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mbia 1卡塔赫纳港口、要塞和古迹群 (1984) 2洛斯卡蒂奥斯国家公园 (1994) 3圣奥古斯丁考古公园 (1995) 4蒙波斯的圣克鲁斯历史中心 (1995) 5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 (1995) 6马尔佩洛岛动植物保护区 (2006) 7哥伦比亚咖啡文化景观 (2011) 8印加路网(2014) 9奇里比克特国家公园,"美洲豹的居所" (2018) 1 哥伦比亚卡塔赫纳港口、要塞和古迹群 (1984) Port, Fortressesand Group of Monuments, Cartagena 卡塔赫纳是哥伦比亚的港口、要塞,并拥有一批文物群,为玻利瓦尔省的首府,旅游胜地。卡塔赫纳位于卡罗宾海的西南海岸和达瑞恩海湾;一群低矮的小岛,运河环礁湖和海湾构成了卡塔赫纳的港口位置及其优越的停泊条件。 卡塔赫纳位于加勒比海海湾,有着南美面积最大的防御工事。这个城市分为三个区:圣佩德罗,拥有大教堂和许多安达卢西亚风格的宫殿;圣地亚哥,商人和中产阶级的居住区;以及盖特塞马尼,人们称之为"平民区"。 卡塔赫纳创建于公元1533年,历史上作为防御城市和港口。卡塔赫纳是随着1522年对太平洋海岸横渡,及1525年对达瑞恩海湾的勘探而创建的,落后于横渡巴拿马海峡及太平洋的发现大约十年。该城位于通往西印度的航线上,她很快成为康可斯坦多的桥头堡和十字路口。大约创建50年以后,随着侵略者的进攻和多次袭击,国王要求军事工程师安托纳利建造一座防护墙。最初的构造由圣·菲利浦城的围墙和圣·马蒂尔斯的工事组成。18世纪,增加了许多堡垒来控制港口的所有通道。防护墙系统也因此得以保存。1719年,新格兰纳达成为独立的君主国,包括文纳朱拉和埃库尔多,丰富的香草一直吸引着西班牙。 防护总体是一个三角形。它的设计方案是"新世界"众多殖民城市所特有的,其直线型的街道路网被缺口和不规则的东西中断,特别是在城门的水平线上。正如通常的那样,在基础路网上添加了斜线。城市建筑具有西班牙风格,周围古城墙环绕,教堂林立,该城面向海防护墙建在类似水陆两用的空地上。许多宫殿和教堂都是巴罗克的外观并都有阳台可以俯看那些窄的街道,最著名的是1603年修建的圣彼得.克拉佛大教堂,还有16、17世纪建筑的修道院、1827年设立的大学和防御海盗的古老炮台、城堡等。高楼、旅馆、饭店散落在花团锦簇的市区之中。漫长的海岸线、金色的沙滩、一望无际的蔚蓝的大海,滨海风光绮丽迷人。 卡塔赫纳是16、17、18世纪建筑风格的一个显著例子,是"新世界"的最广泛的,也是现在最安全的一个。卡塔赫纳和拉哈瓦那及圣约翰的波顿瑞卡是西印度的一个必要通道上的军事要塞。 2 哥伦比亚洛斯卡蒂奥斯国家公园 (1994) Los Katíos National Park 洛斯卡蒂奥斯公园位于哥伦比亚西北部,坐落在特曼洛德沼泽地和巴拿马国界之间的克奥克地区,与巴拿马的达连公园(占地面积达597,000公顷)相毗邻,海拔高度介于50米至600米之间。公园绵延于达连的塞拉尼亚山脚,地形起伏变化不大。洛斯卡蒂奥斯国家公园包括许多低矮的丘陵、森林和沼泽地。公园里有众多生物物种,已成为许多濒临灭绝动物和当地特有植物的家园。 洛斯卡蒂奥斯公园东部是阿特拉托河的泛滥平原(泛滥平原即"河漫滩",是指河床与谷坡间枯水时出露、洪水时被水淹没的部分),占据公园的47%。,阿特拉托河是世界上流速最快的河流,每秒流入加勒比海的水量是49000立方米。阿特拉托河是哥伦比亚西北部河流,发源于基布多以东的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曲折北流,注入加勒比海乌拉瓦湾。长约700公里。河口平均流量为4,800米2/秒。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沉积于乌拉瓦湾。流域内高温多雨,年降水量5,000毫米以上,上游的基布多年降水量高达12,450毫米。富热带森林,下游多沼泽,上游为哥伦比亚铂、金主要产地。 洛斯卡蒂奥斯公园拥有小山、湿地和森林。其区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区段:小山陵段、平坦的易遭洪水侵袭地段及平坦的干燥地段,此外,在洛斯卡蒂奥斯公园的北部是德奥诺埃因多山地区段。