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傅斯年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原文欣赏


  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
  三年以前,英国杂志名《十九世纪与其后》者(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after),载一推论东方民性之文。作者姓名与其标题,今俱不能记忆。末节厚非东方文明,印吾心识上者,历久不灭。今举其词,大旨谓:
  东方学术,病痾生于根本;衡以亚利安人之文明。则前者为无机,后者为有机,前者为收敛,后者为进化。质言之,东方学术,自其胎性上言之,不能充量发展。傥喀郎(Chalons)之役,都尔(Toms)之军,条顿罗甸败北,匈奴或大食胜者,欧洲荣誉之历史,将随罗马帝国以覆亡。东方强族,纂承统绪,断不能若日耳曼人仪型先民,与之俱进。所谓近世文明者,永无望其出于亚细亚人之手;世间之上,更不能有优于希腊、超于罗马之政化。故亚利安族战胜异族,文明之战胜野蛮也,适宜文明战胜不适文明也。
  移录此言,以启斯篇。当日拘于情感,深愤其狂,及今思之,东方思想界病中根本之说,昭信不诬。缩东方之范围,但就中国立论:西洋学术,何尝不多小误,要不如中国之远离根本,弥漫皆是。在西洋谬义日就减削,伐谬义之真理,日兴不已。在中国则因仍往贯,未见斩除;就令稍有斩除,新误谬又将代兴于无穷。可知中国学术,一切误谬之上,必有基本误谬,为其创造者。凡一切误谬所由生成,实此基本误谬为之潜率,而一切误谬不能日就减削,亦惟此基本误谬为之保持也。今欲起中国学术思想界于较高之境,惟有先除此谬,然后从此基本误谬以生一切误谬,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欲探西洋学术思想界之真域,亦惟有先除此谬,然后有以相容,不致隔越。欲知历来以及现在中国学术思想界之状况何若,亦惟有深察此弊之安在,然后得其实相也。
  至于此种误谬,果为何物,非作者之陋所能尽量举答。故就一时觉察所及,说谈数端,与同趣者共商榷焉。
  一、中国学术,以学为单位者至少,以人为单位者转多。前者谓之科学,后者谓之家学。家学者,所以学人,非所以学学也。历来号称学派者,无虑数百:其名其实,皆以人为基本,绝少以学科之分别,而分宗派者。纵有以学科不同,而立宗派,犹是以人为本,以学隶之,未尝以学为本,以人隶之。弟子之于师,私淑者之于前修,必尽其师或前修之所学,求其具体。师所不学,弟子亦不学;师学数科,弟子亦学数科;师学文学,则但就师所习之文学而学之,师外之文学不学也;师学玄学,则但就师所习之玄学而学之,师外之玄学不学也。无论何种学派,数传之后,必至黯然寡色,枯槁以死。诚以人为单位之学术,人存学举,人亡学息,万不能孳衍发展,求其进步。学术所以能致其深微者,端在分疆之清;分疆严明,然后造诣有独至。西洋近代学术,全以科学为单位,苟中国人本其"学人"之成心以习之,必若枘凿之不相容也。
  二、中国学人,不认个性之存在,而以为人奴隶为其神圣之天职。每当辩论之会,辄引前代名家之言,以自矜重,以骇庸众,初不顾事理相违,言不相涉。西洋学术发展至今日地位者,全在折中于良心,胸中独制标准;而以妄信古人依附前修为思想界莫大罪恶。中国历来学术思想界之主宰,概与此道相反。治理学则曰,"纂承道统"、"辅翼圣哲";治文学则曰,"惧斯文之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治朴学则曰,"功莫大于存古"。是其所学之目的,全在理古,理古之外,更无取于开新;全在依人,依人之外,更无许乎独断。于是陈陈相因,非非相衍,谬种流传,于今不沫。现于文学,则以仰纂古人为归宿;现于哲学,则以保持道统为职业;现于伦理,则忠为君奴,孝为亲奴,节为夫奴,亲亲为家族之奴。质而言之,中国学术思想界,不认有小己之存在,不许为个性之发展;但为地下陈死之人多造送葬之"俑",更广为招致孝子贤孙,勉以"无改于父之道"。取物以譬之,犹之地下之隧宫,亦犹之地上之享庙,阴气森森,毫无生趣;导人于此黑暗世界,欲其自放光明,讵可得耶?
