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鸡娃潮下的精英教育暴露出现有教育评价的偏颇


  鸡娃、荤鸡、素鸡、耐鸡、自鸡……这些不是什么新开发的鸡肉食品线,而是当今学龄儿童父母圈里人尽皆知的育儿"黑话"。所谓"鸡娃",就是给娃"打鸡血",不停安排学习和活动;"荤鸡",就是主攻语数外等重点课程;"素鸡",就是通过体育、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的方式丰富履历,曲线"鸡娃";"耐鸡",是指娃能经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强度学习任务;而"自鸡",则是指娃自我加压,主动给自己安排更多的学习和活动。(1月5日 中国青年报)
  无论哪种"鸡娃",都困在"教育评价"的牢笼里。他们从小被这个牢笼规训,逐渐长成"饲养者"(父母)期望的样子。走出牢笼的"鸡娃",有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斗鸡",有的感到无所适从。这其实反映出了现有教育评价制度的偏颇。
  全面开花,评价维度多元化异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科学的成才观念应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新时代的学生评价要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破只重视学生纸笔考试成绩的局限。
  评价维度多样化带来的本该是学生的自由发展,但在急功近利的成才观下,教育评价结果仍指向升学。为了在竞争中多一种获胜的可能性,学生和家长寻求全面开花式的发展,而不是出于学生的兴趣。另外,教育评价维度多样化并不代表学生要样样精通。无论是语数外的考试成绩,还是音体美履历,若不是出于学生的兴趣和主动追求,刻意谋求精英级别的努力都将异化为束缚"鸡娃"的额外枷锁。
  优中选优,评价方式单一的体现。只追求相对评价,也就是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而忽略绝对评价,即获得的结果是否能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父母追求的标准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家的孩子永远要向更高的成就看齐。
  疯狂"打鸡血"的背后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或培养能力,而是要超越他人,考入名校。无论是被父母逼迫的"耐鸡",还是自我加压的"自鸡",都在追求高强度、高密度的学习,以求得"人上人"的结果。评价方式的单一又反映出升学渠道的单一,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地位仍旧差异悬殊。
  急功近利,评价时空狭隘的后果。在这种"打鸡血"的教育模式下,培养了很多看起来全面优秀的学生——除了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还能创设社团,会公开演讲和编程,甚至可以在国内外顶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但是,很多成果只是昙花一现,在升入名校后,真正能坚持下来的所剩无几。有的父母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考上大学后,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评价的短视。首先是时间上的短视,不考虑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只考虑给升学带来的好处;其次是空间上的短视,只考虑与周围人的比较,"海淀区家长"一词的热度,反映的就是评价空间狭隘带来的学业焦虑。
  评价是引领学生发展的有力抓手,我们要关注国家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方向,父母也要警惕不良评价风气的洗脑,"鸡娃"不可怕,可怕的是"鸡娃"最终走向"机娃"。
网站目录投稿: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