当穿越洛斯卡蒂奥斯国家公园时,可以享受到不同区段内不同的景象;如果愿意乘独木舟顺卡克瑞克阿河流而下,还可漂经特母阿都奥沼泽区,欣赏到海牛和海龟生活的景象。该保护区内每年的平均气温是二十七摄氏度,降水量在两千五百毫米到三千毫米之间。生存在该保护区内的植物主要集中在热带森林地区和易遭受洪水的地区。低地沼泽森林几乎覆盖了整个公园的一半,而其余的植物均集中于山区热带雨林地带。 热带雨林的特征植物种属有:南美刺桐属;沙箱树属美洲米甘藤属等。1993年的统计记载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种总计有669种,其中20%至25%属于地方特有种。阿特拉托河泛滥平原的湿地上的植物种类意义非凡。蓼属、棕竹属和豆科的一种大乔木都是当地特有的植物种属。 蓼属:蓼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蓼的叶子为披针形,花为淡红色或绿色。果实成卵形,扁形。茎叶有辣味。种类很多,大多生长在水边,有何首乌、水蓼、红蓼、扛板归等。全草可以入药,而叶或茎则可拿来作染料使用,但其作为靛青染料之原料实为是相当浅的蓝色,故往往再经由不同的提炼技术变化出多样染法 棕竹属:是棕榈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茎细如竹,多数聚生,有网状的叶鞘;叶掌状深裂几达基部,芽时内摺;花常单性异株,生于短而分枝、有苞片的花束上由叶丛中抽出;花萼和花冠3齿裂;雄蕊6,在雌花中的为退化雄蕊;心皮3,离生;果为浆果,有种子1颗;胚乳均匀。棕竹属共有约15种。中国有7种,产南部至西南部,其中棕竹栽培甚广,供观赏。 这里的动物多种多样,分布变化也比较大,是一些濒危动物的家园。据记载,公园中有450种鸟类(巴拿马与哥伦比亚的地方鸟分别占25%和50%),550种脊椎动物类(包括鱼类),濒危动物包括猛犸、大食蚁兽及中美貘等。 猛犸:古脊椎动物,哺乳纲,长鼻目,真象科,最著名的种类是真猛犸象,即长毛象。猛犸的生活年代约1万1千年前,源于非洲,早更新世时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可以适应草原,森林,冻原雪原等环境,少数种类如真猛犸披有长毛,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 中美貘:栖居于茂密的热带雨林中。中美貘是美洲产的体型最大的一种貘。独居,夜行性。视觉差,嗅、听觉灵敏,性机警、胆怯。喜在泥中跋涉,善游泳。以水生植物、树叶、嫩枝芽、果实等为食。体长约200-240厘米,肩高110厘米,尾长6-12厘米,体重超过250千克。 大食蚁兽:属于贫齿目食蚁兽科,是食蚁兽的一种,分布在美洲部份地区,生活在草地、落叶林和雨林地区。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一天最多可食30,000只昆虫。大食蚁兽在现存四种食蚁兽中体型最大,体长可达1.8-2.4米。体重通常为29-65公斤。体毛长而坚硬,可长40厘米,尾部密生长毛,头细长,眼耳极小并吻成管状,无齿,舌细长并能伸缩,借以舐食蚁类、白蚁及其他昆虫。前肢除第五指外,均具钩爪,后肢短,五爪大小相仿。体灰白色,背面两侧有宽阔的黑色纵纹,纹的边缘白色。 以下的动物种类在保护区内比较常见:海牛、野狗、狐狸、美洲豹、红狮子、熊、野鼠及火猴等,另外还有四百多种的鸟类栖息在这里,在它们中间比较常见的是白鹰、莫克鸟和两种蜂鸟;同时在水域中生活着六十多种鱼类,例如象河里和海中的鳐鱼类等。鳐鱼,属于软骨鱼纲,鲼形鱼目,是多种扁体软骨鱼的统称。分布于全世界大部分水区,从热带到近北极水域,从浅海到2700米以下的深水处。共9属,分3科。鳐鱼体呈圆或菱形,胸鳍宽大,由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根部;有些种类具有尖吻,由颅部突出的喙软骨形成。体单色或具有花纹,多数种类脊部有硬刺或棘状结构,有些尾部内有发电能力不强的发电器官。鳐鱼体型大小各异:小鳐成体仅50厘米;大鳐可长达2.5米。鳐鱼无害,底栖,常常部分埋于水底沙中。游动时靠胸鳍作优美的波浪状摆动前进。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和鱼类为食。 