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及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那么那么使用抗菌药物上到底存在哪些误区?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同时也造成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各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误区1:抗菌药物=消炎药抗菌药物不是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 多数人误以为抗菌药物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 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菌药物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抑制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菌药物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菌药物可预防感染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有害无益。抗菌药物只能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并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感冒就用抗菌药物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菌药物来使用。实际上抗菌药物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4:广谱抗菌药物优于窄谱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抗菌范围广泛的抗菌药物); 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 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 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菌药物。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5:新的抗菌药物比老的好,贵的抗菌药物比便宜的好其实每种抗菌药物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菌药物,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菌药物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菌药物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菌药物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菌药物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菌药物。 误区6:频繁更换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发挥疗效需要一个周期,如果使用某种抗菌药物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菌药物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7:一旦有效就停药如果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不足,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需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误区8:能口服的却要静脉点滴输液的风险比吃药、肌肉注射都要高很多。《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显示,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剂型分布以注射剂为主,占59%,其中最主要的给药方式就是输液,可以说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一旦有不良反应,输液带来的后果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严重,因为口服药如果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常输液还会降低免疫力。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如果人们不管大病小病首选输液,长此以往,必然降低人体自身免疫力。因此,能口服的抗菌药不要静脉点滴,必须注射的,待病情改善了应当很快改成口服,这叫序贯治疗。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抗菌药物应采用"三不三问"原则,即不自行购买抗菌药物,不主动要求医生开抗菌药物,不随便停药;一问医生自己的病与细菌感染有没有关系,二问医生抗菌药物怎么吃,三问一天吃多少,按照医生的医嘱把方法和用量用准。 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那么使用抗菌药物上到底存在哪些误区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