  三、中国学人,不认时间之存在,不察形势之转移。每立一说,必谓行于百世,通于古今。持论不同,望空而谈,思想不宜放之无涯之域。欲言之有当,思之由轨。理宜深察四周之情形,详审时代之关系。与事实好合无间,亲切著明,然后免于漫汗之谈,诏人而信己。故学说愈真实者,所施之范围愈狭,所合之时代愈短。中国学者,专以"被之四海"、"放之古今"为贵,殊不知世上不能有此类广被久延之学说,更不知为此学说之人,导人浮浅,贻害无穷也。
  四、中国学人,每不解计学上分工原理(Division of labour),"各思以其道易天下"。殊类学术,皆一群之中,所不可少,交相为用,不容相非。自中国多数学人眼光中观之,唯有己之所肄,卓尔高标,自余艺学,举无足采。宋儒谈伦理,清儒谈名物,以范围言,则不相侵凌;以关系言,则交互为用:宜乎各作各事,不相议讥;而世之号称汉学者,必斥宋学于学术之外,然后快意;为宋学者,反其道以待汉学;壹若世上学术,仅此一家,唯此一家可易天下者。分工之理不明,流毒无有际涯。举其荦著者言之:则学人心境,造成偏浅之量,不容殊己,贱视异学。庄子谓之"各思以其道易天下"。究之,天下终不可易,而学术从此支离。此一端也。其才气大者,不知生有涯而知无涯,以为举天下之学术,皆吾分内所应知,"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所学之范围愈广,所肄之程度愈薄,求与日月合其明,其结果乃不能与烛火争光。清代学者,每有此妄作。惠栋、钱大昕诸人,造诣所及,诚不能泯灭;独其无书不读,无学不肄,真无意识之尤。倘缩其范围,所发明者,必远倍于当日。此又一端也。凡此两者,一偏狭而一庞大,要皆归于无当;不知分工之理,误之诚不浅也。
  五、中国学人,好谈致用,其结果乃至一无所用。学术之用,非必施于有政,然后谓之用。凡所以博物广闻,利用成器,启迪智慧,镕陶德性,学术之真用存焉。中国学人,每以此类之大用为无用,而别求其用于政治之中。举例言之,演绎封建之理,评其得失,固史学家当务之急,若求封建之行于后世,则谬妄矣。发明古音,亦文学界之要举,若谓"圣人复起,必举今日之音反之醇古",则不可通矣。历来所谓读书致用,每多此类拘滞之谈。既强执不能用者而用之,其能用者,又无术以用之,亦终归于不能用。盖汗漫之病,深入肌髓,一经论及致用之方,便不剀切,势必流入浮泛。它姑不论,但就政学言之,政学固全在乎致用者。历来谈政之士,多为庞大之词,绝少切时之论;宋之陈同甫、叶水心,清之龚定庵、魏默深,皆大言炎炎,凭空发抒,不问其果能见诸行事否也。今日最不可忽者:第一,宜知学问之用,强半在见于行事,而施于有政者尤希;第二,宜于致用之道,审之周详,勿复汗漫言之,变有用为无用也。
  六、凡治学术,必有用以为学之器。学之得失,惟器之良劣足赖。西洋近世学术,发展至今日地步者,诚以逻辑家言,诣精致远,学术思想界为其率导,乃不流于左道也。名家之学,中土绝少,魏晋以后,全无言者;即当晚周之世,名家当途,造诣所及,远不能比德于大秦,更无论于近世欧洲。中国学术思想界之沉沦,此其一大原因。举事实以言之:墨家名学"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引古人之言以为重,逻辑所不许者。墨子立"辩",意在信人,而间执反对者之口,故有取于此,立为"第一表"。用于辩论则可,用于求真理之所在,真理或为往古所囿。魏晋以后,印度因明之学入中国,宜乎为中国学术之助矣。