3 哥伦比亚圣奥古斯丁考古公园 (1995) San Agustín Archaeological Park 圣奥古斯丁考古公园位于哥伦比亚西南部的乌伊拉省,距首都圣菲波哥大西南约450千米,是哥伦比亚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南美洲一片原始壮观的风景区内矗立着最大的宗教建筑和巨石雕塑群。精湛地雕刻了众神和传说中的动物,从抽象主义到现实主义,风格各异。这些艺术杰作显示了1至8世纪盛极一时的北安第斯文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圣奥古斯丁考古公园位于哥伦比亚南部海拔1800多米的安第斯山区。这里属于山区,地形以丘陵、峡谷为主,气侯温暖,降水丰富,印第安人的一支在这里孕育发展出了相当独特的圣奥古斯丁文化。圣奥古斯丁文化在公元8世纪达到鼎盛,后来同其他美洲文明一样,迅速地衰败消失了。 圣奥古斯丁考古公园海拔高达5750英尺,坐落于哥伦比亚山侧的一个小村庄中。在方圆大约500千米的范围内,散布着许多圣奥古斯丁文化的墓地、神殿和石像。圣奥古斯丁的艺术家们,用黑曜石制成石斧,在玄武岩上雕刻出了精美的石像和石碑。这些公元前5世纪后雕刻的石像和石碑,现在还残存400多处,与复活节岛上长耳朵、长鼻子、长脸的巨石像不同,这里的石像有着可爱的脸部表情。石像是在几个不同阶段雕刻而成的,前期的人像雕刻线条简洁,后期作品雕刻细腻,这些雕刻装饰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在南美洲一片原始壮观的风景区内竖立着一些巨大的宗教性的纪念像和雕塑。神和传说中的动物都被精湛的雕刻出来,使它栩栩如生。这些艺术杰作显示了从1世纪到8世纪北安第斯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圣奥古斯丁考古公园分布在面积达200平方英里的土地上,是迄今为止哥伦比亚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几个世纪以来,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居住着代表各种文化的民族,因而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许多有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有雕塑、石刻、石棺以及雕有人物、动物、神话传说的岩石雕刻。现在还不能确定这些文物究竟代表什么具体的文化,只能推测他们代表了各种礼拜,尤其是对死者的礼拜。在当时,圣奥古斯丁的居民以农业为生,主要种植谷物、蔬菜、水果,也进行狩猎和捕鱼,并且古圣奥古斯丁居民掌握着极为高超的制陶技术。 圣奥古斯丁考古公园不仅是著名的考古胜地,同时也是风景优美的自然风景区。对于那些既想进行考古游历又想观赏风景的游客来说,圣奥古斯丁考古公园无疑是他们最佳的选择。游客可以通过步行游览被称为"雕像丛林"的著名的雕像建筑群,这些雕像包括四处小方山,共有35处风格各异的雕像。考古学家把这些雕像按其风格分成古典主义雕塑群、自然主义雕塑群、表现主义雕塑群以及抽象主义雕塑群。这些小方山地势平坦开阔,在古代曾是居民的聚集地。 4 哥伦比亚蒙波斯的圣克鲁斯历史中心 (1995) Historic Centreof Santa Cruz de Mompox 蒙波斯城位于哥伦比亚的北部,从高原流下的马德利那河的岸边,卡塔吉那(西班牙东南部一海港)海边上游250公里处。蒙波斯在33米海拔高度上,四周有宽广的草原,能够在海水涨潮是被保护起来。 蒙波斯(Mompox)于1540年建立于马格达莱纳河(the River Magdalena)河畔,在西班牙殖民统治南美洲北部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6至19世纪,这个城市沿着河流两岸逐渐发展扩大,主要街道都担当着河堤的作用。历史中心保持了城市景观的和谐与统一。现在大部分建筑物,仍保留原来的使用目的,真实地反映了西班牙统治时期的殖民地城市画面。 蒙波斯建成于公元1540年,历史上作为港口和贸易中心。