己留出一个位置,利用个性化标签来占领别人的记忆格子,留下个体具象化的记忆因子。
  著名的社会学家贝克尔提出了标签理论,最初是用来解释越轨行为的:说一个人因为犯了一次错误,就被贴上了诸如小偷、骗子、无赖、吸毒者的标签;而一旦被贴上了标签,周围的人会对他另眼相看,这也使他被迫与其他越轨者为伍。
  越轨行为(deviance)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任何阶级社会所无法避免的,也是无法根除的。被标签理论命中的人意味着是社会的"越轨者",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个人被贴上公众化的"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公众化的标签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屌丝"。网络上那些自称"屌丝"的人,既不是为温饱疲于奔命的真正的社会底层,更不是那些占据较多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力的社会中上层,而是一批正在奋斗中的青年人。他们通过多年的打拼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想象;但同时,面对日益沉重的发展压力、面对社会不公、面对上升空间不断地被挤压,他们只能是自我排解、自我安慰、自我解嘲。以"屌丝"为代表的公众化标签是用来自我解压的,他代表一个群体的现状,而不是个体的特质。
  说了那么多,就是想要说明公众化的标签对个体发展是没有多大帮助的。也有很多人反对贴标签,其实他们反对的不是标签本身,而是公众化标签所代表的价值观。
  如果标签是个性化的,是个体特质的独有表达,那么这种个性化的标签应该是受到认可的。在文学界,文风一词就是个性化标签的代言人,文学大家写的文章都有自己深厚的烙印。比如鲁讯的批判性文风、琼瑶体、韩寒体,其实这就是个性化的标签。类似的还有文艺界,杨坤的踩烟头,周杰伦的吐字不清,这种明显的特质其实可以归纳为个性化的标签,嵌入了明显的个体烙印,这也是文学艺术作品还有大家们得以流芳千古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没有独特的个性,没有属于自己的影子和个性化标签,是很难名留史册的。因此,个性化的标签是有助于个人发展的,并且是个人影响力和人格魅力得以迅速建立的催化剂。有的个性很容易看出来,比如安静少言、活泼热闹、博学多才……还有喜欢吃玉米、爱喝可乐等等;有的人的个性需要通过长时间的了解才能知道,比如他人喜怒哀乐的分界点,他们对的梦想和幸福的定义。
  无论什么样的个性,都会让你在社交关系链中处于较好的位置。因为这些个性就像棱角一样,会帮助你不那么容易淹没在人群中。
  在宏观的表现层,个性可以具化为标签。比如玉米王子、可乐姐、台球女神、互联网圈最懂金融的、金融圈最懂互联网的……等。这种个性化的标签就像金子表面耀眼的金色,会让别人迅速熟悉你、记住你,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互联网时代,学会个性化标签化的生产指南很重要。这就像一个企业的logo,是打造品牌势能的尚方宝剑,标签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建立人格魅力和影响力的利器,也就是罗辑思维之前提到的标签化生存。
  诚然,有的人不喜欢贴标签,尤其是近几年较火的90后标签,还有闹得沸沸腾腾的余佳文事件,让人们对贴标签有一种不以为然甚至反感的情绪。公众很容易把某些个体的行为上升到群体层面,用个别90后的特质去看待90后这个群体,一个群体的形象受制于个体的意志表达,危险系数太大。这种行为是不会受到欢迎的,这种标签不是真正的个性化的属于个人的标签。一个人被贴上不属于他自己的标签是很痛苦的,比如统一用90后的价值观去看待每一个90后,这种公众标签对个体个性化的表达是一种伤害。
  但是本文所说的标签化生存,指的是属于个人的个性化的标签,不需要包罗价值观那种很宏大的东西。越是个性化、生活化、具体化越好,要色彩鲜明的定义你的某种特质和喜好。我一直用玉米王子做网名写文章,就是希望给自己贴个可爱的标签,别人想到我,就会第一时间想到我爱吃玉米,这就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播和记忆效果。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有个性有明确喜好特质的人,总是会被记住,成为了社交关系链中关键的一个节点。个性化标签不仅有利于个人发展,还有助于团队合作。当然对于团队来说,除了发挥自己的个性,还要注意包容团队成员的共性,学会适度表达自己的个性,拿捏好个性化标签的"度"。身处于团队中,既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要懂得妥协和顺势而为,根据当下做事情的规律和方法来调整自己的节奏,在积极参与团队协作的同时,让自己保持一个舒服的做事情的方式。
  其实,无论是工作和生活,都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同时也要懂得把握公众的共性。关于个体的个性问题,有一句话供大家思考,没有棱角的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到下坡的时候也会滚得很远。
网站目录投稿:靖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