然因明主旨,在护法,不在求知。所谓"世间相违"、"自杀相违"者,逻辑不以为非,而因明悬为厉禁。旧义不许自破,世间不许相违,执此以求新知识,讵有得者?谈名学者,语焉不精,已至于此,若全不解名学之人,持论之无当,更无论矣。余尝谓中国学者之言,联想多而思想少,想象多而实验少,比喻多而推理少。持论之时,合于三段论法者绝鲜,出之于比喻者转繁。比喻之在中国,自成一种推理方式。如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前辞为前提,后辞为结论。比喻乃其前提,心中所欲言乃其结论。天之二日,与民之二王,有何关系?说者之心,欲明无二王,而又无术以证之。遂取天之一日,以为譬况;壹若民之所以无二王者,为天之无二日故也。此种"比喻代推理",宜若不出于学者之口,而晚周子家持论,每有似此者。孟子与告子辩"生之为性",而取喻于"白羽"、"白雪"之"白",径执"白"之不为"白",以断"生"之不为"性",此其曲折旋转,虽与"天无二日"之直下者不同,而其借成于比喻,并无二道。操此术以为推理之具,终古与逻辑相违,学术思想,更从何道以求发展。后代论玄学者、论文学者、论政治者,以至乎论艺术者,无不远离名学,任意牵合,词穷则继之以联想,而词不可尽;理穷则济之以比喻,而理无际涯。凡操觚之士,洋洋洒洒,动成数千言者,皆应用此类全违名学之具,为其修学致思之术,以成其说,以立其身,以树其名。此真所谓病痾生于心脾,厉气遍于骨髓者。形容其心识思想界,直一不合实际,不成系统,汗漫支离,恍惚幽冥之混沌体而已。
  七、吾又见中国学术思想界中,实有一种无形而有形之空洞间架,到处应用。在政治上,固此空洞架子也;在学问上,犹此空洞架子也;在文章上,犹此空洞架子也;在宗教上,犹此空洞架子也;在艺术上,犹此空洞架子也。于是千篇一面,一同而无不同;惟其到处可合,故无处能切合也。此病所中,重形式而不管精神,有排场不顾实在;中国人所想所行,皆此类矣。
  上来所说,中国学术思想界根本上受病诸端,乃一时感觉所及,率尔写出,未遑为系统之研究,举一遗万,在所不免。然余有敢于自信者,则此类病痾,确为中国学术界所具有,非余轻薄旧遗,醉心殊学,妄立恶名,以厚诬之者。余尤深深此种病魔之势力,实足以主宰思想界,而主宰之结果,则贻害于无穷。余尝谥中国政治、宗教、学术、文学以恶号,闻者多怒其狂悖。就余良心裁判,虽不免措辞稍激,要非全无所谓。请道其谥,兼陈其旨,则"教皇政治"、"方士宗教"、"阴阳学术"、"偈咒文学"是也。
  何谓教皇政治?独夫高居于上,用神秘之幻术,自卫其身,而氓氓者流,还以神秘待之。政治神秘,如一词然,不可分解,曾无人揭谜发覆,破此神秘,任其称天而行,制人行为,兼梏人心理,如教皇然。于是一治一乱,互为因果,相衍于无穷,历史黯然寡色。自秦以还,二千年间,尽可缩为一日也。
  何谓方士宗教?中国宗教,原非一宗,然任执一派,无不含有方士(即今之道士)混沌支离恶浊之气。佛教来自外国,宜与方士不侔。学者所谈,固远非道士之义;而中流以下,社会所信仰之佛教,无不与方士教义相糅,臭味相杂。自普通社会观之,二教固无差别。但存名称之异;自学者断之,同为浑浑噩噩初民之宗教。教义互窃互杂,由来已久。今为之总称,惟有谥为方士之宗教,庶几名实相称也。