创建于1540年的圣克鲁斯·德·蒙波斯豪华府邸(也叫蒙波斯)使西班牙奠基者有了一处连接朱安·德·圣克鲁斯和印地安那最后一个首领的居住所在地——蒙波斯的地点,其发展可以联系到新格拉那达殖民地。 在17世纪后半期,自从开通狄克运河进入马格达林那河,圣克鲁斯·德·蒙波斯变成一个在高原和喀他基那海湾的中间河岸,从17世纪到19世纪,它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风俗习惯中心和一个繁荣的贸易往来的地点。然而,因为一些惯例的因素,也有一些商人经常做些违法交易,比如走私等。 由于在1819年独立前的战争和国内暴力的直接因素导致了圣克鲁斯的衰退。在此同时,新传送道路即马德利那河,在19世纪中叶就被孤立了。今天圣克鲁斯.德.蒙波斯的发展要归功于其新的人文景观和潜在的旅游观光潜力。 如今仍保存完好的城市风格,已经适应了安达鲁西安镇的河岸氛围。安达鲁西安镇的设计布局中心位于一个和以前河岸平行的主干道上,在另一边也有数条街道。三个连续的城市区域符合了经度要求。当然这里在透视结果和一系列视觉条约方面有所欠缺。这个设计建造于16世纪和18世纪之间,它衔接了河岸,打通了两岸的间隔。 三个广场的每一个都由一座教堂装扮着,除了那些宗教的纪念碑外,这些教堂是当地历史的主要见证。在17世纪至19世纪的许多形式的砖房有露台和瓦顶,窗户由金属花格所装饰。虽然许多建筑都被当地居民所占用,这些建筑物与建于17世纪以后的一排排商店相比邻。这座城市中更为舒适的房屋由榛木和圆块和茅草顶棚构成。整体布局协调并细腻。 蒙波斯的圣克鲁斯历史中心是主水域沿岸的一个典型的殖民小镇,对今日国家的完整扮演了重要的经济和战略角色。 5 哥伦比亚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 (1995) NationalArcheological Park of Tierradentro 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是哥伦比亚著名的考古胜地之一,海拔高度可达5800英尺。在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中分布着大量的古墓葬群。该地地形崎岖不平,而且要到达该处必须穿过一段没有铺石子的路段。 公园有许多巨大的人体雕塑,包括6至10世纪的大量古代地下墓室。这些巨大地下墓穴(有的墓室宽达12米)都饰有这一时期家庭室内装饰用的图案,体现了安第斯山脉北部早期拉丁美洲社会的复杂性和文化的丰富性。 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的地下墓葬群深浅不一,有很浅的墓穴,也有深达20英尺的墓穴。墓穴中装饰有大量的几何图形的图案,这些图案是在白底上用红色和黑色燃料绘制而成的。有的墓穴壁上画着一些瘦长的动物,在支撑着墓穴顶部的圆柱上,经常雕刻有三角形、酷似北欧人的面孔和深陷的眼睛。在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中也发掘出了大量风格类似圣奥古斯汀考古遗址雕像的塑像群,但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仍然未能揭示两处遗址石像群之间的联系。尽管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两处的石像群出于不同时期的人类文明,但他们也不能证实这些雕塑不是出于同一文化群体。两种文化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的线索,但是究竟是什么人建造了这些石像,迄今为止,这还是一个谜。在考古公园中还建有一座博物馆,陈列着发掘出来的反映当时人类文明的陶制器皿,以及一些仿古器具。 在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周围方圆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居住着印第安部落、白种人及混血人种,他们以种植谷物、丝兰、豆类、水果、蔬菜为生。尽管当时该地居住着各种各样的民族,各民族仍然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讲自己民族的语言。在当时印第安部落甚至还拥有自己的政府,政府中的管理人员每年要竞选一次。政府中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他们制定各种决策,例如:谷物的收割、房屋建造、道路规划等。印第安人同时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民族,他们能够自己制造雨布、毛纺织品及其他各种工艺品。 6 哥伦比亚马尔佩洛岛动植物保护区 (2006) Malpelo Faunaand Flora Sanctuary 该遗址距哥伦比亚海岸约506公里,包括马尔佩洛岛(350公顷)和周围海洋环境(857 150公顷)。这一巨大的海洋公园是热带东太平洋最大的禁渔区,为国际濒危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是多种主要食物的来源,因而滋养了大量各种海洋生物。这里尤其是鲨鱼、石斑鱼和尖嘴鱼的聚居区,还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确定可以看见深水短鼻粗齿鲨的地方。陡峭的崖壁与自然景观瑰丽多彩的洞穴使这里成为公认的世界顶级跳水胜地之一。深邃的海水为数量巨大的大型肉食动物和浮游生物提供了安宁的生存环境,使它们保持着自然的行为方式。(例如,这里聚集了200多头双髻鲨,1000多头丝鲨,还有鲸鲨和金枪鱼。) 马尔佩洛岛深处热带,远离陆地,主要由枕状熔岩(是火山在水下喷发形成的,外形浑圆形似堆叠在一起的枕头)、火山角砾岩(为由直径大于4毫米的火山岩片所成,所含熔岩碎片以凝灰岩居多,玻璃细片及整石较少)和第三纪玄武岩组成。由于临近海水的地方被岩石包围,从大海上看,马尔佩洛岛就像一块凸起的大石头。乍一看,似乎岛上缺乏植被,十分荒芜,但实际存在的海鸟粪可以帮助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一些灌木植物存活。岛上主要由三座贫瘠、荒芜的岛屿组成,陡峭的岩石遍及山的各个角落。其中,最高的山峰是海拔300多米的莫纳德拉山。马尔佩洛岛动植物保护区包括麻玻罗岛和周围海洋环境,占地面积857500公顷,这一巨大的海洋公园是热带太平洋东面最大的禁渔区,为国际濒危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生存环境和主要食物来源。同时,马尔佩洛动植物保护区主要致力于保护植物和野生鸟类,目前这里已聚集了大约60种鸟类。此外,在该岛及其周边,还发现了25000多只纳斯卡海鹅、17种珊瑚、约400种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和棘皮、软体、甲壳、节肢、环节等动物。 马尔佩洛岛动植物保护区聚集了200多头双髻鲨、1000多头丝鲨,还有鲸鲨和金枪鱼。这里尤其是鲨鱼、石斑鱼和尖嘴鱼的聚居区,还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看见短鼻粗齿鲨的地方,这种鲨鱼已经被确定为深水鲨。 鲨鱼:生活在海洋中,被一些人认为是海洋中最凶猛的鱼类之一。但鲨鱼中体型最大的鲸鲨却以小型海洋生物为食物,和须鲸差不多。由于食物具有某种相似性,经过漫长的生物演化,它们长得和须鲸很有相似点,这个叫做"趋同进化"。于是"鲸鲨"的名字就理所当然了。当然,鲸鲨是现存鲨鱼中最大的,也是现存鱼类中最大的,现出现了淡水鲨鱼,结束了鲨鱼局限在海洋的生活环境。海洋中最凶猛的莫过于大白鲨,它们强有力的下颚可以撕碎几乎任何它们捕获的猎物,它们生活在海洋食物链的顶端。 世界上约有380种鲨鱼。有30种会主动攻击人,有7种可能会致人受鲨鱼的血盆大口伤,还有27种因为体型和习性的关系,具有危险性。根据化石考察和科学家推算得知,鲨鱼在地球上生活了约4亿年,它早在4亿年前就已经存在,至今外形都没有多大改变,说明它的生存能力极强,人称海洋"猎手"。 石斑鱼: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佳肴。石斑鱼烧芋艿,原本是嵊泗渔区一道家常菜,如今却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珍贵菜。 尖嘴鱼:尖嘴鱼归属于海龙科。亲缘于海马的一种小鱼。这种鱼分布在全世界的淡水以及海水里,包括美国在内。尖嘴鱼的体形细长,覆盖有环状骨盘。