  何谓阴阳学术?中国历来谈学术者,多含神秘之作用。阴阳消息之语,五行生克之论,不绝于口。举其著者言之,郑玄为汉朝学术之代表,朱熹为宋朝学术之代表,郑氏深受纬书之化,朱氏坚信邵雍之言。自吾党观之,谈学术至京焦虞氏易说,皇极经世,潜虚诸书,可谓一文不值,全同梦呓。而历来学者,每于此大嚼不厌:哲学、伦理、政治(如"五帝德"、"三统循环"之说是)、文学(如曾氏古文四象是)及夫一切学术,皆与五行家言,相为杂糅。于是堪舆星命之人,皆被学者儒士之号,而学者亦必用术士之具,以成其学术,以文其浅陋,以自致于无声无臭之境。世固有卓尔自立,不为世风所惑者,而历来相衍,惟阴阳之学术为盛也。
  何谓偈咒文学?中国文人,每置文章根本之义于不论,但求之于语言文字之末:又不肯以切合人情之法求之,但出之以吊诡、骈文之涩晦者,声韵神情,更与和尚所诵偈辞咒语,全无分别。为碑志者,末缀四言韵语;为赞颂者亦然。其四言之做法,真可谓与偈辞咒语,异曲同工。又如当今某大名士之文,好为骈体,四字成言,字难意晦,生趣消乏,真偈咒之上选也。吾辈诚不宜执一派之文章,强加恶谥于中国文学。然中国文学中固有此一派,此一派又强有势力,则上荐高号,亦有由矣[又如孔子、老子、子思,世所谓圣人也。而《易系》、《老子》、《中庸》三书,文辞混沌,一字可作数种解法。《易系》、《中庸》姑不具论,《老子》之书,使后人每托之以自树义,汉之"黄老"托之,晋之"老庄"托之,方士托之,浮屠亦托以为(化胡)之说,又有全不相干大野氏之子孙,"戏"谥为"玄元皇帝"。此固后人之不是,要亦老子之文,恍惚迷离,不可捉摸,有自取之咎也]。凡此所说,焉能穷丑相于万一。又有心中欲言,口中不能举者;举一反三,可以推知受病之深矣。今试问果以何因受病至此,吾固将答曰,学术思想界中,基本误谬,运用潜行,陷于支离而不觉也。
  今日修明中国学术之急务,非收容西洋思想界之精神乎?中国与西人交通以来,中西学术,固交战矣;战争结果,西土学术胜,而中国学术败矣。然惑古之徒,抱残守缺犹如彼,西来艺学,无济于中国又如此,推察其原,然后知中国思想界中,基本误谬,运用潜伏。本此误谬而行之,自与西洋思想扞格不入也。每见不求甚解之人,一方未能脱除中国思想界混沌之劣质,一方勉强容纳西洋学说,而未能消化。二义相荡,势必至不能自身成统系,但及恍惚迷离之境,未臻亲切著明之域。有所持论,论至中间,即不解所谓,但闻不相联属之西洋人名、学名,佶屈聱牙,自其口出,放之至于无穷,而辩论终归于无结果。此其致弊之由,岂非因中国思想界之病根,入于肌髓,牢不可破;混沌之性,偕之以具成,浮泛之论,因之以生衍。此病不除,无论抱残守缺,全无是处,即托身西洋学术,亦复百无一当。操中国思想界之基本误谬,以研西土近世之科学、哲学、文学,则西方学理,顿为东方误谬所同化,数年以来,"甚嚣尘上"之政论,无不借重于泰西学者之言。严格衡之,自少数明达积学者外,能解西洋学说真趣者几希。是其所思所言,与其所以腾诸简墨者,犹是帖括之遗腔,策论之思想,质而言之,犹是笼统之旧脑筋也。此笼统旧脑筋者,若干基本误谬活动之结果;凡此基本误谬,造成中国思想界之所以为中国思想界者也,亦所以区别中国思想界与西洋思想界者也。惟此基本误谬为中国思想界不良之特质,又为最有势力之特质,则欲澄清中国思想界,宜自去此基本误谬始。且惟此基本误谬分别中西思想界之根本精神,则欲收容西洋学术思想以为我用,宜先去此基本误谬,然后有以不相左耳。
  (原载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
网站目录投稿:友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