它主食小水产动物,其嘴巴呈管状、无齿。雌性尖嘴鱼将其卵存放于一个特殊的地方,通常装在育儿袋(在雄性的腹部)里。其卵在雄性尖嘴鱼体内孵化发育。尖嘴鱼有150个品种,体长从2.5~45.7厘米不等。 7 哥伦比亚咖啡文化景观 (2011) Coffee CulturalLandscape of Colombia 哥伦比亚咖啡文化景观,是可持续的并且富有生产能力的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同时它也代表着一项独一无二的传统,一项对于全世界的咖啡种植区来说都具有强烈涵义的传统。这一遗产位于哥伦比亚西部安第斯山脉的中西部山麓之间,由6处农业景观和18个城市中心所组成。这里上百年的咖啡种植传统主要表现为在乔木林中进行小块种植,以及当地农民为了克服高山环境的不利影响所采取的独特咖啡种植方式。景观内的城区主要位于相对平坦的山顶,山顶下方的坡地则分布着咖啡田。城区建筑以受西班牙影响的安蒂奥基亚(Antioquia)殖民建筑为主。这些建筑采用的建筑材料——也是今天有些地区仍旧采用的建筑材料,是用来做墙壁的掺有禾秆的黏土砂浆和压缩过的甘蔗,以及用来做屋顶的粘土瓦。 哥伦比亚是世界第二大咖啡生产国,所生产的咖啡分200多个档次,也就是说咖啡的区域性很强。该国的咖啡生产区位于安第斯山脉,那里气候温和、空气潮湿。哥伦比亚有三条南北向纵贯的山脉,正好伸向安第斯山。人们沿着这些山脉的高地种植着咖啡,山阶提供了多样性气候,这里整年都是收获季节,在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咖啡相继成熟。而且幸运的是,哥伦比亚不像巴西,它不必担心霜害。哥伦比亚大约有案可查7亿株咖啡树,其中66%以现代化栽种方式种植在种植园内,其余的种植在传统经营的小农场内。哥伦比亚咖啡经常被描述为具有丝一般柔滑的口感,在所有的咖啡中,它的均衡度最好,口感绵软、柔滑,可以随时饮用。长期以来,咖啡生产已经融入哥伦比亚的文化生活当中。 哥伦比亚种植咖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殖民时代,咖啡在哥伦比亚的历史也有很多说法:其一:据说是从加勒比海的海地岛,经中美洲的萨尔瓦多从水路传来的。其二:1808年,一名牧师从法属安的列斯经委内瑞拉将咖啡豆首次引入哥伦比亚。其中一种是哥伦比亚的第一批咖啡种子是通过圣坦德省由委内瑞拉入境的。其三:关于哥伦比亚咖啡种植的最早记录出现于西班牙传教士Jose Gumilla的名为"The Illustrated Orinoca"的书中。他描写了他于1730年在Meta河两岸传教时的见闻,其中提到了当地的咖啡种植园。到了1787年的时候,其他的传教士已经把咖啡传播到了哥伦比亚境内的其他地方。 8 印加路网(2014) Qhapaq Ñan,Andean Road System 印加路网由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共同申报。遗产项目共计包括149个遗产点,其中在阿根廷境内共有14处遗产点,在玻利维亚境内共有4处遗产点,在智利境内共有34处遗产点,在哥伦比亚境内有9处遗产点,在厄瓜多尔境内共有28处遗产点,在秘鲁境内共有60处遗产点。 印加路网是南美洲被殖民前覆盖最广、最先进的运输系统。该路网以两条分叉众多的南北走向的道路为基础。其中最有名的一部分是马丘比丘小径。部分路网是由先于印加帝国的文明所建造的,特别是瓦里文明。部分的路网还在西班牙殖民时期沿用,比如皇家大道。 在东线,道路高跨普纳草原和高山峡谷,从基多延伸至门多萨。西线道路在沿海平原修造,但不包括环抱山脚的沿海沙漠。超过20个线路跨过西边的山区,其他则在东部山脉的山峰和低地间穿梭。有的道路甚至超过海拔5000米。这些道路连接着印加帝国的各个地区,从北边省会基多到南方的圣地亚哥。印加路网总长有40000公里,使3000000平方公里的领土能互相联通起来。这坐落在海拔500至800米之间的纪念碑式的道路可宽达20米,连接着人口稠密地区、行政中心、农业区和矿场,同时还有仪式中心和印加人心目中的神圣的空间。这些道路为帝国的民用和军用通信、人员流动以及后勤支持提供了简单、可靠、快速的路线。主要的用户是帝国士兵、搬运工、美洲驼篷车以及办理公务的贵族和个人。其他人若要在道路上通行则需要许可,并要在一些桥梁交纳通行费。尽管印加的道路规模、建设和外观变化很大,但最通常是在1米到4米间调整宽度。大部分路网是印加人声称对众多的传统路线享有专有权的结果,其中一些诸世纪以前建成的传统路线大多是由瓦里文明早先所建。许多新的路段被大幅改造或升级,例如穿过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路段和喀喀湖的西缘路段。印加人开发技术以克服在安第斯山脉领土上的困难。在陡峭的山坡上,他们建立了类似巨型楼梯的石阶。在海岸附近的沙漠地区,他们建立了矮墙,以避免沙飘过来覆盖道路。印加人为了跨过水路运用了各种手段。皮筏被用于穿过宽阔蜿蜒的河流,石桥或芦苇浮桥运用于沼泽高地,印加索桥则使得深谷如同平地。一座位于库斯科西边的、横跨阿普里马克河的桥跨距45米。山沟有时可以通过悬挂篮子,或称"oroya"来实现通行,它们能超过50米长。有时,印加路桥是成对建造的。马丘比丘远离通常的路线,它作为皇家庄园,居住着印加执政者和几百个仆人。它需要从库斯科以及其他地区定期获取商品和服务,考古学家在那里没有发现大型政府仓储设施的事实证明了这一推断。一项1997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该地区的农业潜力恐怕不足以支持居民居住,即使考虑到季节变迁的因素。 9 哥伦比亚奇里比克特国家公园,"美洲豹的居所" (2018) ChiribiqueteNational Park – "The Maloca of the Jaguar" 奇里科克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受保护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该国西北部的亚马逊地区。公园的特色之一是俯瞰森林、四周陡峭的砂岩高原tepuis(印第安语,意为桌面山脉)。在Tepuis基座周围的60个岩棚石壁上有超过7.5万幅岩画,时间跨度从2万年前到现在。这些绘画描绘的是狩猎、战斗、舞蹈和仪式场景,相信与美洲豹崇拜有关,美洲豹是力量和生育力的象征。土著人民视这里为圣地,遗产地没有土著社区的直观迹象。 奇里比克特山脉国家公园位于哥伦比亚亚马孙中心地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亚马孙北部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公园作为数千种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为很多受到威胁的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包括低地貘、巨獭、巨型食蚁兽、绒毛猴、美洲豹和哥伦比亚亚马孙地区特有的奇里比克特翠绿蜂雀。 2015年之前,现代人还不知道在哥伦比亚丛林中心地区点缀着数百个洞穴壁画,由于这个地区仍未开发,所以现代人几乎无法进入。那年,纪录片拍摄专家迈克·斯利和他的团队正在拍摄一部关于未开发的哥伦比亚荒野的自然电影,拍摄团队乘坐直升机在森林深处进行拍摄,突然,他们在岩壁上发现了数百幅彩色壁画。这些珍贵的照片和视频,揭开了这些画作的真面目。这里是美洲现存最古老、最大、最密集的岩画考古遗址所在地,已有2万年历史的古代壁画形态各异,造型独特,描绘的是动物,如美洲豹,鳄鱼,鹿,水豚,蛇和食蚁兽,以及勇士战斗、猎人跳舞或庆祝的画作。壁画使用红色矿物为基础的氧化铁颜料绘制而成,使得它们无法分解褪色,现在我们仍能看清楚石壁上绘制的形象。据研究,曾在周边广阔地区生活了数千年的当地土著部落,绘制了这些2万年前至现代的壁画。这些描绘狩猎、战斗、舞蹈和仪式的场景里,美洲豹反复出现,这与当地部落对美洲豹的崇拜有关,对他们来说,美洲豹是力量和生育力的象征。当地官员认为,绘制古代壁画的土著部落的后代长期与世隔绝,奇里比克特山脉成为庇护他们的家园。土著人民视这里为圣地,但绘制壁画的岩洞中并没有土著社区的直观迹象。由此看来,这些壁画的"精神功能"的地位更为突出,使得原本毫无生命力的石壁成了信仰的寄托地,同时这些壁画也给岩洞赋予了神秘的象征性从而变得更加神圣且含义隽永。除此之外,壁画还展现出当地土著部落的审美,从美学的角度看,壁画本身对景观的塑造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